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从女娲弃石到凡心入世的玄妙开篇
超刘
3
8-28评书古先生: 我们总觉得,宏大的历史,什么三皇五帝、江山社稷,才是最值得书写的故事。但有没有可能,一部小说的伟大,恰恰在于它写透了最日常的人情冷暖,写透了一群女孩子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红楼梦,从它的开篇,看看曹雪芹究竟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
评书古先生: 故事的一开始,作者曹雪芹就非常坦诚地站了出来,做了一番自我剖白。他回顾自己这一辈子,说自己也曾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但后来家道中落,穷困潦倒到住在茅草屋里。他感叹啊,自己这大半生“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最有意思的是,他紧接着说,回想起来,自己这一辈子见过的那些女孩子,也就是他说的“裙钗粉黛”,无论是为人处世的智慧,还是见识心胸的开阔,都远在他这个“堂堂须眉”之上。所以,他决定,要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些事,以及那些他所敬佩的“闺阁中的好女子们”的故事,全都写下来。哪怕自己文笔不好,也要用“假语存”的方式,为世人留下这段记忆。这既是对往事的交代,也是为了在穷困潦倒中“解解闷,破破愁”。
评书古先生: 你看,这个开场白,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背景介绍,它深刻地揭示了红楼梦这本书的创作动机。这种作者直接跳出来说话的方式,一下子就给整个故事注入了非常强烈的个人情感。这也预示着,这本书里充满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他把自己这个男人的“无材”,和那些闺阁女子的“有才”放在一起做对比,其实就是在说,在那个封建社会里,女性的才华是多么普遍地被埋没和牺牲掉了。这就为后面整个大观园里那些女孩子的悲剧命运,奠定了一个非常悲凉的情感基础。
评书古先生: 曹雪芹用“假语存”这三个字,点明了自己创作的现实意图。但要说这故事真正的源头,那可就更奇幻了,得从一块天边的石头说起。
评书古先生: 故事的神话背景,要追溯到女娲补天的时代。据说,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五彩石,结果最后用完了,偏偏就剩下了一块,被遗弃在了大荒山的青埂峰下。这块石头呢,因为它被女娲炼过,所以有了灵性,但又因为没能派上用场去补天,所以天天在那儿自怨自艾。有一天,一个和尚一个道士正好路过这儿,就聊起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这石头一听,凡心大动,竟然开口说话,求这一僧一道带它到红尘里去走一遭,体验体验。僧道二人就劝它,说那人间啊,“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听着好,其实烦恼多得很,劝它别去。可这石头铁了心要去。最后,僧道二人没办法,只好施法把它变成了一块晶莹剔通的美玉,准备把它带到那“昌明隆盛”的人家,让它去经历一番。
评书古先生: 这段神话,其实给整部红楼梦构建了一个非常宏大又虚幻的背景。这块“补天遗石”,它象征着什么呢?它象征的就是一种不被主流价值观认可的“才华”。它从一块死石头,到有了灵性,再到动了凡心,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生命力的觉醒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而那一僧一道的出现,就带来了一种宿命感,他们好像在暗示,人间的这一切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最终都会化为虚无。你看,这不就正好和开篇作者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遥相呼应了嘛。这就预示着,整个故事,都将围绕着“情”与“空”这两个字来展开。
评书古先生: 那么,这块被赋予了凡心的玉石,究竟会怎么进入凡尘,开启它那场注定复杂的红尘之旅呢?这便引出了故事中那位,名字也特别有意思的人物——贾雨村。
评书古先生: 好了,聊到这儿,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红楼梦开篇的几个核心要点。
评书古先生: 首先,作者曹雪芹用“假语存”的方式,非常坦诚地把自己的坎坷身世和对女性的敬佩与同情,作为了创作的根本动力。这让整部作品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深刻的个人情感和对现实的批判。
评书古先生: 其次,故事的神话起源,也就是那块被遗落的补天石,因为它有了灵性、动了凡心,最终被僧道二人带入人间。这个设定,其实就预示了整个故事将是一场关于“情”与“空”,也就是入世与出世的宏大体验。
评书古先生: 最后,作者真实的个人自述,和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起源,两者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红楼梦非常独特的基调。它既有对现实人生最细腻、最真实的描摹,又蕴含着对命运、对虚无、对情感的深刻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