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罗贯中到吉川英治:日本“三国志”的国民化之路
冉欣
5
8-26评书古先生: 咱们聊起三国演义,脑子里浮现的都是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这些经典场面。但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如果你在日本跟人聊“三国”,他们脑海里浮现的版本,很可能跟我们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振松: 没错,这个文化差异特别有意思。很多日本人心中的“三国”圣经,其实是作家吉川英治写的三国志,而不是罗贯中的原版。
评书古先生: 对,吉川英治在1939年到1943年之间,用现代日本人的视角和语言,对三国故事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再创作”。结果就是,他的版本成了日本的“国民文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罗贯中在普通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振松: 这其实就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文化本土化。一个经典IP,通过一个天才的转译和再创作,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鸿沟,找到了和新一代读者产生共鸣的全新方式。
评书古先生: 而且吉川英治不只是翻译,他加了很多自己的东西。比如书的开篇,他就细致地描写刘备“唇红眉清,双眸聪慧”,甚至还加了一段刘备为母亲买茶叶的原创情节,来突出他的“亲孝行”,也就是孝顺。
振松: 嗯,这种处理让刘备这个人物一下子就变得非常立体和人性化了,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符号化的“皇叔”,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家庭情感的普通人,这让现代读者更容易共情。
评书古先生: 还有个更有趣的对比,研究说,咱们中国人可能更偏爱张飞那种快意恩仇的性格,但日本人普遍对诸葛亮有种近乎崇拜的偏爱,对他有一种伤感又崇敬的情感。
振松: 我觉得这和日本的文化审美有关。他们文化里有一种对智慧、隐忍,甚至是带点神秘感的欣赏。诸葛亮那种“近于妖”的智谋,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秘感,恰好就击中了日本文化中那种不把话说透、偏爱朦胧氛围的特质。
评书古先生: 除了吉川英治的小说,最近几十年日本的“三国热”可以说是愈演愈烈。从电视台NHK做的木偶剧,到光荣公司出的电子游戏,再到横山光辉画的那套六十卷的漫画,把三国这个故事推向了各个年龄层。
振松: 是的,特别是漫画和游戏,成了年轻人接触三国的最主要渠道。我听说很多日本大学生甚至把横山光辉的漫画当成玩三国志游戏的攻略来看,因为漫画把人物关系和重大战役都讲得明明白白。
评书古先生: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确实厉害。但更关键的是,日本人读三国,已经不只是在读一个历史故事了。
振松: 对,他们把三国志当成了一本人生的指导手册。从里面学为人处世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启示,尤其是企业经营者,简直是把这本书奉为圭臬。
评书古先生: 我看到一个说法,说很多日本经营者觉得,三国志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些谋士的活跃。你看,那些谋士敢于积极地献策、激烈地争论,甚至不惜赌上自己的性命。
振松: 这个点太准了。这和现代日本企业文化里那种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多管理者去问下属意见,得到的往往是“嗯……这个方案的成功率大概是百分之六十”这种模棱两可、谁也不得罪的“评论家式”回答。
评书古先生: 这么说来,他们对“谋士”的这种推崇,是不是也反映了一种……嗯,一种对于能够承担责任、敢于给出明确方向的领导者的渴望?
振松: 的确如此。他们缺的不是“旁观者清”的评论员,而是那种能“置身事内”,用智慧和魄力带领大家杀出一条血路的领路人。这正是三国里的谋士们所展现的,也是所有时代的领导力里最稀缺的品质。
评书古先生: 这么一说我明白了。从一个历史故事,到一本经营哲学的教科书,日本人对三国志的解读,确实已经完全超越了我们的想象。
振松: 总结一下今天聊的,其实很有意思。首先,吉川英治的三国志凭借其本土化的再创作,在日本的普及度甚至超越了罗贯中的原作,成为了一代人的“国民文学”。其次,日本人对诸葛亮“近于妖”的神秘感和智慧尤为偏爱,这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忠孝观念。而且,他们还将三国志视为人生的教科书,从中学习处世之道和经营战略,尤其推崇谋士那种敢于决断的魄力。最后,从小说到木偶剧、游戏再到漫画,这种多元化的传播,让三国文化在日本真正实现了全民普及。可以说,从罗贯中到吉川英治,这条路,就是一部中国古典名著在日本完成国民化的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