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遗令》:揭秘薄葬与人情,颠覆奸雄形象
ye tian
5
8-27常四爷: 提起曹操临死前的事,我估计十个人里有九个,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七十二疑冢”。这个说法太深入人心了,好像不这么干,就对不起他那个“奸雄”的名号。
暮歌: 嗯,这个印象主要是三国演义给的,写得太生动了。但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去看曹操自己亲笔写的遗令,那画风可就完全不一样了。里面根本没提什么疑冢,反而是清清楚楚地交代说,“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无藏金玉珍宝”。
常四爷: 嚯,一个是机关算尽,一个是朴素从简。这反差也太大了。
暮歌: 对,这个反差直接就戳破了罗贯中给他贴上的那个“生性多疑”的标签。历史上的曹操,临终前想的不是怎么跟后世的盗墓贼斗智斗勇,而是非常实在的安葬问题。
常四爷: 他之所以要求薄葬,其实也不是一时兴起吧?我记得当时那个大环境好像就挺乱的。
暮歌: 没错。你看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特别盛行,结果呢?坟墓被盗掘是家常便饭。连曹操的儿子曹丕都说过,当时的坟“被掘者十有八九”。再加上汉末那会儿天灾人祸,战乱不断,根本不具备大兴土木去搞七十二座大墓的社会条件。
常四爷: 哦,原来是这样。所以他的选择其实是基于现实的考量。
暮歌: 完全正确。而且从他更早的一些文件,比如终令、题识送终衣奁里看,他早就打定主意要薄葬简葬了。这说明曹操这个人非常务实,他看透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并且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后来河南安阳发现的那个曹操高陵,也就是西高穴大墓,也印证了这一点,里面的随葬品确实非常少。
常四爷: 这么说,他是个很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不过,他遗嘱里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还是那些家长里短的安排。
暮歌: 你是说“分香卖履”那段吧?
常四爷: 对啊!他居然会细致到去交代,“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着铜雀台,善待之”,还说要把自己剩下的香分给夫人们,甚至还给那些没事做的婢妾想了个出路,建议她们“学作组履卖也”。
暮歌: 哈哈,去学做鞋子卖。这话从一个进爵魏王、权倾天下的人嘴里说出来,确实有点让人跌破眼镜。这跟我们印象里那个“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枭雄形象,简直是两个人。
常四爷: 是啊,我就特别好奇,为什么一个站在权力顶峰的人,临终前还要去操心这些柴米油盐的琐事,甚至给婢女安排生计?
暮歌: 我觉得,这恰恰才是“阿瞒”这个小名背后,最真实的一面。你想,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写下这些,已经不是在搞什么权谋算计了,而是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家主,对他身边那些人最质朴的牵挂和关怀。这种卸下铠甲的儿女情长,比任何宏大的政治口号,都更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常四爷: 确实,这些细节一下子让曹操的形象立体起来了。从一个符号化的“奸雄”,变成了一个更有人情味的普通老头。那如果把他和同时代的刘备、孙策这些人比呢?他的临终遗言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暮歌: 这个对比非常有意思。你看刘备托孤诸葛亮,孙策托付张昭,刘表说要让位,话都说得很漂亮,但很多都是难以落地的虚言。而曹操的遗嘱,全是具体操作,家人怎么生活,自己怎么安葬,非常实在。
常四爷: 嗯,听起来确实更接地气。
暮歌: 更重要的一点是,曹操背了上千年的“汉贼”骂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儿子曹丕篡汉了。但在曹操自己的遗嘱里,你翻遍了也找不到一个字提到要“代汉自立”。他到死都坚守着一个“臣”的本分,没有越过那条线。
常四爷: 哦,所以“汉贼”这个帽子,其实是后人给他扣上的?
暮歌: 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子债父偿”了。曹操本人活得很清醒,他可能更想做的是像周公那样辅佐君王的重臣,而不是自己当皇帝。他临终前那些絮絮叨叨的家事安排,恰恰证明了他内心的坦然和真实,而不是一个野心家的最后算计。
常四爷: 这么一聊,感觉对曹操的认知被刷新了。最后能不能帮我们总结一下,通过这份真实的遗令,我们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曹操?
暮歌: 当然。首先,所谓的“七十二疑冢”是小说家言,曹操的真实遗愿是薄葬在邺城西边,不要金玉陪葬。其次,他选择薄葬,是基于对当时盗墓成风和战乱现实的清醒判断,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再者,遗嘱里那些“分香卖履”、善待婢妾的琐碎安排,揭示了他“奸雄”面具下,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温情和牵挂。最后,和同时代其他枭雄相比,他的遗言非常实在,并且他至死未提篡汉之事,所谓“汉贼”的骂名,更多是后世政治风向强加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