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伦·万斯特:父母干预,酿成“假性自我”悲剧
Listener_121214
4
8-26高晴: 我们一生中,有多少次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又有多少次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而妥协?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个故事,可能就是这种内心挣扎最极致,也最悲剧性的一个缩影。
晓曼: 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埃伦·万斯特。在她身上,我们能非常清晰地看到,一个人是如何一步步地与真实的自己剥离开的。
高晴: 让我们回到20岁之前的埃伦,她原本是个充满活力的女孩,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然而,一次她与外国男友的订婚计划,却因为父母的强烈反对而告吹。
晓曼: 对,这个事件是她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拐点。虽然表面上她恢复了正常生活,但从那一刻起,她内心的一部分已经开始屈服了。她开始把父母的感受,尤其是她父亲的感受,当作了自己人生的导航系统。
高晴: 这种改变是悄无声息的。到了24岁,埃伦的人生又一次面临严峻考验。她爱上了一位学生,但父母再次介入,坚决反对这段关系,并要求她立刻分手。
晓曼: 令人扼腕的是,埃伦这次选择了顺从。这直接导致了她对自身内在感受的彻底不信任,她开始觉得只有别人的评价才更可靠。
高晴: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如果埃伦当时选择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抗争,她或许就能拯救自己。晓曼,你觉得这种“放弃”对一个人的内在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
晓曼: 这个嘛,意味着她放弃了最宝贵的“自我”,把决策权拱手让给了他人。这就好比,每个婴儿出生的“出厂设置”都是信任自己身体的感觉,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但如果父母用一种“你这样我就不爱你了”的条件性关爱来规训他,孩子就会为了得到爱,去建立一个取悦他人的“理想自我”。而他那个真实的自我,就被压抑和藏起来了。埃伦正是如此,她从一个信任自己感受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完全依赖他人意见的成年人。
高晴: 我明白了。所以到了32岁,她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她为了变瘦而极端节食,甚至尝试自杀。而在婚姻上,她最终选择嫁给了父母赞同的表哥,而非她曾爱过的学生。
晓曼: 这是一次彻底的妥协。她选择了一条能获得父母认同、带来安全感的路,但这恰恰是一条完全背弃自己内心的路。这让她彻底失去了对自己的信任,也为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高晴: 埃伦的经历,从一个活泼的女孩变成了一个与自己身体体验完全隔离的人,这确实是令人心痛的。她的医生最后诊断说,她已经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态度是什么了。
晓曼: 这其实就是这个故事最核心的悲剧所在。总结来看,有几点非常关键。首先,在个体早期,如果父母总是否定孩子的感受,就可能导致孩子放弃真实的自我,去构建一个迎合他人的“假性自我”。
高晴: 嗯,就像埃伦一样。
晓曼: 是的。其次,当一个人不再相信自己内在的声音,转而依赖外部评价时,他会陷入极度的不安全感和内心冲突。而这种“真实自我”被压抑和排斥的状态,正是许多心理困扰和孤独感的根源。说到底,世界上最深的孤独,不是身边没有人,而是与自己真实的机体体验完全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