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默螺旋在新媒体时代:理论嬗变与反转
Listener_992226
0
8-29苏哲: 以前我们总觉得,在一群人里,如果你是少数派,最好就别说话了,免得被孤立。这好像是个社交常识。但现在你看看网上,感觉完全反过来了,好像声音越大、观点越偏,反而越能找到组织。
高晴: 你这个观察非常精准。这其实就触及到了一个经典的传播学理论——“沉默的螺旋”,以及它在今天这个新媒体时代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苏哲: 对,我记得是德国学者诺尔-诺依曼在70年代提出的。核心观点就是,人们会偷偷观察周围的“意见气候”,如果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少数,就倾向于沉默。结果就是,优势意见越来越强,少数意见越来越弱,像个螺旋一样。但现在,这个螺旋好像转不动了?
高晴: 不仅是转不动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开始反向旋转。新媒体的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感知和参与公共讨论的方式,让这个经典理论必须被重新解读。
苏哲: 那新媒体到底有什么魔法?我能想到的,首先是渠道多了,以前是报纸电视台说了算,现在一个微博,人人都能发声。然后是互动特别快,不像过去只能写读者来信。最后就是,它好像还特别懂你,像抖音和头条,你喜欢什么就给你推什么。
高晴: 嗯,你说的这三点——多元开放的传播渠道、即时互动的传播模式、还有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正是颠覆沉默螺旋的基础。尤其是最后一点,个性化推送。它让你更容易看到和自己观点一致的内容,这会直接影响你对所谓“意见气候”的判断。你可能觉得自己才是大多数。
苏哲: 这就有意思了。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反沉默螺旋”现象?比如,一些小众的环保议题,本来可能没人理,但在网上,支持者可以跨越地域聚集起来,声音反而越来越大。
高晴: 完全正确。而且,这还导致了另一个结果:意见气候变得极其复杂。你现在打开社交媒体看任何一个热点事件,底下都是各种观点,而且看起来都有一大批支持者。这就让普通人很难判断,到底哪个才是“主流意见”。
苏哲: 我明白了。过去那种“害怕被孤立”的前提,在网上好像被削弱了。因为你总能找到跟你想得一样的人,甚至网络还提供了一层匿名的保护。
高晴: 是的,网络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表达空间。这让少数派不仅敢于发声,还能找到同路人,甚至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过去那种沉默和表达的简单界限,现在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了。
苏哲: 而且,沉默和表达的方式也变了。很多人可能在网上什么都不说,但他会默默地点赞、收藏,这也是一种态度。还有些人在网上言辞激烈,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压根不提这事儿,也谈不上什么被孤立的后果。
高晴: 对,还有一种行为叫“潜水”,就是只看不说。这些行为,你很难简单地用“沉默”来概括。一个点赞可能就是一次投票,一次转发就是一次站队。所以,我们分析舆论时,不能再简单地把人分为“说话的”和“不说话的”了。
苏哲: 这么说来,导致这个经典理论发生这么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高晴: 我觉得可以归结为三点。首先当然是技术赋能,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算法,它们降低了表达的成本,改变了信息流动的路径。其次是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大家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了,更愿意主动参与、批判性思考。
苏哲: 嗯,还有一点我猜,可能跟整个社会环境有关。
高晴: 没错,就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持有不同观点被孤立的风险,总体上是降低了。这三股力量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全新的舆论场。
苏哲: 总结一下,新媒体的出现,确实让沉默螺旋理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反沉默螺旋”的出现,意见气候的复杂化,还有我们表达行为的多样化,都说明这个几十年前的理论,已经没法完全解释现在的情况了。
高晴: 是的,但这个理论的核心洞察——也就是个体如何感知舆论,并因此决定自己是表达还是沉默——这个思考框架本身,依然非常有价值。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把它放到新媒体这个新瓶里,看看能酿出什么新酒。
苏哲: 有道理。
高晴: 我觉得最核心的变化是,新媒体让“少数派”的聚集和发声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过去,你可能觉得自己是孤身一人,但现在,一个算法推荐、一个社交话题,就能把天南海北的同道中人瞬间连接起来,形成肉眼可见的力量。这才是对传统沉默螺旋最根本的“反击”。
苏哲: 确实,个体在信息洪流中的角色,以及如何被算法和社群影响,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的。那么,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更有效地获取和辨别信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