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uleRun:2025 AI Agent来袭,人类饭碗何去何从?
Yeah
5
9-16若云: 我们好像已经越来越习惯AI的存在了。嗯,无论是用来写邮件、画图,还是像ChatGPT那样,成为一个什么都懂、随时能聊上几句的“聪明朋友”。在大多数人眼里,AI可能是一个强大的工具,或者一个有趣的玩具。但如果我告诉你,AI正在经历一场身份的剧变,它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正在成为一种可以被“雇佣”的劳动力,你会怎么想?
若云: 就在2025年的9月16号,一个叫“MuleRun”,中文翻译过来有点好笑,叫“骡子快跑”的平台正式上线了。这可不是又一个普通的AI应用。它被称为全球首个AI Agent的交易市场,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全球第一个AI数字劳动力市场。这个平台的出现,其实就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范式转变:AI,正式从一个辅助工具,进化成了可以被明码标价、随时雇佣的“数字员工”。
若云: 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呢?其实,它彻底重新定义了我们对AI的认知。过去,我们把AI看作是辅助性的,比如我让ChatGPT帮我总结一篇文章,它提供信息,但执行还是要靠我自己。但MuleRun上的这些AI Agent,或者叫AI代理,完全是另一回事。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能感知环境、能自主做决策、并且能采取行动去完成特定目标的系统。换句话说,AI不再只是“提供信息”,而是开始“执行任务”了。MuleRun这个平台,就是把这些能干活的AI打包成商品,让它们的能力变得可以交易。AI,就这样成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
若云: 那么,这种听起来很科幻的“数字劳动力”,具体是怎么工作的?它们又能干些什么呢?
若云: MuleRun这个平台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即插即用的AI Agent市场。对普通用户来说,你不需要懂任何复杂的编程或者设置,你只需要像逛应用商店一样,浏览上面已经预设好的各种AI Agent,然后用自然语言下达指令,它就能帮你自动完成任务。
若云: 这些AI Agent覆盖的领域非常广。比如说,有专门做金融分析的,叫FundaAI,它号称能在10秒之内,给你一份机构级别的股票研究报告。也有处理视频和图像的,比如一个能帮你快速制作卡通贴纸的工具。还有专门用在工作场景的,像一个可以帮你自动参加Google Meet会议、做记录、还能生成摘要的“骡子秘书”。除此之外,还有帮你处理个人事务的、甚至帮你打游戏的。
若云: 更关键的一点是,MuleRun还建立了一个创作者经济模式。如果你是一个开发者,你可以把自己开发的AI工具打包成一个Agent,发布到这个平台上来。用户通过积分或者订阅的方式使用你的Agent,你就能获得收入,而且平台给出的分成高达80%。
若云: 这个模式其实揭示了两件很重要的事。第一,AI Agent的实用性和商业潜力是巨大的。它把非常复杂的AI能力封装成了一个个简单易用的服务,实现了所谓的“能力即服务”,让普通人也能轻松调用。无论是自动操作网页、抓取数据,还是处理文件,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第二,这个创作者经济模式,为AI开发者提供了一个非常直接的变现渠道,这会极大地激励更多人去开发各种各样创新的AI Agent,从而让整个生态系统飞速发展。一个由AI驱动的新型数字经济体,其实已经初具雏形了。
若云: 我们再往深想一层,MuleRun这种模式,它挑战的其实是传统的SaaS,也就是“软件即服务”的定义。你想想,未来的软件可能不再是我们现在用的这种一个个独立的App了,它可能会变成一个由无数个智能Agent组成的网络。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软件会变得更加模块化,可以自由组合,并且能够根据你的需求自主地协作。这就好比,你不再需要去买一整套昂贵的办公软件,你只需要告诉你的“数字管家”,我需要完成一个什么样的项目,然后这个管家就会自动去调用最合适的财务Agent、设计Agent和营销Agent来协同完成。整个工作流程,就从“我使用工具”,彻底转变成了“我委托Agent完成任务”。
若云: 这种变革带来的,当然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它更可能是一场波及整个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巨变,它的规模和影响,可能远超我们现在的想象。
若云: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AI Agent市场的增长速度可以说是爆发式的。预计会从2024年的51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大约4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4.8%。有82%的企业都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整合AI Agent。而且,据预测,到2030年,AI Agent可能会为全球经济贡献大约15.7万亿美元。
若云: 但就在这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关于AI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讨论也变得越来越激烈。观点基本上是两极分化的。很多专家认为,AI Agent会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把人类从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我们能更专注于创造性的工作。但另一边的担忧同样真实:AI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特别是那些低技能和重复性的岗位。麦肯锡就预测,到2030年,全球大约有4亿个工作岗位可能会被自动化。而且,这种影响很可能是不成比例的,它会加剧现有的不平等。
若云: 你看,这组数据和观点,其实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机遇,但又布满挑战的未来图景。一方面,AI Agent的经济潜力和生产力提升是毋庸置疑的,它预示着一个更高效、价值创造更丰富的社会。但另一方面,对就业替代的深切担忧也绝对不是杞人忧天。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效率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我们每个人的福祉。这种两极分化的观点,恰恰说明了AI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的本质。
若云: 如果我们把市场规模的爆发式增长,和工作自动化的预测放在一起看,就能发现一个更深层次的趋势。这个趋势就是:AI Agent的商业化成功,恰恰就是建立在它强大的自动化能力之上的。市场之所以增长这么快,就是因为它能替代人力。Gartner预测,到2028年,至少有15%的工作决策,将由代理AI自主做出,而在2024年,这个比例还是零。这个预测,又和另一个预测相互印证,那就是到2030年,美国经济中高达30%的工作时间活动,都可能被自动化。这种自动化的浪潮,不仅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内容,更会重塑整个劳动力结构。那些从事高风险自动化岗位的人群,特别是现有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比如研究中提到的黑人工人,将首当其冲。AI Agent市场的繁荣,和社会公平所面临的挑战,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若云: 这种变革带来的连锁反应,将会波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引发一系列我们现在就必须正视的深远影响和悬而未决的问题。
若云: 像MuleRun这样的AI数字劳动力市场的兴起,它代表着AI从工具到“数字劳动力”的范式转变。它把用户、开发者、AI模型、现实场景、以及商业变现,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它预示着未来的SaaS可能不再是一系列应用程序,而是一个智能Agent网络。这种模式的深层意义在于,它将AI的能力进一步“民主化”了,让普通用户不需要编程知识,仅仅通过自然语言,就能调用非常复杂的AI功能。
若云: 然而,这种民主化的背后,也伴随着对现有劳动力结构的巨大冲击。某些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几乎注定会减少。这种变革还会加速一种“永远在线”的经济形态的形成。因为AI Agent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传统的工作时间限制被打破了,这也会重塑全球的竞争格局,并可能加剧收入不平等。面对这一切,我们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亟需变革。政策制定者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去建立监管框架、探索人机协作的新模式、考虑社会保障和财富的再分配、弥合技能鸿沟,以及解决最棘手的伦理和责任归属问题。
若云: 所以说,这远不止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它正在引发一场涉及经济、社会、教育、伦理,乃至国际关系的全方位变革。我们正在从一个由人类主导的劳动力市场,慢慢过渡到一个由人类和数字劳动力共同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这要求我们必须用更宏观的视角和更前瞻的思维去应对。
若云: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值得警惕的观点。尽管AI Agent市场承诺将AI能力“民主化”,但它也可能在无形中,强化一种新的权力集中。你想想,像MuleRun这样的平台,它作为AI Agent的“市场”,实际上掌握着规则的制定权、流量的分配权和数据的最终所有权。这意味着,虽然个体开发者可以在上面赚钱,但他们对平台的依赖性会变得非常高。他们的Agent能否生存,能否发展,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平台的政策。这种模式也很可能导致一种“数字劳务派遣”的出现。也就是说,AI Agent作为一种高度商品化的劳动力,它的价值和议价能力,可能会被平台进一步压缩,这不就重现甚至加剧了传统零工经济中,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困境吗?所以说,所谓的民主化与新的中心化风险其实是并存的,这一点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若云: 面对如此深刻的变革,我们到底要如何才能确保AI的未来,是普惠大众的,而不是制造分裂的呢?
若云: 好了,聊到这里,我们来梳理一下今天的核心洞察。首先,MuleRun的上线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范式转变,AI从一个被动的工具,变成了一个可以被雇佣的“数字劳动力”,实现了即插即用的任务自动化。其次,AI Agent市场展现出了惊人的经济增长潜力,但同时也伴随着对大规模就业替代和加剧社会不平等的深刻担忧。再者,这种变革正在重塑传统的软件服务模式,加速“永远在线”经济的到来,并要求我们的社会在教育、政策、伦理和监管等各个层面进行全面的调整。最后,我们必须警惕,AI能力的所谓“民主化”,也可能伴随着新的平台权力集中的风险,我们需要在其中找到审慎的平衡。
若云: MuleRun的出现,它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号角,宣告着我们即将踏入一个由人类与数字劳动力共同塑造的全新纪元。这不再是一个关于“AI能否取代人类”的简单二元问题,而是关于“人类如何与AI共存、协作并共同创造”的一个极其复杂的命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 Agent的每一次迭代,都可能在重塑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结构。因此,真正的挑战并非在于去阻止这场变革,而在于我们能否以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去设计一个公平、包容且富有韧性的未来,确保这场由AI驱动的效率革命,最终能够普惠每一个人,而非仅仅是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