
中日战争:持久战如何破局亡国速胜论
Listener_418093
1
8-25原野: 1938年,抗日战争打满一周年,全国上下可以说空前团结。但与此同时,大家心里也都有个大问号:这场仗,到底要打多久?咱们能赢吗?当时社会上就有两种特别极端的声音,一种是“亡国论”,觉得中国输定了;另一种是“速胜论”,觉得很快就能把日本人赶出去。
晓曼: 嗯,这两种论调其实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极度悲观,一个极度乐观,但都犯了同一个毛病,就是看得太片面,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客观现实。
原野: 没错,这两种极端观点都无法准确把握战争的脉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错误论调的出现,而作者又如何一步步驳斥它们,最终提出“持久战”这一核心战略呢?
原野: 那些鼓吹“亡国论”的人,他们的论据其实很简单,就是你看,日本工业那么强,武器那么好,我们跟人家差距太大了。他们甚至把中国比作当时被意大利打败的阿比西尼亚。
晓曼: 这个比喻就非常不恰当。阿比西尼亚是阿比西尼亚,中国是中国。他们完全忽略了最关键的几个变量:中国有巨大的国土纵深、庞大的人口基数,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进步力量,还有越来越巩固的民族统一战线。这些是我们的底气,是阿比西尼亚完全不具备的。
原野: 是的,中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力量。那么,除了“亡国论”,书中还驳斥了另一种观点,那就是“速胜论”。这两种观点为何都错了,而“持久战”的理论又为何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呢?
原野: 针对“速胜论”,作者也批得很犀利。他指出,这些人要么是忘了中日国力的客观差距,要么就是把我们的一些有利条件给无限放大了,这都很不现实。而且,他还特别批判了一种思想,就是“唯武器论”,觉得只要我们武器跟上了,就能赢。
晓曼: 对,这种“唯武器论”的观点直到今天都很有市场。但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武器对撞,它更是人心的较量,是意志力的比拼。武器是死的,人是活的。
原野: 晓曼,您觉得为什么“唯武器论”在中国当时的背景下会那么有市场?是不是大家觉得,面对强大的日本,只有依靠更先进的武器才能有希望?
晓曼: 我想是的,这是一种在面对压倒性军事力量时,很自然的对技术优势的崇拜。但历史一次次证明,决定战争最终走向的,往往是人的因素,是那种不屈不挠的抵抗意志和全民动员的能力。这恰恰是“持久战”理论最核心的价值,它没有许诺一个轻松的胜利,而是给了人民一个虽然艰难但却切实可行的方向和希望。
原野: 没错,人的因素才是根本。那么,中国抗日战争之所以是“持久战”,其内在的战略逻辑究竟是什么?它又将如何划分为几个阶段来展开?
原野: 那么,为什么说这场战争必然是“持久战”呢?因为这就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对抗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必然形态。我们有广阔的国土可以消耗它,有庞大的人口可以拖垮它,还有进步的政治力量作为引领。
晓曼: 这是一种非常清醒和科学的战略判断。它首先承认了我们的困难,我们确实不如敌人强大,所以不可能速胜;但它也指明了我们的优势,我们有巨大的潜力,所以绝不会亡国。这是一条唯一正确的路。
原野: 是的,作者把这条路清晰地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攻我守,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第三阶段就是我们的大反攻。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为我们理解战争的进程提供了清晰的框架。那么,在每一个阶段,中国又将面临怎样的具体挑战和战略部署呢?
原野: 书里有个观点我印象特别深,它说日本的侵略就像一个不断给自己加压的机器,它的压力越大,内部的矛盾就越深,直到最后自己崩溃。而中国的抵抗,就像一种自然规律,压力越大,反抗就越强。我们力量的根源,就在于人民。
晓曼: 这话说得太对了,人民的汪洋大海,足以淹没任何侵略者。这也是为什么说兵民是胜利之本。军队如果脱离了人民的支持,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再厉害的武器也发挥不了作用。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最终赢得战争。
原野: 确实,人民是胜利的根本。那么在最后,我们再来梳理一下,要赢得这场持久战的胜利,最关键的要素到底是什么?
晓曼: 总结下来,有这么几点。第一,抗日战争的唯一正确道路就是“持久战”,那些“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有害的幻想。第二,必须破除“唯武器论”,胜利的关键在于人,在于全民的政治动员。第三,要清醒地认识到战争会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这三个艰难的阶段。而所有这一切的基石,就是人民的力量,军民团结才是我们不可战胜的真正原因。所以说,持久战才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唯一能破局亡国论和速胜论的科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