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2035智能社会,超越互联网的新战略
Leo Feng
6
8-27原野: 最近有个词儿特别火,叫“人工智能+”,很多人一听,就觉得这不就是十年前那个“互联网+”的翻版嘛。但仔细一看,感觉味道完全不对。“互联网+”的核心,好像是把所有东西都连上网,比如把餐厅连上网,就有了美团;把出租车连上网,就有了滴滴。它本质上是优化了我们已有的东西。
晓曼: 嗯,你这个观察特别到位。“互联网+”的核心确实是“连接”,它像一个超级中介,打破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效率。但“人工智能+”玩儿的,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它的核心不是连接,而是“赋能”,也就是赋予智慧。
原野: 赋能?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虚。怎么理解这个“赋能”?
晓曼: 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同样是造一个汽车零件。在“互联网+”的工厂里,可能就是用个ERP系统,让订单、排产这些信息流转得更快,但零件本身还是那个零件。而在“人工智能+”的工厂里,AI可以直接介入设计环节,它能设计出一种人脑根本想不到的、像鸟类骨骼一样既轻又坚固的微观结构。这还不够,生产线上,AI视觉系统能检测出微米级的瑕疵;机器还没坏,AI通过听声音就能预测到它快出故障了,然后自动下单备件。你看,这不是效率提升,这是生产力本身被重塑了。
原野: 哦,我明白了。一个是在原有的路上开快车,另一个是直接给你造了条新路,甚至给了你一架飞机。所以说“互联网+”是优化存量,而“人工智能+”是在创造增量。
晓曼: 完全正确。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会提一个新词,叫“新质生产力”。AI已经不满足于当一个工具了,它正在变成我们的“伙伴”,甚至是“外脑”。再拿农业来说,“互联网+”最多是让农民在手机上按个钮,远程浇个水。但“人工智能+”呢?无人机飞一圈,通过高光谱摄像头就知道哪块地缺氮、哪块地缺磷,然后AI直接指挥地上的无人车,不多不少,精准地把肥料送到每一株作物的根上。
原野: 这已经是从“远程控制”进化到“智能决策”了。农民的角色都变了,从一个体力劳动者,变成了一个管理着AI员工的农场主。所以,“人工智能+”不只是技术升级,它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做事情的思维和范式。
晓曼: 是的。而这次发布的这个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更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光是描绘了蓝图,还给出了一个极其清晰的时间表。
原野: 对,我看到那个时间表了,还挺震撼的。它设定了三个节点:2027年、2030年和2035年。就说最近的2027年,目标是让AI应用普及率超过70%。这个数字可不低啊。
晓曼: 何止是不低,这简直是在预告一场社会层面的闪电战。你想想2015年到2018年,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是怎么迅速占领我们生活的?几乎就是一夜之间,大家出门都不带钱包了。2027年,就三年后,AI助理、AI员工、各种AI硬件,就会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普及。七成以上的人,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这会形成全新的社会习惯。
原野: 这么说,到2030年,目标普及率超过90%,AI就真的会变成像水、电、网络一样的基础设施了。那时候如果还不会熟练使用AI,可能就像今天还有人坚持只用现金一样,会被主流社会甩在身后。
晓曼: 嗯,你说的这个“被甩在身后”的感觉,虽然听着有点让人焦虑,但文件里也指出了另一面:到2030年,“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十年,最大的机会、最赚钱的公司、最高薪的岗位,都会从这个“智能经济”里诞生。经济的重心要发生根本性的转移了。
原野: 那2035年的目标就更宏大了,叫“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这已经不只是经济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了。
晓曼: 对。2035年的世界,我们今天去看,可能就像我们现在回头看1990年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一样。那时候的人们无法想象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也同样难以完全想象2035年,AI深度融入到法律、伦理、文化甚至人际交往中的样子。那会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新世界。
原野: 这个时间表确实不仅是技术路线图,更像是一个社会变革的预警。它预示着AI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和深度,渗透到方方面面。其中最核心的,应该就是对产业和科研的重塑了。
晓曼: 没错。尤其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这个变革是颠覆性的。过去我们总说,科学发现靠的是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那样的“灵光一闪”。但现在,AI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偶然”变成“必然”。
原野: 把偶然变必然?这怎么做到?
晓曼: 想象一下,AI可以像一个永不疲倦、智力超群的博士后,7天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比如研发新药,过去可能要花十年、耗费几十亿美元,在海量的分子组合里碰运气。现在AI可以在几周内,就把最有希望的候选药物给筛选出来。再比如新材料,AI能从原子层面设计出人脑压根想不到的全新结构。人类科学家的智慧,终于可以被解放出来,去思考那些更高维度的“为什么”,而不是把时间花在重复的试错上。
原野: 这听起来太棒了。那在产业端呢?我注意到一个词,叫“智能原生”。这和我们以前说的“互联网公司”有什么不一样?
晓曼: 区别太大了。“互联网+”时代的公司,本质上还是传统公司,只是用了互联网这个工具。而“智能原生”的公司,是指从成立第一天起,它的商业模式、产品逻辑、组织架构,就是围绕AI建立的。公司本身就是一个AI。
原野: 有具体的例子吗?
晓曼: 比如未来的“黑灯工厂”,里面漆黑一片,只有机器在运转。靠什么?就是靠AI视觉系统去检测产品瑕疵,靠AI声纹分析去听机器的健康状况。再比如服务业,过去只有富豪才能请得起一对一的理财顾问、法律顾问,未来,AI就能把这些昂贵的专业服务,变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又普及,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专属的AI律师、AI理财师。
原野: 这么说,AI不光是在改变宏观的产业,它其实也在用一种很有温度的方式,进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晓曼: 是的,这部分最贴近我们的感受。文件里提了两个关键词,一个叫“智能体”,一个叫“万物互联”。未来的终极入口,可能不是手机App,而是你的个人“智能体”,就像电影里的“贾维斯”。
原野: 贾维斯?那可太酷了。
晓曼: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智能体了解你的一切。它不是被动地等你下指令,而是主动服务。比如,它听到你在电话里咳嗽了两声,它就会判断你可能有点感冒,然后默默地把家里的加湿器湿度调高,甚至帮你预约好线上问诊。你出差,它会根据你的会议日程和喜好,自动订好机票酒店。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智能家居了,是整个环境在主动地适应你这个人。
原野: 哇,这种极致的便利性确实很诱人。但反过来想,当这个智能体了解我们的一切,我们的隐私怎么办?我们会不会因为过度依赖它,而丧失了自己做决策的能力?
晓曼: 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这也是AI发展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伦理挑战。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如何为它设置规则和边界,是我们全社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但它的正面价值同样巨大。比如在教育领域,AI老师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无论他身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提供顶级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是无可估量的。
原野: 我明白了。包括在城市治理上,AI也能解决很多大城市病。比如通过分析实时交通数据,动态调整红绿灯,为救护车规划出一条“一路绿灯”的生命通道。甚至政务服务,也能从“人找政策”变成“政策找人”,AI自动判断你符合哪些补助,直接把钱打到你账上。
晓曼: 是的,这些都是AI带来的社会福祉。不过,聊了这么多宏大的图景,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上: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原野: 对,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挑战,恐怕就是很多人担心的“饭碗问题”。
晓曼: 这个问题无法回避。那些重复性的、流程化的、不需要太多创造力的工作,比如一些基础的翻译、客服、数据录入,被AI替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原野: 那我们的出路在哪儿?
晓曼: 机遇恰恰就在挑战的背面。AI越是能干那些“不像人”干的活儿,就越凸显了我们身上那些“更像人”的能力的价值。
原野: “更像人”的能力?具体指什么?
晓曼: 创造力、审美、同理心、复杂的沟通协作、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信任和温暖。这些是AI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无法替代的。一个顶级的艺术家、一个能给人带去慰藉的心理医生、一个能凝聚团队的领导者,在AI时代,他们的价值只会更高,而不会被削弱。
原野: 所以,我们不应该去跟AI比计算、比记忆,而是要投资那些我们作为人类独有的能力。
晓曼: 一方面是这样。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与AI共舞,把它当成一个“能力放大器”。未来的个人价值,不再只取决于你自身有多牛,更取决于你能把AI这个工具用到多牛。你不需要成为AI专家,但你需要学会使用它,让它成为你最得力的伙伴。AI擅长的是解决问题、给出答案,但发现问题、提出一个好问题,这才是人类智慧最闪光的地方,也孕育着巨大的机会。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这场变革的核心,其实是要我们回归“人”的本质。
晓曼: 没错。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聊的,其实就是几个关键点。首先,“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有根本区别,它不是“连接”,而是“赋能”,是来重塑生产力的。其次,那个清晰的时间表告诉我们,AI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的速度会非常快,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原野: 嗯,对。而且AI会在科研和产业领域,把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催生出“智能原生”的新物种。同时,它也会用一种有温度的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让公共服务更公平。
晓曼: 最重要的,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启示。我们既要正视重复性工作被替代的挑战,更要看到机遇。我们应该积极地学会与AI协作,把它变成我们能力的延伸,同时,要加倍投资我们自己身上那些独一无二的、充满人性光辉的能力,比如创造力、同理心,以及提出好问题的智慧。这才是我们在未来世界里,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原野: “人工智能+”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它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生产力范式的跃迁,一次社会形态的深刻重塑,甚至是对“人”之定义的重新审视。当我们站在这个历史的交汇点,与其焦虑于变化的速度,不如拥抱其带来的无限可能。那些真正能与AI协同、并专注于提升人类独有智慧和情感价值的个体,将是这场宏大叙事中,最耀眼的主角。这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更是每个人重新定义自身价值、登上属于自己舞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