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医生:肥胖是病,代谢和基因才是真凶
张天枭
0
8-29晓曼: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种声音,一提到减肥,就是那句老话:“管住嘴,迈开腿”。听起来简单明了,甚至有点不容置疑。但现实是,无数人在这条路上反复挣扎,最终却发现,单靠意志力对抗饥饿和疲惫,就像是堂吉诃德在挑战风车,充满了无力感。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是我们真的不够自律吗?还是说,我们从一开始就搞错了斗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肥胖这件事背后,那些被我们长期忽略的科学真相。
晓曼: 一位外科医生,他每天在门诊都会遇到大量因为肥胖而备受困扰的患者。他发现,那些传统的建议对很多人根本不起作用。这让他非常困惑,并促使他开始深入研究食欲和新陈代谢的科学。他发现了一个颠覆性的事实:我们的食欲和新陈代谢,其实并不是由我们的意志力直接控制的,而是由一套复杂的激素系统在背后调控。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还会受到我们所处环境的影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长期减肥那么难。我们的脂肪,其实根本不是一堆被动储存能量的“肥肉”,它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会分泌一种叫做“瘦素”的激素,不断地跟我们的大脑进行信息沟通,共同维持一个身体默认的“体重设定点”。
晓曼: 你看,这就引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叫做“代谢学”。这个概念,直接把体重管理从一个简单的“卡路里加减法”问题,升级成了一个复杂的生物调节系统问题。这个视角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肥胖的认知。换句话说,肥胖,它可能不是一个“吃太多、动太少”的道德或者意志力问题,而是一种生理疾病,根源在于我们身体内部的信号系统出了故障。这个观点,对于那些因为减肥失败而感到沮-丧、甚至自我怀疑的人来说,其实是一种解脱。因为它告诉我们,焦点不应该放在自我谴责上,而应该放在如何去理解和应对我们身体的生物学机制。
晓曼: 理解了身体如何通过一套复杂的负反馈系统来“设定”体重,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这个系统在现代社会中失效,导致肥胖率的普遍上升?
晓曼: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三号人群”。作者用了一个养牛的例子来类比,他说,如果你把一群牛放到一个草料无限供应的环境里,你会发现,总有那么一些牛,会比其他的牛胖得更快、更明显。人也是一样。当我们接触到今天这种高热量、精加工的食品环境后,那些基因里就对肥胖更敏感的人,就更容易发胖。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不同的人群,比如非洲的哈扎部落、太平洋岛民等等,发现了一个规律:那些在历史上长期经历食物匮-乏的族群,他们的基因往往倾向于更高效地储存能量。这种“节俭基因”在过去是生存优势,但在食物极其丰富的今天,反而成了导致肥胖的“元凶”。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代际遗传的因素。比如母亲在怀孕期间的营养状况,都可能会通过表观遗传学,影响下一代是不是更容易长胖。
晓曼: 所以,你看,这件事就变得非常清晰了。肥胖,它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是我们的基因“易感性”和现代环境这个“触发器”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研究甚至指出,我们肥胖风险中,大约有75%是来自于遗传。这当然不是宿命论,不是说你基因如此就一定会胖。它只是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让我们去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会这么大。当我们的“节俭基因”遇上了一个像“美食城”一样琳琅满目的现代饮食环境,很多人体内的发胖开关就好像被“激活”了一样,体重就变得很难控制了。
晓曼: 既然肥胖的根源如此复杂,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物学和演化历史,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从而实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体重管理呢?
晓曼: 好了,聊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最重要的几个观点。
晓曼: 首先,肥胖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疾病,而不是简单的意志力问题。我们的身体内部有一套由激素和信号构成的复杂系统在调节食欲和新陈代谢,当这套系统在现代环境中失调时,体重就很难单靠意志力来控制了。
晓曼: 其次,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了我们的肥胖风险。那些在演化中形成的“节俭基因”,在面对今天这种高热量、精加工的食品环境时,会大大增加我们发胖的可能性。
晓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理解我们身体的生物学机制,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体重受到多么精密的生物学调控,我们才能摆脱无谓的自责,转而去寻求更科学、更有效,也更人性化的体重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