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押沙龙:水浒传是残酷人性博物馆
张天枭
0
8-29晓曼: 我们通常怎么看水浒传?忠义堂,一百单八将,替天行道。但如果我告诉你,水浒传的底色,既不是三国的黄色,代表着权力和战争;也不是西游的蓝色,代表着幻想和自由。它的底色,是红色与黑色,是残酷的血和浓得化不开的黑。这本书里,所谓的“忠义”其实相当可疑,它更像是一座巨大的人性博物馆,忠实地记录了人在极端环境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今天,我们就来逛逛这座博物馆。
晓曼: 水浒传的作者,可以说毫不避讳地去描绘那些原生态的暴行。无论是武松血溅鸳鸯楼,还是李逵活剐黄文炳,都写得细致入微。这并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一种对世界真相的忠实记录。在这种记录里,你会发现,书中人物的行为逻辑,更多是基于赤裸裸的利益考量,而不是什么高尚的道义。但恰恰是这种对“正确”主题的放弃,成就了水M传的伟大。它没有试图教化你,而是冷静地将一个个人物标本推到你面前,让你自己去看,去想。这种叙事方式,很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作者只写出水面上的八分之一,水面下的八分之七,那些人物的动机、情感和挣扎,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
晓曼: 那么,在这个人性博物馆里,我们首先来看一个最能引发我们共鸣的标本:林冲。
晓曼: 林冲可以说就是古代的中产阶级代表。他有份好工作,八十万禁军教头,收入稳定,生活清闲。他最想要的是什么?就是“岁月静好”。所以,当高衙内觊觎他妻子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息事宁人,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即便后来被陷害发配,他想的也不是反抗,而是舍不得那份中产生活,宁愿去沧州当个犯人。甚至在野猪林被鲁智深救下后,他还是不愿跟着走。直到草料场那场大火,把他最后一点安稳生活的念想烧得一干二净,他才终于爆发,杀了陆虞候。但你看,即便是这时候,他依然有底线,没有滥杀无辜。可为了在梁山有个位置,他又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王伦那个纳“投名状”的无理要求。
晓曼: 林冲的整个经历,其实就揭示了中产阶级在巨大压力下的一个典型困境。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失去现有的生活方式。为了维持表面的平静,他们会一再妥协、退让。这种对“岁月静好”的执念,在乱世里反而成了最大的软肋。所以,林冲直到最后刀架在脖子上了,第一反应还是哀求。他后来对高太尉的仇恨也并不执着,因为他骨子里,只是一个渴望安稳日子的普通人。他的身上,有我们无数普通人在压力下一步步后退的影子。
晓曼: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像林冲这样选择退缩。有些人,会用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式来回应这个世界的残酷。他们选择用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反击,这其中的代表,就是武松。
晓曼: 武松这个人物,充满了张力,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非常黑暗的一面。他绝对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行侠仗义之人。比如说,他“夜走蜈蚣岭”,名义上是救人,实际上却是为了“试刀”,顺手还杀了无辜的小道童。作为一个底层草根,武松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冷漠而残酷的,他觉得“弱肉强食,关我何事”。他心肠很硬,别人的死活他不在乎,他的道德标准很简单: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所以,他对施恩父子干的那些恶行毫不在意,对孙二娘开人肉包子铺也无所谓,只要“不肯害为善的人”就行。他的道德感,仅限于一个小圈子,不包括普遍的同情。
晓曼: 武松的生存哲学就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则报之以刀”。他没什么背景,一度也渴望被官府提拔,结果却卷入高层斗争,成了牺牲品。等到“大闹飞云浦”之后,他的精神世界彻底坍塌,在鸳鸯楼大开杀戒,滥杀无辜。但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心里对官府依然是仰视的,渴望被招安。直到最后,他自断一臂,才算是彻底放弃了招安的梦想,舍弃了这个世俗世界。武松用最激烈的方式,对不公的命运做出了血淋淋的回应。
晓曼: 在水浒传这片黑暗的森林里,除了像林冲那样挣扎求生,或者像武松那样以暴制暴的人,还有一抹非常独特的亮色,他以善良作为自己行为的底线。
晓曼: 这个人就是鲁智深。在我看来,鲁智深是水浒传里最光明的一个人物。他心地善良,洒脱自然。“三拳打死镇关西”,不是为了自己,纯粹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他甚至都不知道镇关西是什么来头,就决定出手,事后还细心地安排金翠莲父女逃跑。当然,鲁智深也有缺点,他做事凭直觉,不调查就信人,有时候会显得很鲁莽,比如他当众羞辱卖膏药的李忠,在瓦罐寺抢和尚的粥喝,这些事在现实里其实挺让人难堪的。
晓曼: 但恰恰是鲁智深善良的本性,给他划下了一道底线,让他不会走向极端。他对朋友重情重义,帮助弱者时甚至会变得非常细心。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身边朋友一个个死去,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世界的残酷。最终,他在六和寺听着钱塘江的潮信圆寂了。他临死前那句“今日方知我是我”,象征着他终于勘破了命运,完成了从一个强者视角到弱者视角的转换,体悟到了生命的本质。
晓曼: 在这些以不同方式回应世界的梁山好汉中,宋江无疑是最复杂、也最富争议的一个。他的奋斗与招安,交织成了一幅关于权力、野心和阶层突破的深刻画卷。
晓曼: 宋江这个人,性格非常复杂。他“及时雨”的名声,和他那个小小的押司身份,显得很不匹配。但其实,古代的“押司”这个职位,处在黑道和白道的交界处,在民间有巨大的影响力。宋江的江湖声望,不完全是靠钱,更多是靠他“会做人”的技巧。他的野心是什么?是“封妻荫子”,是想突破自己“吏”这个阶层的天花板。所以他拼命积攒黑道资源,但又没有真的想造反。直到杀了阎婆惜,他才开始真正意识到自己江湖地位的价值,也从此开始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招安。
晓曼: 宋江对招安的执着,其实是他实现“阶层突破”的唯一途径。但这种突破,最终只是一个幻觉。他挤进了官场,却发现自己格格不入,最终被一杯毒酒赐死。而他临死前,为了保全自己那个“楚州安抚使”的名声,又亲手毒死了李逵。这可以说是他对那个他永远也无法融入的高贵世界的最后一次献祭。宋江是天生的领袖,非常有才能,但他的阴毒和狡猾,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晓曼: 在宋江的权力运作中,有一个身影始终如影随形,他就像缠绕在大树上的藤萝,依附并支撑着这位梁山领袖。这个人就是吴用。
晓曼: 吴用这个人的性格也很复杂,表面看是个温和儒雅的读书人,实际上心肠非常狠毒。什么杀小衙内、智赚卢俊义这些阴谋,都是他策划的。他有才华,军事能力和阴谋诡计都是顶级的,但他的作战方式又有点过于艺术化,环节太多,反而容易出错。他之所以那么渴望落草为寇,很可能就是源于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
晓曼: 吴用的智力很高,看问题很准,但他缺少宋江那种人格魅力和意志力,所以他成不了梁山的一把手。他选择做首席智囊,支持宋江架空晁盖,最终和宋江成了“灵魂伴侣”。吴用是个赤裸裸的机会主义者,他对宋江的忠诚,更多是对梁山这个集团的依附。所以,当宋江死后,吴用的精神世界也随之崩溃,选择了自杀殉主。他内心其实很冷漠,除了宋江,他不在乎任何人的死活,他的存在价值,似乎完全依附于宋江。
晓曼: 在吴用和宋江的权力博弈背后,是另一位人物的悲剧。他象征着梁山造反的开端,却在权力的山峰上走向了毁灭。他就是晁盖。
晓曼: 晁盖是水浒传里的一个悲剧英雄。他抢劫生辰纲,虽然讲究不杀人,但抢来的钱财直接就分了,根本没有“劫富济贫”的意识。他没什么政治野心,只想“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过快意恩仇的日子,缺乏长远规划。
晓曼: 晁盖这个人,缺乏决断力,做事拖泥带水。在江州救宋江的时候,他作为总指挥,居然会跟着李逵瞎跑,这暴露了他领导能力的不足。他之所以能当上山寨之主,靠的是江湖声望和“保正”的派头,而不是真正的能力。所以,他被宋江架空是必然的。在一个没有退出机制的权力结构里,能力不足的领导者最终只会被淘汰。晁盖已经没有下山的路可走,只能走向权力巅峰的毁灭。
晓曼: 在梁山的权力斗争和个体命运的悲剧中,还有一些人物的经历,更加令人心痛。比如那位全家被灭门的“狗镇少女”——扈三娘。
晓曼: 扈三娘可以说是水浒传里最悲惨的人物之一。她出身大小姐,武艺高强,第一次出场时英姿飒爽。但很快,她就被捉上梁山,紧接着全家被李逵灭门,未婚夫也被杀。然后,她被迫嫁给了猥琐的王英。面对这一切,她毫无反应。这种沉默,其实是她在极端环境下的一种“乖觉”的自救方式:关闭情感,遗忘过去。
晓曼: 扈三娘的命运,很像电影狗镇里的那个女主角,在一个魔鬼般的世界里,她只能选择屈从,甚至对施暴者产生情感依赖。她在梁山作战非常英勇,但地位却始终低于她那个不成器的丈夫王英。她的言行举止也变得粗俗,和当年那个大小姐判若两人。这其实就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她在无法抵御的恐怖力量面前,选择了认同和依附。她对王英的感情或许是真的,但这种感情的背后,是生存的无奈和对自我的拯救。
晓曼: 在这些命运多舛的人物中,有些人的扭曲,并非来自外部的暴力,而是源于内心的阴毒与自尊,比如石秀。
晓曼: 石秀是水浒传里一个很另类的人物。他阴毒、自尊心极强,报复欲也扭曲了人性。他观察潘巧云的时候,目光就很下流,很可能因为潘巧云对他说的几句风话,就产生了某种性心理驱动。他心思缜密,特别喜欢脑补,对人际关系过度解读,而且极度害怕别人怀疑他的人品。所以当潘巧云反过来诬陷他的时候,他为了自证清白,不惜把事情闹得天翻地覆,最终逼着杨雄杀了老婆。
晓曼: 石秀的动机,根本不是什么兄弟义气,而是他那受伤的自尊心和扭曲的心理。而杨雄呢,就是一个没主见、容易被逼到死角的庸人,被石秀牵着鼻子走上了绝路。石秀的阴毒和报复欲,以及他对杨雄那种“教导”式的控制,都体现了他扭曲的人格。他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试图证明自己那点可怜的“男子气概”。
晓曼: 与石秀的扭曲不同,另一些人物则在成长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定位,在乱世中展现出独特的光彩。这个人就是燕青。
晓曼: 燕青可以说是水浒传里最有现代感的人物。他帅气,多才多艺,但早期的“浪子”形象,和他后来展现出的能力,形成了鲜明对比。燕青的成长,得益于主人卢俊义的温暖关怀,但卢俊义的过度保护也限制了他的发展。直到上了梁山,燕青才真正找到了自信,成了“天巧星”,展现出极高的应变能力和侦查能力。
晓曼: 燕青非常善于和人打交道,他利用各种关系达成目标,甚至一手促成了梁山的招安。但他骨子里是个城市浪子,追求的是轻松潇洒的生活,对权力和荣誉没什么兴趣,所以他最终选择挑着金珠宝贝归隐江湖。他对卢俊义的感情非常深厚,视他为生命中唯一的牵挂。燕青的成长,就像一个典型的青春故事,他最终摆脱了卢俊义的阴影,找到了独立的人生。
晓曼: 在这些成长与命运的交织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早期人物的理想主义,是如何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的。
晓曼: 史进是水浒传最早出场的英雄,他代表着青春和温暖。他性格直爽坦荡,重感情,对师父王进忠心耿耿。但是,他涉世未深,太容易轻信江湖朋友,结果因为和少华山的强盗交往,导致家破人亡,自己也流落绿林,靠抢劫为生。
晓曼: 史进的理想主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彻底破灭了。他没有像武侠小说主角那样的奇遇,反而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后来回到少华山,和朱武那些人也合不来,最终在征讨华州时被乱箭射死。而他那些所谓的“兄弟”,对他被杀毫无表示。史进的命运,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现实的残酷,以及少年意气在现实面前是多么的脆弱。
晓曼: 在这些个体命运的悲剧中,有时也夹杂着复杂的人情恩怨,比如那些关于“报恩”与“利用”的故事。
晓曼: 雷横和朱仝就是一对有趣的例子。雷横是个财迷,心地也比较狭窄。而朱仝呢,为人光明磊落,宅心仁厚,但他作为公务员却严重渎职,私放了晁盖和宋江。后来为了救雷横,朱仝不惜牺牲自己,非常有情有义。
晓曼: 但你看,雷横后来的“报恩”行为,却是在宋江的逼迫下完成的,他把怒火发泄在了李逵身上,而不是去追究始作俑者宋江的责任。朱仝最终也被这种所谓的“报恩”逼上了梁山。两个人的结局也截然不同,雷横战死,朱仝却官运亨通。雷横的报恩,更像是一种表演;而朱仝的愤怒,也带有一种怯懦和自我欺骗。这背后,反映出的正是官场中人情与利益的复杂纠葛。
晓曼: 好了,今天我们逛完了这座水浒传的人性博物馆,最后来总结一下几个核心的观点。
晓曼: 首先,水浒传通过它“原生态”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性,它不是在宣扬“忠义”,而是在解构“忠义”。
晓曼: 其次,书中的每个人物,都代表了一种生存策略。无论是林冲代表的中产阶级的退缩,武松代表的底层人物的以暴制暴,还是鲁智深所坚守的善良底线。
晓曼: 再者,宋江、吴用、晁盖这些人的命运,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个人野心的幻灭,以及领导能力的局限性。
晓曼: 同时,像扈三娘、史进这些人物的悲剧,则让我们看到了在乱世之中,个体命运是多么的脆弱,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又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晓曼: 最后,水浒传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对人物心理的“留白”处理。它不给你标准答案,而是要求你用自己的阅历去解读,去思考。也正因如此,这本书才拥有了超越时代的深度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