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代理降维打击:Google搜索广告的终结与自救
phillip phillips
6
9-15原野: 我们用了二十年的谷歌搜索,有没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就变得不再必要了?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危言耸听,毕竟谷歌几乎就是互联网的代名词。但一个悄然兴起的新物种——AI代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I Agent,正在从根本上动摇谷歌,乃至整个互联网广告帝国的根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正在发生的,安静却又无比深刻的颠覆。
原野: 要理解这场颠覆有多深刻,我们得先回到原点,看看谷歌的“印钞机”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几十年来,谷歌的商业模式其实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简单得有点粗暴:你搜索,它给你排名,你点击,它收广告费。这个“搜索、排名、点击、付费”的链条,就是谷歌无可匹敌的垄断逻辑。你想想,当你在谷歌搜索“买手机”的时候,你的购买意图是极其强烈的。这时候,谷歌在搜索结果最顶上给你推几个手机广告,你点进去的概率就非常高。商家为了抢占这些黄金位置,不惜血本地竞价,谷歌呢,就坐收渔翁之利。这个模式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它精准、高效,而且谷歌掌握了几乎垄Duan性的流量入口。所以你看它的财报,广告收入常年都占到总营收的八成以上。
原野: 其实,这个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谷歌在售卖用户“注意力的位置”。它精准地抓住了我们获取信息必经的那条路,然后在这条路上设了个收费站。广告主为什么愿意付钱?因为这个“过路费”交得值,能直接换来真金白银的销售额。这就形成了一个看似完美的循环:广告主赚钱,谷歌赚取垄断利润。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一个天才级别的商业模式设计,它一手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注意力经济”帝国。
原野: 而这种模式的深层影响,其实远远超过了广告本身。它几乎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整个互联网。为什么那么多应用和服务都是免费的?就是因为它们都在复制谷歌的模式:“免费服务+广告”。我们用自己的一部分注意力,去换取免费的信息和工具,而平台呢,就把我们这些汇集起来的注意力,打包卖给广告主来赚钱。可以说,谷歌的成功,为整个互联网的“注意力经济”立下了一块基石。
原野: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看似坚不可摧,但其实非常脆弱的前提之上:那就是,用户会自己去浏览、去比较、去点击。
原野: 随着GPT-4,甚至是未来GPT-5这个级别的AI模型出现,这个前提开始动摇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自己可以不用再当那个辛苦的“信息搬运工”了。他们开始把“搜索和比较”这种脏活累活,直接外包给AI代理。你只需要给AI一个指令,一个高层级的需求,比如说,“帮我找一台13寸的轻薄笔记本,预算在1200美元左右,要续航长、屏幕好。” 接下来,AI代理就会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数字助理,自己去访问几十个电商网站、评测网站,去解析那些复杂的规格参数、库存、价格、用户评价,最后,它不会给你一堆杂乱的链接,而是直接生成一份清晰的对比表格,甚至直接告诉你:“买这款就对了。” 在这整个过程中,你,作为最终用户,根本没有看到任何搜索结果页面,自然也就没有看到那些曾经价值千金的广告位。
原野: 你看,AI代理的出现,做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它把我们过去那个“搜索→浏览→比较→决策”的长长链条,粗暴地压缩成了“需求→结果”这样一个极短的链条。这就好比,过去我们买东西,得自己去逛一个巨大的超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之间来回比较。而超市呢,就靠卖那些最显眼的货架位置来赚钱。现在,你直接把购物清单给了一个专业的采购员,他根本不看货架,不关心哪个商品包装更漂亮,他直接扫描所有商品的后台数据,对比成分、价格、性价比,然后把最符合你要求的东西直接带回来。那些花里胡哨的包装和黄金货架,对他来说,毫无意义。这就是AI代理正在对谷歌做的事情。当代理绕过用户界面,直接抓取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时,那些为“排名前几”、“吸引眼球”而设计的广告位,它的溢价逻辑就彻底失效了。
原野: 这种模式的深远影响,绝不仅仅是改变了广告的呈现方式。它是在重塑我们和信息、和产品交互的底层逻辑。如果这个趋势普及开来,我们就不再是“信息的探索者”了,我们变成了“需求的提交者”。整个互联网的重心,将从一个“吸引和分发注意力”的平台,转向一个“解决需求和交付结果”的平台。未来的“用户体验”,可能不再是看谁的界面更精美、内容更丰富,而是看谁能更高效、更准确地帮我达成目标。这预示着整个互联网生态的一次范式转移。
原野: 当AI代理成为主流,不仅仅是广告位的价值会趋向于零,就连过去那套衡量广告效果的评估体系,也将随之崩塌。
原野: 你想想,就算AI代理为了完成任务,最终点击了某个广告链接,这也会让广告主的归因系统彻底失真。什么叫归因系统?就是广告主花钱投了广告,他得知道这个钱花得值不值,是不是这个广告最终促成了用户的购买。但现在,真正做出决策的,是AI代理的算法逻辑,而不是那条广告本身的说服力。商家根本分不清楚,到底是广告说服了用户,还是代理的算法选中了我的商品。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代理可能只是在后台默默抓取了十几个网站的数据进行离线比较,用户本人甚至从头到尾都没访问过你的网站,更别提看广告了。这种情况下,谷歌怎么去评估这些“代理流量”的价值?又怎么把它们卖给广告主呢?
原野: 所以,一个必然的趋势就是,广告预算将不再是去购买虚无缥缈的“注意力”,而是直接购买实实在在的“结果”。这些预算会流向哪里呢?嗯,最直接的就是像亚马逊、京东这样的零售媒体,因为它们本身就掌握着交易的最后一环。或者是那些按成交付费,也就是CPS/CPA模式的联盟。当然,还有一种更具未来感的可能,就是广告直接内嵌在AI代理的推荐结果里,作为一种“赞助推荐”出现。这标志着整个广告行业,正在从“注意力经济”向“结果经济”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谷歌,作为曾经的“注意力分发中心”,它的地位将被严重侵蚀,甚至可能降级为一个只提供原始数据的“原料供应商”。
原野: 面对这样巨大的生存危机,谷歌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它正在进行一场,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自我革命。
原野: 谷歌的高层显然已经意识到了搜索广告这个帝国的根基正在失血,并且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止血”措施。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现在你在谷歌搜索,会发现顶部经常直接出现一个由AI生成的答案总结,也就是所谓的AI Overview。这就是在想办法减少你点击外链的冲动,把你的注意力留在谷歌自己的地盘里。同时,他们也在试验,在这些AI生成的内容里,直接嵌入广告卡片,用一种“推荐结果”的形式来呈现。而更长远的布局,是谷歌自己也在大力发展Gemini Agent体系,它也想成为那个最终的AI代理。这些举动都清晰地表明,谷歌比任何人都清楚,“广告互联网正在死去”这个残酷的现实。它正试图通过亲手终结自己创造的模式,来避免被时代彻底反噬。
原野: 谷歌这些看起来非常激进的举动,恰恰证明了它对现有商业模式危机的深刻认识。通过在搜索结果里直接给答案、嵌广告,这是在用户绕开传统广告位的趋势下,强行捕捉最后一丝注意力并尝试变现。而发展自己的AI代理,更是从根本上,想让自己成为那个新的“需求→结果”短链条里的核心枢-纽,而不仅仅是过去那个长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换句话说,它不想再只当一个搜索引擎了,它想成为你的“决策代理”。
原野: 所以,谷歌的这场转型挣扎,已经不只是商业模式的调整了,而是对它自身核心定位的一次彻底的重新定义。它曾经是“信息的入口”,现在,它必须努力成为“需求的出口”。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更宏大的趋势:在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未来,我们普通人将不再需要“搜索”这个动作本身了,我们想要的是直接获得“答案”或者“结果”。谷歌的这场自我革命,正是它面对“搜索”这件事本身被消弭这一终极威胁的战略应对。这也预示着,所有那些建立在传统“信息中介”模式上的互联网巨头,都将面临类似的生存挑战。
原野: 那么,当用户不再需要“搜索”,谷歌曾赖以生存的根基又将何去何从?
原野: 所以,聊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得到几个关键的结论。首先,AI代理正在把传统那个“搜索、浏览、比较、决策”的长链条,压缩成“需求到结果”的短链条,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以“注意力”为核心的广告互联网模式。其次,谷歌的搜索广告之所以能成功,是建立在用户“浏览”和“点击”的基础上的,而AI代理恰恰绕过了这些环节,让广告位的溢价逻辑和归因系统彻底失效。第三,广告预算正在从购买“注意力”转向购买“结果”,流向那些更靠近交易的平台。最后,谷歌通过Gemini Search和自研AI代理等举措进行自救,试图从“信息入口”转型为“需求解决平台”,但这本身也恰恰宣告了传统广告互联网时代的终结。
原野: 当AI代理能将我们的“需求”直接转化为“结果”时,互联网的本质就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我们不再是信息的探索者,而是指令的发布者。谷歌曾经赖以生存的“金矿”——也就是我们这些用户流动的注意力,正在被一点点抽干,变成无法变现的沙子。这不仅仅是谷歌一家的危机,这更是整个“注意力经济”的黄昏。未来的互联网,也许不再是一个“搜寻”的世界,而是一个“达成”的世界。那么,当“搜索”本身变得不再需要时,我们与信息、与世界的关系,又将被如何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