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独角兽瞪羚:成绩斐然,深层挑战待解
疯狂的炒栗子匠
0
9-10原野: 我们经常听到“独角兽”、“瞪羚企业”这些词,感觉每个城市都在争抢这些“新物种”。南京在这方面好像做得还挺不错的,数据非常亮眼。但这里面有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如果你辛辛苦苦把这些珍稀动物养大了,结果它们一扭头,跑去别人家的草场了,这该怎么办?
晓曼: 嗯,你这个问题一下就戳到了要害。这其实就是很多像南京这样的城市,在高速发展创新经济时,一个甜蜜又苦涩的烦恼。一方面,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的数量,确实是衡量一个城市创新活力的关键指标。独角兽,就是那些成立不到十年、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的未上市科技公司;而瞪羚,更像是跨过了创业“死亡谷”,开始爆发式增长的“快跑选手”。
原野: 听起来确实很酷。那南京为什么这么看重它们?我记得资料里提到,南京还有自己的一套认定标准。
晓曼: 没错,这个标准很关键。比如南京认定瞪羚企业,不仅要求年增长率不低于50%,还要符合南京市重点发展的“4+4+1”主导产业方向。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城市战略:南京不是在盲目地追求数量,而是希望通过精准培育这些“新物种”,来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原野: 你刚才提到南京的战略意图,我想知道,为什么南京,乃至很多城市,都如此看重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它们对于城市而言,究竟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仅仅是经济增长数据上的亮眼吗?
晓曼: 当然不只是数据。从战略层面看,这些企业是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最具活力的细胞。首先,它们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你想,它们的特点就是爆发式增长,能迅速带来大量的就业和税收。其次,它们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很多独角兽企业本身就在做颠覆性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一家公司的崛起,可能会带动一整个产业链条的迭代升级。
原野: 我明白了。
晓曼: 最后,它们还是一个城市创新能力的风向标。一个地方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了这个城市吸引和培育创新要素的能力。所以说,南京大力发展它们,其实是在为未来的城市竞争力下注。
原野: 所以,独角兽和瞪羚企业不仅仅是经济名词,更是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战略支点。理解了它们的内涵和重要性,我们才能更好地评估南京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以及面临着哪些挑战。
晓曼: 对,正是这样。
原野: 那我们就用数据来看看南京在这方面到底做得怎么样。根据最新的榜单,南京的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了20家,在胡润的榜单上也排到了全国第七。而瞪羚企业数量更是有450家之多。这些数字都显示出一种强劲的增长势头。
晓曼: 是的,这些数字非常亮眼,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企业对南京经济的实际贡献。有一个数据特别有意思:这些独角兽和瞪羚企业,虽然加起来只占全市企业总数的0.11%,但却贡献了全市2.59%的总营收。
原野: 哇,0.11%的企业贡献了2.59%的营收,这差距也太大了。
晓曼: 这就是典型的“小而强”。它们以极小的体量撬动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还不止于此。数据显示,独角兽企业的税收总额同比增长了将近90.26%,这简直是火箭般的增长速度!
原野: 你刚才提到“小而强”这个概念,这不仅仅是营收和税收的贡献。如果我们不只看这些冰冷的数字,而是从一个城市创新活力的角度来看,这种“小而强”的现象,对于南京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影响了南京的城市竞争力?
晓曼: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种“小而强”的现象,意味着南京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首先,你看它们的创新能力,这些企业以全市0.11%的市场主体,贡献了接近10%的有效专利。它们的平均专利持有量是全市企业平均水平的将近88倍。这说明它们是真正的创新源泉,在为南京积累宝贵的技术资产。
原野: 原来如此,这确实是硬实力。
晓曼: 其次,用工人数也在增长,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这说明它们在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城市注入了智力资本。最后,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这些南京重点发展的领域。这表明南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通过这些“新物种”实现快速的集群发展。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南京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竞争力。
原野: 听起来,这些数据确实描绘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创新图景。然而,任何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可能伴随着挑战。在南京独角兽和瞪羚企业高速增长的亮眼成绩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隐忧。
晓曼: 嗯,是的。
原野: 比如,像跨境电商巨头Shein这样在南京起步的优质企业,最终却把总部迁到了其他城市。同时,资料里还提到,南京的独角兽企业融资主要依赖外部资本,北京占了40%,上海占20%,而南京本地资本只占20%。这些问题好像都指向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挑战。
晓曼: 没错,这些现象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反映了南京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Shein的例子尤其令人警醒。这已经不只是一个企业流失的问题了,它更像是一个“肥水外流”的缩影,暴露出南京在留住和培育本土行业巨头方面的不足。
原野: “肥水外流”,这个词很形象。
晓曼: 而融资结构对外高度依赖,则可能导致一个更长远的问题。当这些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需要更大规模的融资时,它们很自然地会向资本更活跃的城市靠拢,比如北京、上海、深圳。这就可能形成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个局面——“为他人做嫁衣”。这背后的根源,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原野: 你提到“为他人做嫁衣”,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也让人感到担忧。那么,除了企业流失和融资结构对外依赖,南京在产业生态的完整性和人才竞争方面,还面临着哪些更深层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否有可能成为制约南京创新发展的“瓶颈”?
晓曼: 这些矛盾确实是潜在的瓶颈。首先是产业生态的完整性问题。南京在创新孵化方面做得不错,但缺乏能够引领整个产业链发展的本土“链主”企业。这就好比,你有很多优秀的赛车手,但却没有一个顶级的车队和后勤基地。当这些高成长企业壮大后,它们很难在本地找到完整的上下游配套和协同创新的伙伴,这就影响了它们在本地扎根的意愿。
原野: 嗯,没有生态,就很难留住人。
晓曼: 对。其次,还有一个风险,就是传统制造业的“空心化”。数据显示,南京一些传统的支柱产业产量在下降,这可能会削弱为新兴产业提供基础支撑的能力。最后就是人才竞争。尽管南京出台了很多人才政策,但面对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这些城市的激烈竞争,如何吸引和留住真正顶尖的、具有国际视野和产业经验的高端人才,仍然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挑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南京的创新发展就可能面临“有高原,没高峰”的局面。
原野: 听你这么一分析,挑战确实不小。不过,面对这些结构性问题,南京也一直在思考和行动。未来南京在培育这些企业上,应该会着力于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比如强化本地资本支撑、打造“链主”企业集群等等。
晓曼: 是的,这其实是从一个“补短板”到“建长板”的战略转变。比如,强化本地资本支撑,不仅仅是政府出钱,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本地的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参与到高成长企业的后期融资中去。这就像是给这些快速奔跑的企业,在本地建一个专属的“加油站”,让他们既能跑得更远,也更愿意留在南京。
原野: “加油站”这个比喻很贴切。
晓曼: 而打造“链主”企业集群,则是要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生态。让这些“新物种”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能在一个完整的体系里,找到自己的上下游伙伴,协同发展。
原野: 你提到“加油站”和“链主”,这些类比非常生动。那么,如果我们将一个城市的创新生态比作一片肥沃的土壤,你觉得南京目前这片土壤最急需增加哪些“养分”,才能让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真正“深根固柢”,而不是“过客匆匆”?
晓曼: 这个比喻很好。我觉得这片土壤最急需的“养分”,除了我们刚才说的资本和“链主”,还有两样东西至关重要:一个是“人才的活水”,另一个是“政务的阳光”。
原野: 哦?怎么说?
晓曼: “人才活水”是指,在继续大力吸引外部高端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本地人才的培养和留用。要给他们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完善的生活配套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让他们觉得在这里有奔头,愿意扎根下来。而“政务阳光”,就是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这个“软实力”。简化审批流程,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让企业能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和支持。只有这些“养分”都充足了,南京的创新土壤才能真正肥沃,让这些“新物种”不仅能快速成长,更能深根固柢,成为南京经济真正的“压舱石”。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总结下来,南京在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上,确实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证明了它的创新驱动战略是有效的。
晓曼: 对,但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挑战。“为他人做嫁衣”的风险,本土产业链主的缺失,这些都指向了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原野: 所以,未来的关键已经不是简单地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构建一个更有韧性的创新生态,让这些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企业能够留下来,并且长得更大。
晓曼: 完全正确。这其实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转变。核心就是如何让这些高成长企业,真正地在南京“深根固柢”。
原野: 南京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的发展,不仅是这座城市经济活力的晴雨表,更折射出中国许多城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一个普遍的命题:如何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从单纯的政策扶持,走向深度的生态构建?这已经不仅仅是吸引和留住几家明星企业的问题了,而是关于如何培育一片能让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并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的土壤。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GDP竞赛,而是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与吸引力的终极考验。南京能否在挑战中完成超越,关键就在于,它能否将这些“新物种”的爆发式增长,真正转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