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秦风:秦汉竹影,以竹代塑的古今传承
Listener_186522
3
8-27晓曼: 我们都知道,竹子这种植物,中通外直,有节有度。但如果我告诉你,读懂了竹子,或许就能读懂一个王朝的兴衰,读懂人性的复杂,你信吗?今天,我们就借着一根根或坚韧、或脆弱、或象征权力的竹子,来聊聊那个深刻影响了我们两千多年的王朝——大秦帝国,看看它短暂的生命里,都上演了哪些令人唏嘘的故事。
晓曼: 故事的开端,我们得从一个叫李斯的人说起。他原本只是楚国的一个小官,但硬是凭着一篇谏逐客书,说服了当时还不是始皇帝的嬴政,成了秦国统一大业的核心功臣。统一文字、度量衡,甚至“皇帝”这个称号,背后都有他的影子。可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在秦始皇死后,却没能守住底线。在赵高的怂恿下,他参与篡改遗诏,把本该继位的扶苏换成了胡亥。他以为这是保全富贵的捷径,但没想到,这恰恰是通往地狱的单程票。最后,那个他一手扶持起来的赵高,为了独揽大权,反手就诬告他谋反,并用他亲手制定的“腰斩”之刑,结束了他的生命。据说临死前,李斯对他儿子说,真想再牵着黄狗,回到老家上蔡,去东门外追兔子啊。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晓曼: 李斯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关于权力如何腐蚀人性的经典案例。一个曾经推动历史进程的天才,最终却倒在了自己设计的制度之下,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讽刺。这也告诉我们,在权力的旋涡里,你曾经立下多大的功劳,都可能不堪一击。
晓曼: 当然,权力斗争的残酷不止于朝堂之上,在战场上,它同样考验着将领们的智慧和生存之道。
晓曼: 这就得说到王翦了,战国时期为数不多能善终的名将。他帮秦国灭了赵国,灭了燕国,战功赫赫。到了灭楚这个最关键的战役,他一张口,跟秦始皇要六十万大军,这可比年轻将领李信要的二十万多太多了。秦王嬴政心里能不犯嘀咕吗?换你你也会想,这老家伙带走我全国大部分兵力,他想干嘛?王翦太懂了。所以在出征前,他隔三差五就派人回咸阳,跟秦王要地、要房子、要钱。搞得好像自己贪得无厌,满脑子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他这么做,其实就是在跟秦王表态:您看,我就是个贪财好利的老头儿,对您的王位没半点兴趣,您就放一百个心吧。最终,他顺利灭了楚国,然后立马交出兵权,回家安享晚年。
晓曼: 你看,王翦的策略,根本不是贪婪,而是一种顶级的高情商。他这不叫没骨气,这叫“懂弯腰”。他用一种示弱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君主对他拥兵自重的猜忌。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生存智慧,尤其是在强权面前,你得知道什么时候该低头,什么时候该亮出自己的“小辫子”,才能保全自己,最终完成目标。
晓曼: 然而,并不是所有在乱世中挣扎的人,都能有王翦这份幸运和智慧。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的命运,往往要悲惨得多。
晓曼: 孟姜女的故事我们都听过。她千里迢迢地去找自己被抓去修长城的丈夫范喜良,结果到了长城脚下,才知道丈夫早就累死,尸骨被埋进了城墙里。她悲痛欲绝,在长城边哭了三天三夜,哭声震天,竟然把一段长城给哭塌了,露出了丈夫的尸骨。这个故事听起来很神话,但它其实是秦朝老百姓用血泪写成的“心里话”。它背后,是那个时代无比沉重的徭役,是无数家庭的生离死别。传说里,孟姜女出发时,背着一个竹筐,装着给丈夫的干粮。就是这个小小的竹筐,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现实的质感,把那种离别的愁苦和生活的艰辛,一下子拉到了我们眼前。
晓曼: 在那个时代,即使是皇室内部,也同样充满了权谋和悲剧,特别是那些本应肩负重任的继承者。
晓曼: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他以仁厚出名,跟秦始皇的严苛完全是两个极端。当年秦始皇搞“焚书坑儒”,扶苏就站出来劝谏,说您这么干,会失去天下人心的。结果秦始皇一怒之下,把他打发到北方,跟着大将蒙恬去修长城了。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惩罚和流放。后来秦始皇在巡游路上病逝,赵高和李斯这两个人就慌了。他们知道,一旦扶苏回来继位,凭着他的性格,肯定要追究他们的责任。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伪造了一份圣旨,赐死扶苏。可悲的是,当扶苏接到这份所谓的“父皇遗诏”时,他根本没有怀疑,只是流着泪说,父亲要儿子死,儿子不得不死。然后就拔剑自刎了。
晓曼: 扶苏的悲剧,就在于他的善良和对父权的绝对服从。在那个充满阴谋和背叛的时代,这些品质反而成了他最致命的弱点。其实呢,他手上有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完全可以对抗赵高和李斯,但他太“听话”了。他就像一株没经历过风雨的新竹,虽然笔直向上,充满生机,却没看清,自己的根,早已经被蛀虫啃食干净了。他的死,也让秦朝彻底失去了走向仁政的最后一点可能。
晓曼: 而最终将秦朝推向深渊的,是一位将皇位视为玩物的年轻君主。
晓曼: 他就是胡亥,秦始皇的小儿子。在赵高和李斯的扶持下,他稀里糊涂地当上了皇帝。一上台,他就开始疯狂地屠杀自己的兄弟姐妹,史书记载他杀了十二个哥哥,十个姐姐,简直是人间惨剧。然后呢,他把国家大事一股脑儿全丢给赵高,自己躲进阿房宫里,天天享乐。等到陈胜、吴广在外面都快打到家门口了,他还问身边的人,这是怎么回事啊?完全状况外。最后,当赵高觉得他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派人逼他自杀了。他这荒唐的统治,仅仅持续了一年多。
晓曼: 可以说,胡亥就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催化剂。他对权力毫无敬畏之心,对百姓的疾苦更是视而不见。皇位在他眼里,就好像一个可以随便摆弄的玩具。这种极端的短视和玩乐心态,最终亲手葬送了他父亲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他就好像一根已经断裂的竹枝,你握在手里,它不但给不了你任何支撑,反而只会扎伤你自己。
晓曼: 在秦朝灭亡的乱世之中,即使是依靠智慧和口才的谋士,也可能因为信任的脆弱而遭遇不幸。
晓曼: 有个叫郦食其的人,快六十岁了才投靠刘邦,是个穷书生。当时刘邦正准备攻打齐国,郦食其主动请缨,说您给我一个机会,我凭一张嘴就能给您把齐国拿下来。他真的做到了。他跑到齐国,跟齐王田广一顿分析,说得齐王心悦诚服,当场就撤掉了边防,跟刘邦结盟了。可坏就坏在,大将韩信觉得,我辛辛苦苦打仗立功,凭什么让你一个说客抢了风头?于是,他根本不管盟约,擅自带兵就攻打了齐国。这下齐王可气坏了,他觉得是郦食其骗了他,一怒之下,就把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扔进沸水里活活煮死了。
晓曼: 郦食其的遭遇,就凸显了那个乱世里,“信任”这两个字有多么脆弱。他的口才为刘邦带来了巨大的战略优势,但这份优势,却因为同僚的嫉妒和猜忌,瞬间就化为乌有。他当时代表刘邦出使,手里拿着的那个竹子做的“使节”,本来是权威和信用的象征,可当信任的链条一断,这根使节,也就跟被摔断的竹子一样,变得一文不值。
晓曼: 忠诚和信任在乱世中同样是稀缺且危险的品质,尤其当你的“靠山”本身也面临危机时。
晓曼: 项羽手下有一员猛将,叫钟离昧。他跟刘邦打过很多次仗,是刘邦的心腹大患。后来项羽在乌江自刎,楚军覆灭,钟离昧走投无路,就去投奔了他的老朋友,当时已经被封为楚王的韩信。刘邦知道后,立刻下令,让韩信把钟离昧交出来。韩信一开始还念着旧情,不愿意出卖朋友。但在刘邦的巨大压力下,他最终还是动摇了。他找到钟离昧,告诉他自己保不住他了。钟离昧听完,看着韩信说了一句话,他说,汉王之所以不敢动你,就是因为有我在这里。今天你为了讨好他杀了我,下一个就轮到你了。说完,拔剑自刎。
晓曼: 钟离昧的悲剧,其实就是忠诚在残酷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他就像一根坚韧的竹子,宁折不弯,但当他所依靠的那片“竹林”,也就是项羽的势力,整体倒塌之后,他一根竹子再坚韧,也独木难支。而韩信的选择,也确实如他所料,为自己未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晓曼: 在那个求长生、避祸乱的时代背景下,一些人物的命运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成为历史的谜团。
晓曼: 最著名的就是徐福东渡了。秦始皇晚年痴迷于长生不老,就派了一个叫徐福的方士,带着三千童男童女,还有大量的物资和竹子做的船桨,出海去寻找传说中的蓬莱仙岛。结果呢,徐福出海好几次,什么仙药都没带回来。为了交差,他就编瞎话,说海上遇到了大鲨鱼,过不去。最后一次,他带着船队再次出海,就再也没回来。有人说他真的去了日本,成了那里的祖先;也有人认为,他其实是看透了秦朝即将天下大乱,借着求仙的名义,带着一批人集体“润”了,逃离了秦朝的暴政。
晓曼: 所以你看,徐福的出海,既可以看作是统治者对长生不老的贪婪,也可以解读为,在乱世来临前,一个聪明人的自保和逃离。他船上的那些竹桨,划向的到底是虚无缥缈的仙境,还是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新世界?这背后,其实都是最原始的生存本能。
晓曼: 在秦朝灭亡后,新的王朝兴起,但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却依然在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
晓曼: 刘邦打进咸阳城的时候,他的手下们都疯了,冲进皇宫里抢金银财宝、抢各种好看的竹制器皿。只有一个人,叫萧何,他谁也不理,直奔秦朝的档案馆,把秦国的地图、户口本、法律条文,全都小心翼翼地收藏了起来。刘邦当时还笑话他,说这些破竹简有什么用。但萧何看得更远。他知道,这些看似枯燥的文书,才是秦国能统一天下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源代码”。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在后方,就是靠着这些从秦宫里拿到的档案,精准地管理人力、调配粮草,成了刘邦最稳固的后盾,最终帮他赢得了天下。
晓曼: 萧何的眼光,已经超越了眼前的金银珠宝。他看到的是信息和制度的长期价值。他搜集的那些竹简,承载的是治国安邦的智慧。这件事也从根源上,奠定了后来“汉承秦制”的基础,证明了知识和信息的积累,才是成就伟业的关键。
晓曼: 从秦朝的竹匠到现代的环保理念,竹子始终扮演着连接人与自然、解决生存难题的重要角色。
晓曼: 在没有塑料的秦代,竹匠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活命手艺”。他们用竹子做箭囊、竹筐、竹席、竹碗,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竹子。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开始重新重视竹子,提倡“以竹代塑”。为什么?因为塑料对地球的污染太严重了。而竹子呢,三年就能成材,用完之后还能自然降解,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可持续材料。你看,这不是很奇妙吗?秦代的竹匠,用竹子解决了当时人们的生存问题;而今天的我们,又重新拿起竹子,来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挑战。
晓曼: 从谋生到环保,竹子,这位人类的老伙计,始终在不同的时代,扮演着“传承与守护”的角色,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
晓曼: 好了,说了这么多故事,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能带走的几个核心要点。
晓曼: 李斯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力是把双刃剑,它能成就你,也能毁灭你,尤其是当你被贪欲蒙蔽双眼时。
晓曼: 王翦的“弯腰”哲学,则是一种高超的生存智慧,在强权面前,示弱有时候比强硬更有效。
晓曼: 孟姜女的眼泪,不是神话,而是秦朝繁重徭役下,无数普通人悲惨命运的缩影。
晓曼: 而扶苏的悲剧在于,他的善良和服从,在那个阴谋丛生的时代,反而成了致命的弱点。
晓曼: 胡亥呢,则用他荒唐的统治证明了,一个不负责任的领导者,能以多快的速度毁掉一个帝国。
晓曼: 郦食其的死,揭示了乱世之中,“信任”是多么脆弱和奢侈。
晓曼: 钟离昧的悲歌,则展现了忠诚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是多么的无力。
晓曼: 徐福的远航,留给我们一个开放的思考,那究竟是对长生的贪婪,还是对乱世的逃离?
晓曼: 萧何的远见,则证明了知识和信息的力量,永远比眼前的金银珠宝更有价值。
晓曼: 最后,从秦代竹匠到今天的“以竹代塑”,我们看到,竹子这种古老的材料,始终在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