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Crypto游学:我从怀疑中发现RWA新风向
未来已来
0
9-8原野: 最近我们去了一趟硅谷,感觉最大的一个发现,就是那边的科技圈已经形成了一种很强的共识,认为下一轮 Crypto 的繁荣马上就要来了,而且中心就在美国。
晓曼: 没错,这种乐观情绪几乎完全是特朗普政府的 Crypto 新政给的。又是稳定币法案,又是市场结构法案,再加上他团队里的人公开站台,深度参与,给人的感觉就是,就算全世界都不跟,美国自己就能把这波牛市给点燃。这确实传递了一种紧迫感。
原野: 这种对未来的判断,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谷歌早期服务器的展品。你觉得在区块链产业的发展上,我们能不能像当年中国互联网那样,抓住机会,别留下遗憾?
晓曼: 嗯,这是个非常深刻的对比。当年中国互联网在管理方向上的选择,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我当然希望,三十年后我们回头看中国的区块链产业时,也能很有底气地说,我们没有错过。
原野: 接着聊聊稳定币吧。之前大家都在预测,美国的稳定币法案一旦通过,肯定会有一场“稳定币大战”,各大机构抢着发币,然后稳定币支付就普及了。但这次去硅谷,你发现情况好像不是这样?
晓曼: 对,我观察到银行和那些大型互联网平台,在发行稳定币这件事上,表现得非常克制和冷静,完全没有出现预想中那种“一拥而上”的场面。
原野: 这是为什么?是这些大机构还没准备好,还是法案本身有什么门槛?
晓曼: 我觉得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政策转向太快了,就在半年内,大公司内部的决策流程可能根本跟不上。第二,法案里可能有一些“拦路虎”条款,这其实是像 Coinbase 这种先行者为了自我保护,精心设计的。第三个,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经典的“创新者窘境”。稳定币这个新技术,跟它们现有的支付业务利益冲突太大了,在大公司内部推这种颠覆式创新,阻力非常大。
原野: 我明白了,这种“创新者窘境”在很多颠覆性技术出现的时候都发生过。不过不管怎么说,稳定币支付的潜力还是巨大的。那你觉得,未来哪些类型的公司更有可能在这场竞争里赢下来?
晓曼: 我个人觉得,交易所和做跨境电商的公司,赢面可能比银行和互联网支付公司要大。
原野: 之前我们一直在聊“山寨季”到底还来不来,就是比特币、以太坊涨完之后,各种小币种集体暴涨。但这次硅谷之行后,你好像得出了一个很明确的判断:这轮牛市,不会有传统意义上的“山寨季”了?
晓曼: 是的。我反而认为,这一轮牛市的主题会是 RWA,也就是真实世界资产。所谓的“山寨季”,换的筹码也会是 RWA 概念的资产,而不是过去那些稀奇古怪的币。
原野: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是什么导致了“山寨季”的消失,而 RWA 成了主角?
晓曼: 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玩家变了,以前是散户主导,现在是机构主导,机构更看重合规和有真实价值的东西。第二,市场心态变了,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更关注和稳定币、RWA 相关的项目,股权投资重新受到了重视。第三,就是行业的主题变了,RWA,特别是美股和那些优质的未上市公司股权,成了新的焦点。
原野: RWA 的上链,意味着什么?这对整个 Crypto 行业来说,有什么更深远的影响吗?
晓曼: RWA 上链,标志着 Crypto 这个行业终于重新回到了一个开放系统,开始和现实世界进行能量交换。这其实是 Crypto 的一条重生之路。过去那种自我封闭、纯粹投机赌博的状态,最终的结局只会是“热寂”,也就是能量耗尽,彻底死亡。
原野: 确实,从封闭走向开放,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那在 RWA 成为主导的背景下,你觉得目前美国 Crypto 产业有哪些最热门的趋势和方向?
晓曼: 我总结了三个。第一个是“币股联动”,就是想办法让币市和股市产生共振,虽然现在还比较初级。第二个是“美股上链”,像 Robinhood 和 Coinbase 都在积极地把股票和 ETF 代币化。第三个是“万物交易所”,这个是现在创投圈的绝对热点,目标是做一个能交易所有资产的超级平台。
原野: “美股上链”听起来确实是行业最前沿的方向。你觉得它会成为接下来最热门的话题吗?
晓曼: 我非常有信心。因为稳定币支付的落地速度比较慢,相比之下,把美股这种优质资产拉到链上来,和稳定币组成交易对,是一条更省力、更直接的路线。我估计几个月后,股票上链就会成为最火的话题。
原野: 另一个“万物交易所”的概念,听起来野心就更大了。它的出现对整个行业意味着什么?
晓曼: “万物交易所”这个想法,非常符合市场规律和网络效应,它的终极目标是把所有的交易品种、流动性和用户都聚合到一起。虽然现实中不可能百分之百实现,但在这个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产生新的巨头,并且会深刻地改变整个行业的结构和游戏规则。
原野: 除了 Crypto 和 AI,这次去硅谷也让我们看到了它作为科技创新特区很独特的一面。你觉得到底是什么让硅谷这么神奇,尤其是在孵化创业公司这方面?
晓曼: 我发现,硅谷最牛的地方,其实不是技术创新本身,而是它特别擅长把创新、人才、资金和制度这些要素“来料加工”,然后组装成一个成功的创业公司。而这背后的核心机制,我认为是一种基于“熟人圈层”的信任体系。
原野: “熟人圈层”?这个说法有点意思,听起来跟我们平时理解的那些风险投资不太一样。能具体说说这个机制是怎么运作的吗?
晓曼: 简单说,就是创业者和投资人,很多都是通过同学、同事这种强关系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标准很高、相互知根知底的信任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大家经过长时间的观察、选择和淘汰,相互传递信任,提供承诺,也施加约束。这让被选中的创业者能获得极大的支持,但同时,你要是敢“捣鬼”,后果也极其严重,所以逼得你必须走正道。
原野: 这种机制听起来很古老,但好像跟我们国内或者亚洲创投圈里常见的那些“对赌”、“回购”条款很不一样。那边感觉更像是一种博弈。
晓曼: 对!这就是关键。在中国和亚洲很多地方,“风投”经常带着各种“有毒条款”,本质上是把风险完全转嫁给了创业者。而硅谷这种原汁原味的、基于信任的“熟人圈层”机制,才是真正的风险投资。它很好地平衡了信任和约束,这才是硅含金量最高的秘密,也是它能成为创业孵化宝地的关键。
原野: 这种“熟人圈层”的理论确实很有启发性。那我们把话题转到另一个热点,AI。最近“AI 泡沫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那硅谷本地的人,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说法的?
晓曼: 硅谷内部大概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是嗤之以鼻,觉得 AI 前景一片光明,你看头部那几家公司的收入和估值还在猛涨。第二种是坚定地认为存在巨大泡沫,甚至有人已经开始为此做一些投资上的部署了。第三种呢,是觉得泡沫是常态,AI 未来的发展就是“与泡沫共舞”,一边有泡沫,一边继续前进。
原野: 你个人更倾向于哪种看法?同时,你对现在 AI 的发展模式有没有什么担忧?
晓曼: 我个人倾向于第三种看法。但我确实对现在 AI 的发展模式有点担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的不透明和“不可解释性”,它太依赖海量的算力和数据了,但没人知道这条技术路线的终点到底在哪。
原野: 这种“不可解释”的黑盒子,再加上没完没了的算力投入,听起来有点像是在“大力出奇迹”,或者说是在“召唤神灵”。如果 AI 核心能力的提升速度,跟不上算力投入的速度,未来会怎么样?
晓曼: 嗯,如果大模型的核心能力迟迟不能有质的飞跃,那么公众和华尔街,很可能会对这种无休止的算力投入感到愤怒。虽然硅谷有他们自己的那种“技术贵族主义”小圈子,但这种模式能不能持续下去,确实值得怀疑。
原野: 确实,技术进步最终还是需要有明确的价值体现。那么在看到硅谷这种创新激情和“技术贵族主义”的同时,你觉得硅谷是不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或者说,有哪些他们不关心的事?
晓曼: 这次最大的感受就是,硅谷虽然对科技创新充满激情,但它的另一面,是对外部世界的重大问题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以及一种“技术贵族主义”的思维。
原野: 这种“技术贵族主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晓曼: 比如说,他们的投资主要都集中在数据中心、AI 芯片这些领域,但这些对改善普通人的就业,作用其实很有限。他们更关心的是技术竞赛、公司融资和估值,但很少去关心教育、医疗、贫富差距这些社会问题。这种思想,甚至部分受到了所谓“黑暗启蒙主义”的影响,就是强调科技至上、效率至上、精英治理。
原野: 有意思。有人认为硅谷关注的是效率,而 Crypto 关注的是公平,这两者好像是背道而驰的。
晓曼: 是有这种观点,认为两者存在冲突。但我不确定这种说法是不是完全正确。不过,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硅谷并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他们不关心,也不在乎。
原野: 确实,认识到硅谷的局限性也很重要。那么总结一下这次硅谷之行,对你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和启示是什么?
晓曼: 我觉得有几点吧。首先,美国主导的 Crypto 新繁荣确实要来了,核心是 RWA,也就是真实世界资产的上链,这是一个开放系统的重生。其次,硅谷的创新魔法,藏在它那个古老的“熟人圈层”信任机制里。最后,也要看到硅谷的局限性,它那种“技术贵族主义”虽然创造了奇迹,但也对外部世界存在一种漠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看待技术和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