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苏超:草根足球如何燃爆江苏经济与城市荣誉?
Listener_656340
0
9-11原野: 你知道吗,最近有个叫“苏超”的联赛,火得有点邪乎。我一开始以为就是个地方性的足球比赛,结果一看数据吓一跳,两个月,微博话题阅读量快30亿了。这到底是个什么比赛啊?
晓曼: 哈哈,你这感觉就对了。这个“苏超”,全称是江苏城市足球联赛,它现在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联赛了。你想想,一场南京对苏州的比赛,现场能涌进六万多名观众,把体育场塞得满满当当。更夸张的是,就那一天,微博上跟它相关的热搜就有22个。
原野: 六万多人看一个业余联赛?这比很多中超比赛人都多了吧。而且29亿的阅读量,这数据是什么概念?
晓曼: 这数据确实太炸裂了!我给你个参照,29亿的阅读量,171个热搜,这个传播体量,在单一体育赛事里,除了四年一次的男足世界杯,几乎没谁了。这说明“苏超”的影响力是真的“出圈”了,从一个江苏省内的赛事,变成了全国人民都在围观的现象。
原野: 有点意思。那它是怎么在网上掀起这么大波澜的?总不能光靠比赛本身吧。
晓曼: 这就是它好玩的地方。我们看数据,从5月10号开赛,热度是慢慢积累的。但它不是平均发力,而是像心跳一样,每到比赛周末就来一波热搜高峰。你看6月21号那天,直接刷屏了25个热搜。到了7月5号和6号,两天加起来更是有40个热搜。
原野: 哇,这简直是定点爆破啊。
晓曼: 对!而且引爆这些话题的,不只是比分,更是那种全民“玩梗”的文化。比如有个热搜叫“没有假球全是世仇”,一下就把那种城市之间不服气的劲儿给点燃了。还有常州队,因为输了几场球,网友就开玩笑,说常州恐龙园的恐龙都没了,直接把“常州”叫成了“0州”。这种梗特别有传播力,一下子就把比赛的趣味性拉满了。
原野: 哈哈,“0州”,这网友也太有才了。这么说来,常州虽然输球,但在网上反而是最火的?
晓曼: 完全正确。在所有热搜里,提到常州的次数最多,有50个话题都跟它有关,南京排第二。这就是“苏超”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竞技成绩跟城市热度不完全挂钩。常州输球反而“赢麻了”,文旅热度暴涨。而且你看,连人民日报这种央媒都下场了,一场比赛直播能吸引三百多万人看,这等于给“苏超”盖了个官方认证的章。
原野: 我明白了,央媒的介入直接把它的国民度又往上推了一大截。那除了这些网络热度,它给江苏带来了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吗?
晓曼: 好处太明显了,首先就是资本市场反应特别快。像金陵体育、共创草坪这些跟“苏超”沾边的股票,比赛一火,股价立马就往上涨。然后就是文创产品,你都想不到,从用非遗土布做的吉祥物,到什么蚕丝运动夏被,都卖得特别好。
原野: 足球比赛还能带动卖夏被?这跨界也太大了。
晓曼: 对,而且这还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对文旅的拉动。每到比赛日,主场城市的酒店、餐饮消费都是肉眼可见地增长。各地文旅局也反应特别快,纷纷推出各种“宠粉”活动,送门票、送特产,巴不得把客队球迷也留下来玩几天。所以说,“苏超”现在已经不只是一场球赛了,它成了一个能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动机。
原野: 听起来确实是一片大好。不过,火得这么快,会不会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晓曼: 当然,挑战是肯定有的。最直接的就是赛事组织。关注度越高,对场馆的安保、交通疏导压力就越大。几万人的场子,万一出点问题可不是小事。另外就是商业合作,现在很多赞助商是冲着热度来的,怎么把这种短期的热情,变成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是运营方需要好好思考的。
原野: 嗯,这倒是。那从长远看,你觉得“苏超”还能怎么发展?
晓曼: 我觉得它的潜力还远远没挖完。首先,竞技水平肯定要提升,可以吸引更多国内外的好球员来。其次是产业链,比如青训、体育传媒,甚至体育金融,都可以做起来。最关键的,是要跟江苏本地的特色产业,比如制造业、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你想想,用大数据分析比赛,用AI提升观赛体验,这都能让“苏超”这个IP更有价值,走得更远。
原野: 这么一说,感觉“苏超”的未来还真挺有想象空间的。
晓曼: 没错。总结一下就是,“苏超”用惊人的29亿阅读量证明了自己现象级的热度。它成功的秘诀在于,把线上“玩梗”和线下比赛完美结合,让常州这样的城市即便输球也能成为“网红”。这股热潮不仅带动了股票、文创和旅游,给江苏经济注入了实实在在的活力。虽然未来在赛事组织和商业化上还有挑战,但只要能继续深化产业链,它的潜力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