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全球经济:BIS揭示软着陆幻灭与贸易战动荡
C Shen
4
8-26原野: 我们好像都对“软着る陆”这个词有一种莫名的好感,一听到就觉得很安心,好像飞机平稳降落一样,经济慢慢减速,通胀控制住了,但又不会摔进衰退的坑里。2025年初,大家普遍都抱着这种乐观的期待。但国际清算银行,也就是BIS,最近的一份报告,可以说是直接泼了一盆冷水,说这个美好的幻想已经破灭了。
晓曼: 没错,这个转变特别值得玩味。报告里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你看2024年全球的GDP增长率,欸,还不错,超过3%,听起来挺稳定的。但这个数字就像一个“平均分”,它把背后巨大的差异给掩盖了。比如美国经济的表现和欧洲、日本的,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这就像一艘大船,从远处看,航速好像还行,但如果你到船舱里走一圈,会发现有些区域已经在剧烈晃动,甚至快要进水了。
原野: 嗯,你这个船的比喻很形象。那这种区域差异,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大家都在同一片风浪里,有些经济体就显得特别有韧性,比如美国,靠着强劲的消费支出顶住了,而另一些,比如欧洲和日本,就显得那么疲软?
晓曼: 这就是结构性问题的体现了。美国的强劲,很大程度上是靠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和相对灵活的经济结构在支撑。但欧洲和日本,长期以来就面临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僵化这些老问题,增长的内生动力本身就不足。所以当全球性的风浪,比如贸易中断、地缘政治紧张一来,它们的脆弱性就暴露得更彻底。这种分化也给各国的央行出了个大难题,你看,巴西央行可能在考虑降息刺激经济,而日本央行可能还在为如何退出超宽松政策而头疼,大家步调完全不一致。
原野: 我明白了。那我们如果换个视角,不从宏观经济数据看,而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这种“软着陆”预期的破灭,对他们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比如对找工作、对物价、对自己的那点投资,会有什么具体的影响?
晓曼: 影响非常直接。在一个增长疲软的经济体,比如欧洲,一个普通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就业市场不景气,找工作难,加薪更难。而在美国那种看似强劲的地方,问题可能是通胀下不来,物价持续在高位,你的工资涨幅可能永远追不上物价的涨幅。对于投资来说,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会让市场像过山车一样,今天涨明天跌,普通人想做个稳健的投资决策,会变得异常困难。
原野: 看来,全球经济的“软着陆”更多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这份报告很清晰地告诉我们,表面的稳定下面,其实是严重的分化和深层的脆弱。而这种从平静到颠簸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也和全球贸易政策的剧烈冲击有关,特别是关税问题带来的连锁反应。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这个。
晓曼: 对,关税问题是这次报告里着墨非常多的一个重点。
原野: 报告里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节点,就是2025年初,美国突然宣布要对加拿大、墨西哥,甚至后来扩展到几乎所有贸易伙伴征收高额关税。这一下子就点燃了全球的报复循环,尤其是中美之间。虽然白宫后来又撤回了一些提案,但这种政策上的反复横跳,直接让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飙升到了危机水平。报告把关税比作一把双刃剑,说它对征收国是“负面供给冲击”,对被征收国则是“负面需求冲击”。
晓曼: 这个比喻非常精准。关税就像是人为地给全球高效运转的生产线中间,加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碍。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报告里说的“侵蚀实际收入”。这里面有个数据看得我触目惊心:报告估算,因为关税,消费者在服装和纺织品这类商品上,面临的价格涨幅可能高达37%到39%。这简直就是明晃晃地从老百姓的钱包里掏钱啊。而且,有七成的小企业都报告说自己的采购成本上升了,这说明伤害已经从贸易终端,传导到了每一个家庭和企业的日常运营里。
原野: 我记得报告里还有一个特别生动的类比,说用大范围的关税来解决贸易逆差,就像“试图通过堵住水龙头的一个小孔来阻止漏水,但水只会找到其他的缝隙流出去”。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你能不能用一个更生活化的例子,帮我们解释一下这种贸易流动“水往低处流”的特性?
晓曼: 这个比喻太到位了。我再给你打个比方吧,你就想象一下,你家小区门口那条路,本来是大家上下班的必经之路,又宽又直。突然有一天,物业在路中间修了一堵高墙,说为了“内部交通循环”。结果会怎么样?大家肯定不会傻傻地待在家里,车会立刻挤满旁边所有的小路、绕到后山去,甚至有人干脆翻墙过去。最后的结果是,主路是空了,但整个小区的交通全乱套了,所有小路都堵得一塌糊涂,大家的通勤时间反而更长了。贸易也是一样,你对一个国家加税,贸易流就会转向其他国家,或者通过第三方转运,甚至改变产品形态来规避。你以为堵住了一个口子,实际上只是把问题引向了别处,还制造了巨大的混乱和成本。
原野: 我明白了。但总有一种观点认为,加关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就业。可报告的结论恰恰相反,说它在减少贸易逆差上效果甚微,甚至会因为对方的报复,反过来伤害自己的出口。这两种观点听起来完全是矛盾的,我们该怎么理解?
晓曼: 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关税的初衷可能是保护,但它的作用机制决定了结果往往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比如,你为了保护本国的汽车制造业,对进口钢材加了很高的关税。结果是什么?本国车企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造出来的车比用进口钢材的外国车还贵,在国际上毫无竞争力。你这到底是保护了还是伤害了?更要命的是,报告强调,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比关税本身更具破坏性。企业最怕的就是朝令夕改,今天说加税,明天说不加,后天又换个税率,谁还敢做长期投资?大家干脆就躺平不干了,这对经济的长期伤害是致命的。
原野: 确实,这种不确定性就像一层厚厚的迷雾,笼罩在全球经济的上空。而这层迷雾,也很快就传导到了金融市场,并且暴露出了全球经济长期以来的一些深层脆弱性。我们接着就来看看,金融市场是怎么反应的。
晓曼: 嗯,金融市场的反应,往往是最快也最剧烈的。
原野: 报告提到,2025年4月美国一宣布全球关税,金融市场就炸了锅,波动性达到了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全球股市暴跌,信用利差飙升,投资者疯了一样涌向黄金、欧元、日元这些传统的避险资产。但这里面出现了一个非常反常的现象:作为传统避风港的美元,兑好几种主要货币,居然贬值了。
晓曼: 对,美元的这个异常表现,是这次报告里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信号。按照过去的剧本,全球一有风吹草动,资金都应该往美元跑才对。但这次它却贬值了,这可能说明什么?说明投资者这次担心的,不仅仅是全球经济风险,更是对美国政策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信誉产生了怀疑。这就像大家发现,那个本应最安全的避难所,现在自己也在摇晃,甚至可能是风暴的源头。
原野: 这个解读很有意思。不过,报告还指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全球经济根深蒂固的三大脆弱性:实体经济、财政和宏观金融。你刚才也提到了,就像船舱里有些地方早就开始漏水了。
晓曼: 是的,金融市场的波动只是表象,这些深层的脆弱性才是根本。比如报告里提到的“潜在增长”的长期下降,这就像一个人的身体机能,他的基础代谢、心肺功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退化了。就算他没生病,但他能跑多远、能跳多高,都大不如前了。全球经济现在就有点这个意思,生产率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这些都在削弱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这种“身体素质”的下降,才是真正让全球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大打折扣的根本原因。
原野: 你提到这个“潜在增长”下降,报告里还说,这可能会让“菲利普斯曲线更陡峭”。这又是一个听起来很专业的词,它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说,我们未来会更容易陷入那种“低增长、高通胀”的尴尬局面?
晓曼: 你可以这么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简单说就是通胀和失业率之间的一个关系。曲线变陡峭,意思就是,现在可能只需要一点点的经济刺激,甚至都不用等到失业率大幅下降,通胀就可能像被点燃的干柴一样,迅速烧起来。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政府和央行刺激经济的空间变小了,稍微一放水,物价就飞涨,但你的工资可能还没动。所以,“低增长、高通胀”的风险确实在变大。
原野: 除了增长乏力,报告还特别强调了另一个风险,就是金融中介活动,正在从传统的银行,大规模地转向所谓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私人信贷、对冲基金这些。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这种“影子银行”的扩张,到底是新的投资机会,还是隐藏着更大的风险?
晓曼: 这绝对是风险远大于机会。你可以把金融体系想象成一个城市的供水系统。传统银行就像是城市自来水公司,管道铺设、水质检测都有严格的监管。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就像是小区里突然冒出来好多家私人打井供水的,他们可能宣称自己的水“能量更高”、“更纯净”,收费也灵活。但这些井有多深、管道安不安全、水质有没有保障,你一概不知。这种系统杠杆率高、透明度低,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比如一口井污染了,它可能迅速通过地下水系,污染整个城市的供水系统。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从这些监管薄弱的角落爆发的。现在,这个“影子”系统比当年更庞大了。
原野: 听起来确实让人担忧。那面对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局面,从增长乏力到财政重压,再到金融体系里这些看不见的风险,决策者们的工具箱里,还有什么能用的工具吗?
晓曼: 工具还是有的,但用起来会非常考验智慧和勇气。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也给出了相当全面的政策建议,它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结构性改革”的强调。
原野: 结构性改革,这又是一个听起来很宏大的词。
晓曼: 宏大,但至关重要。我还是用刚才那个身体的比喻,一个人身体素质下降了,光靠打几针强心剂是没用的,你得让他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开始健身、健康饮食,从内而外地增强体质。结构性改革干的就是这个活,比如简化烦琐的行政审批、让劳动力市场更灵活、消除国内外的贸易壁垒、增加对基础设施和研发的投资。这些事,见效慢,而且会触动很多既得利益,推行起来非常难,但却是提升经济长期竞争力的唯一正道。
原野: 我理解了。但这里面有个很现实的矛盾。报告一方面呼吁各国进行“财政整顿”,说白了就是要勒紧裤腰带,减少公共债务。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经济下行的时候,或者面对巨大的社会福利压力时,政府往往更倾向于花钱而不是省钱。这两种力量不是拧着来吗?
晓曼: 这就是政治现实和经济理性之间最大的张力。没有哪个政治家愿意在任期内推行不受欢迎的紧缩政策。所以报告才强调,要建立健全、透明的财政框架,让财政纪律变得有公信力。这需要极大的政治意愿,向民众解释清楚,为什么短期的痛苦对于长期的健康是必要的。这就像一个家庭,不能永远靠刷爆信用卡度日,总有一天要面对还债的现实。
原野: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中央银行。报告强调央行要保持“独立性”,抵制政治压力。我记得你刚才用医生做过一个比喻,说医生要根据科学诊断,而不是被家属情绪左右。能不能再展开说说,为什么央行的这种“独立性”对我们普通人这么重要?
晓曼: 这个比喻很贴切。如果一个央行失去了独立性,完全听命于政府,它就可能在选举前,被迫用降息这种手段来创造一个虚假的经济繁荣,来帮执政党拉选票。短期内,大家可能觉得日子好过了,股市涨了,借钱也容易了。但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刺激,后果就是未来更严重的通货膨胀,你今天多拿到的钱,明天就会被飞涨的物价稀释得一干二净。一个独立的央行,就像一个可靠的守门人,它的唯一目标就是管好“钱”的价值,也就是稳定物价。只有物价稳定了,我们手里的储蓄才不会莫名其妙地缩水,企业才敢做长期的规划和投资,整个经济才能有一个稳定的锚。所以,捍卫央行的独立性,其实就是在捍卫我们每一个人的财产安全。
原野: 明白了。所以,总结我们今天的讨论,2025年,那个曾被大家寄予厚望的全球经济“软着陆”,可以说已经成了一个幻影。取而代之的,是贸易战、地缘政治这些冲击带来的剧烈不确定性。
晓曼: 是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全球经济并非仅仅是受到了这些外部冲击。它的内部,早已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脆弱性,比如我们聊到的潜在增长的长期疲惫、高企的公共债务,还有那些在监管视野之外野蛮生长的“影子”风险。所以说,BIS这份报告揭示的,正是2025年全球经济中“软着陆幻灭”与“贸易战动荡”的残酷现实。
原野: 面对这么复杂的局面,单一的政策工具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报告强调,必须把结构性改革、财政整顿、金融监管和独立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打一套组合拳。但这无疑是对所有决策者智慧、勇气和协调能力的巨大考验。
晓曼: 没错,这需要全球层面的协作,但在一个日益碎片化的世界里,这恰恰是最难的。
原野: 国际清算银行这份报告,为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对未来经济趋势的一份预测,它更像是一面深刻的镜子,映照出全球化进程中,那些不断累积的矛盾与张力。它警示我们,经济的“颠簸”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失衡与短期冲击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对全球经济的深度理解,已经不再是经济学家的专属功课,而是我们每一个社会参与者都无法回避的必修课。我们能否从这份报告中汲取教训,以一种更具前瞻性和协作性的姿态,共同去构建一个更具韧性、也更可持续的全球经济未来?这或许是留给我们所有人,最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