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经济师《经济基础(中级)》:核心考点思维导图
Listener_833471
0
8-29原野: 我们一聊起中国经济,总会听到一个听起来有点矛盾的词儿,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实话,我第一次听的时候就在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这俩听着像来自两个星球的东西,怎么能捏在一块儿呢?
晓曼: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恰恰是中国经济最独特,也最核心的“秘密配方”。它不是简单地把两个词粘在一起,而是经过几十年摸索,形成的一套复杂但有效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根基,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原野: 基本经济制度,听起来就很根本。它具体都包括什么?
晓曼: 嗯,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中国经济这座大厦的三根顶梁柱。第一根,是所有制结构,叫“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根,是分配制度,叫“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根,就是你刚才提到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三者合在一起,才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原野: 我明白了。我们先聊聊第一根柱子吧,这个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这听起来像是在走钢丝,一边要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另一边又要给民营、外资这些“多种所有制”足够的空间。现实里要怎么平衡呢?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争论,比如“国进民退”或者“国退民进”。
晓曼: 这个平衡确实是艺术,也是实践中不断调整的焦点。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一听“公有制为主体”,就以为是国家要控制一切,民营经济没活路了。但其实,这里的“主体”地位,更多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命脉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上,比如能源、金融、国防这些领域,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安全。它就像一艘大船的压舱石,保证船在风浪里不会翻。
原野: 哦,是压舱石,而不是说船上所有的货物都得是国有的。
晓曼: 对,非常好的比喻。有了这个压舱石,其他的经济成分,比如民营经济、外资经济,才能更有信心地在市场上乘风破浪。它们是发动机,是船帆,提供了活力和效率。所以“国进民退”或者“国退民进”这种说法,往往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真正的目标是协同发展,让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在公平的赛道上竞争与合作,而不是谁要把谁挤出去。
原野: 那第二根柱子呢?收入分配。从“按劳分配为主体”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背后是不是也反映了我们经济形态的变化?
晓曼: 完全正确。以前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家基本都是拿工资,所以“按劳分配”很好理解。但现在,经济活动复杂多了。你除了出卖劳动力,可能还有资本,比如你投资了一家公司;有技术,你写了个核心算法;甚至现在,数据也成了一种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参与了价值创造,当然也要求参与分配。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现在一个人的收入,可能一部分是工资,这是“按劳分配”;一部分是股票分红,这是“按资本分配”;如果是个技术大牛,可能还有技术入股的收益。
晓曼: 就是这个道理。但这里面也出现了新的挑战。当资本、技术这些要素的回报率越来越高,就可能拉大贫富差距。所以,在“共同富裕”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现在特别强调要健全按要素分配的制度。一方面要激励大家去创新,去投资,但另一方面也要规范资本的行为,防止它无序扩张、野蛮生长,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
原野: 这就引出了第三根柱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这听起来又是一个高难度的平衡动作。这个结合点到底在哪儿?
晓曼: 没错,这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治理的“最高机密”。市场不是万能的,它会“失灵”。比如,单纯靠市场,可能没人愿意去投资那些回报周期特别长、但又至关重要的基础科研。再比如,环境污染问题,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不愿意在环保上投入,这就是一种负的“外部性”。
原野: 我懂了,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手了。市场负责把蛋糕做大,政府负责把蛋糕分好,并且还得盯着,别让做蛋糕的人把厨房弄得一团糟。
晓曼: 哈哈,这个比喻很形象。政府的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它通过规划、法规、财政投入等方式,去引导资源流向那些市场不愿意去、但对整个社会又至关重要的领域。比如我们刚才说的环保,还有国防、基础教育这些公共物品,以及应对像疫情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离不开政府的“有为”之手。
原野: 所以,政府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裁判员和总调度师,而不是直接下场比赛的运动员。
晓曼: 是的。政府要做的,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让各类企业都能大展拳脚。同时,它又要作为一个监管者,防止资本形成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这种“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既要放活,又要管好,这个动态平衡的拿捏,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原野: 听下来,中国经济的这套底层逻辑,确实是一套在不断演进、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动态系统。它既不是完全照搬西方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固守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在走一条自己的路。
晓曼: 没错。理解了这三根支柱,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而这种市场和政府“双引擎”的模式,也直接塑造了中国宏观调控的独特智慧。
原野: 宏观调控,这个词我们经常在新闻里听到。我感觉最近几年,我们对经济发展的看法也变了。以前大家张口闭口都是GDP增长了多少,现在更多地在谈“高质量发展”。
晓曼: 对,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过去我们追求“长个子”,现在我们更注重“长肌肉”,追求健康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主要看的是GDP这些数量指标,就像一个人的体重。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更全面的概念,它包括了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环境改善、人民福利提升,更像是一个人的综合健康指数。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求我们不光要跑得快,还要跑得稳、跑得久,而且跑的姿势要优美,不能是以破坏环境、拉大差距为代价。
晓曼: 正是如此。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原野: “双循环”,这个词现在特别火。但很多人有个误解,觉得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要关起门来自己玩了?
晓曼: 这是最大的误解。“双循环”的核心,绝不是封闭,而是要让国内这个超大规模的市场,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你想想,我们有14亿人口,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内需潜力是巨大的。把这个内循环做畅通、做强大,我们应对外部风险和冲击的能力就强了。这就像练武功,先把内功练好,再去闯荡江湖,底气就足得多。
原野: 所以不是不参与国际循环,而是要以更强的姿态去参与。
晓曼: 对。是在一个更强大的国内循环基础上,去进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不仅对中国有利,对全球产业链也是一种稳定器。当全球经济风雨飘摇的时候,中国这个巨大的、稳定的市场,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原野: 聊到这,我想到一个问题。无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畅通双循环,政府都需要工具。这个宏观调控的“工具箱”里,最重要的应该就是财政和税收了吧?
晓曼: 没错,财政就是国家的“钱袋子”,税收是主要的“进水口”和重要的“调节器”。政府的钱花在哪儿,怎么花,直接决定了宏观调控的方向。
原野: 那这个钱具体是怎么花的呢?
晓曼: 财政支出主要分两类。一类叫购买性支出,比如政府花钱修高铁、建医院、采购办公用品,这是直接拉动经济的。另一类叫转移性支出,比如发养老金、给困难群体发补贴、给某些产业提供补助,这主要是为了调节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在当前,如何优化这个支出结构,把钱更多地花在教育、医疗、科技创新这些刀刃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原野: 那税收呢?它除了收钱,还有什么作用?我听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叫“拉弗曲线”,说是税率太高,反而总的税收会变少。
晓曼: “拉弗曲线”确实是个很经典的理论。它告诉我们,税收设计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税率定得太高,可能会打击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大家都不愿意干活了,税基就萎缩了,最后收上来的税反而少了。所以,税制改革的目标,就是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通过个税的累进设计来调节贫富差距,体现公平;同时通过给高科技企业减税,来激励创新,体现效率。
原野: 我明白了。而且现在税收征管也越来越智能了,大数据、人工智能都用上了。
晓曼: 是的,这就是“金税工程”的不断升级。数字化征管一方面能极大地提升效率,精准打击偷税漏税,保证税收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它也对企业的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整个国家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原野: 这么一圈聊下来,我对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有了一个清晰得多的图景。
晓曼: 嗯,我们其实是沿着一条线索,从最底层的基本经济制度,聊到了市场和政府这对“双引擎”如何协作,再到宏观调控的理念升级和战略选择,最后落到了财政税收这些具体的治理工具上。
原野: 是的。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其实探讨了几个核心观点。首先,中国经济的独特性,在于它把公有制、多种所有制、按劳分配和市场经济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目标就是平衡效率和公平。其次,市场和政府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双引擎”的角色,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动态平衡来优化资源配置。再者,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已经从追求“量”转向了追求“质”,以“双循环”这样的新发展格局来应对内外部的挑战。最后,财政和税收这些国家治理的工具,也在不断地改革和优化,以支撑整个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晓曼: 这个总结非常到位。这几个方面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治理的完整图景。
原野: 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深层逻辑,到市场与政府的协同边界,再到宏观调控的战略升级,以及财政税收的精细化运作,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的每一步发展,都蕴含着对复杂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这不仅是一场经济体系的构建,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探索。未来,如何在持续的改革与开放中,不断完善这一独特的经济治理体系,使其更具韧性、活力与包容性,将是中国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每一位深度探索者持续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