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蒙·斯涅克:人们买的不是产品,是你的“为什么”
Jane Ray
9
9-23原野: 我们好像都默认一个逻辑,就是当你想说服别人,不管是卖个东西还是推销一个想法,你得先把“你做什么”说得清清楚楚。比如,我这手机,像素高,处理器快。但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个“黄金圈法则”,好像把这个逻辑整个给颠倒过来了。
晓曼: 没错,这恰恰是它最反直觉,也最厉害的地方。这个法则由三个圈构成,最里面是“为什么”,中间是“怎么做”,最外面是“做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公司,沟通的时候都是从外往里,先说“我们做什么”,再讲“我们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要么不说,要么说得含含糊糊。但那些真正能激励人心的领导者和品牌,比如苹果,他们完全是反过来的。
原野: 哦,从“为什么”开始。这个我听过,苹果的例子确实经典。他们不先说“我们造了一台很棒的电脑”,而是先说“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旨在挑战现状,我们信仰‘不同凡想’”。听起来确实更…更有感召力。
晓曼: 对,这背后有很深的心理学原因。从外向内的沟通,主要是在跟我们大脑里负责理性分析的新皮层对话。它能处理大量事实和数据,比如“2000万像素”、“8核处理器”。但真正驱动我们做决定的,尤其是产生信任和忠诚这种感觉的,是我们大脑的边缘系统,也就是所谓的“感觉脑”。这个部分没有语言能力,它只负责处理情感、信任和直觉。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当你只说“做什么”的时候,别人能听懂你的功能,但他们“感觉”不到你。而当你从“为什么”开始,你其实是在直接跟那个“感觉脑”对话,建立情感连接。
晓曼: 完全正确。这就是为什么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甚至排长队去买苹果的产品。他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一部手机,更是一种身份认同,一个“挑战现状”的信念。他们是在用苹果的产品向世界宣告“我也是这样的人”。这种连接一旦建立,就不是简单的功能对比或者价格战能撼动的了。
原野: 但说实话,这听起来有点奢侈。对于很多初创公司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他们可能觉得,我得先把“做什么”和“怎么做”搞定,先卖出东西活下去,哪有精力去思考那么虚的“为什么”?
晓曼: 这是个非常普遍的误解。很多人把“为什么”等同于“为了赚钱”。但赚钱只是一个结果,不是“为什么”。你的“为什么”是你的宗旨、你的信念,是你存在的根本理由。恰恰是在资源最紧张的时候,一个清晰的“为什么”才能帮你做出最正确的取舍,吸引到第一批真正认同你的员工和用户。没有“为什么”作为根基,你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只是在沙滩上盖楼,看起来很热闹,但一阵风浪就全没了。
原野: 看来,“黄金圈法则”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技巧,它更像是一种商业哲学,触及了人类行为最底层的驱动力。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这种连接,和我们平时在商场里看到的那些打折促销,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
晓曼: 区别太大了。斯涅克把打折、促销、利用恐惧感或者同伴压力这些手段,统称为“操纵”。这些方法确实能立竿见影,让你迅速完成一笔交易。
原野: 嗯,对。“最后一天,买一送一!”这种,我承认我经常中招。
晓曼: 哈哈,我们都一样。但问题是,这种“操纵”带来的客户,忠诚度极低。他们忠诚的不是你的品牌,而是那次折扣。一旦折扣消失,或者隔壁老王家打折更狠,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离开你。这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交易关系,而且长期来看,频繁的打折还会损害你的品牌价值,让大家觉得你的东西就值那个打折价。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操纵”就像是兴奋剂,效果快,但有副作用,还容易上瘾。而从“为什么”出发,更像是…嗯…什么呢?
晓曼: 我觉得它更像是建立一段真正的友谊。你不会因为一个朋友今天请你吃饭、明天给你送礼才跟他交往。你是因为你们有共同的价值观,聊得来,彼此信任。这种关系是稳定的,有韧性的。当一个品牌用它的“为什么”吸引你时,它就是在跟你交朋友。你认同它的信念,所以你选择它。即便它偶尔犯了点小错,或者出了一个不那么完美的产品,你也会更宽容,因为你信任它。
原野: 这个比喻很形象。信任,这个词很关键。所以“为什么”带来的不仅仅是购买,更是信任。这种信任在商业世界里,到底能转化成多大的能量?
晓曼: 能量是巨大的。在内部,当员工都认同公司的“为什么”时,他们工作就不仅仅是为了薪水,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在外部,信任是创新的通行证。比如,当苹果推出一个全新的产品类别,像Apple Watch,即使很多人一开始看不懂,但基于对苹果“为什么”的信任,他们也愿意去尝试。一个靠“操纵”建立起来的品牌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客户只会问:“这东西比我手上的便宜吗?功能更多吗?”
原野: 所以,“为什么”是方向,“信任”是基石。但光有方向和信念还不够,怎么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呢?一个伟大的“为什么”,如果不能落地,不就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了吗?
晓曼: 这就说到了黄金圈的另外两环:“怎么做”和“做什么”。“怎么做”就是你实现“为什么”所遵循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它像一座桥,连接着你的梦想和现实。而“做什么”,就是你最终拿出来的产品或服务,它们是你“为什么”的最终证明。
原野: 这个过程里,斯涅克提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工具,叫“芹菜测试”。听起来像个健康食谱。
晓曼: 哈哈,其实原理也差不多。很简单,想象一下,你的“为什么”是“只做对身体健康有益的事”。那你去超市采购,看到芹菜、苹果,你会买。看到巧克力蛋糕、冰淇淋,就算它们在打折,你也不会买,因为它们不符合你的“为什么”。这个“芹菜测试”就是要求一个组织,在做任何决策,推出任何产品之前,都问自己一句:“这个东西,符合我们的‘为什么’吗?”
原野: 有点意思。如果严格执行这个测试,很多公司估计得砍掉一半的业务。很多品牌做大了之后,产品线五花八门,有些东西跟它最初的形象简直南辕北辙。
晓曼: 完全正确。这就是“芹菜测试”的威力所在。它是一种战略自律。它强迫你保持专注,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能证明你“为什么”的事情上。这不仅能让你的品牌形象更清晰,也能持续巩固消费者的信任。如果一个宣称“挑战现状”的公司,最后做的都是些跟风模仿的产品,那它的“为什么”就破产了。
原野: 但这里面有个角色分工的问题。通常提出“为什么”的,是像乔布斯那样的“梦想家”,而负责执行“怎么做”和“做什么”的,是大量的“实干派”。这两个角色在现实中,感觉很容易产生矛盾啊。
晓曼: 没错,这也是组织里最常见的张力来源。你可以这么想,“梦想家”是指着远方那座山顶的人,他负责告诉所有人“我们的目标是那里!”这是“为什么”。而“实干派”是负责勘探地形、设计路线、搭建桥梁、准备物资的人,他们负责“怎么做”和“做什么”。没有梦想家,实干派可能只是在原地打转,或者修了一条通往错误方向的路。而没有实干派,梦想家就永远只能站在原地,遥望那座山峰。两者必须紧密协作,实干派的每一个行动都要服务于那个最终目标。
原野: 所以,一个健康的组织,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梦想家,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派,而且他们还得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但这又引出了最后一个,可能也是最扎心的问题:成功。斯涅克说,成功的最大挑战就是成功本身。这怎么理解?
晓曼: 这就是“成功的悖论”。很多公司,一开始都有非常清晰的“为什么”,充满了激情和创新精神。但当它们取得巨大成功,规模越来越大之后,内部的沟通和管理变得复杂,创始人也离一线越来越远。这时候,组织很容易不自觉地把焦点从最初的“为什么”,转移到那些更容易衡量的“做什么”的指标上——比如市场份额、利润率、股价。
原野: 嗯,我能想象。就像一艘船,刚出海的时候,所有人都盯着远方的灯塔。开到大洋中间,船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大家就开始只关心航速、油耗这些仪表盘上的数字,反而忘了灯塔在哪儿了。
晓曼: 就是这个感觉。从一个普通员工的角度看,他会觉得公司的灵魂没了。以前大家是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现在只是为了完成KPI。创新精神会减弱,官僚主义会滋生,产品会变得越来越平庸。因为当你只追求数字时,最安全的选择就是模仿和跟随,而不是冒险和挑战。我们见过太多曾经辉煌的巨头,最后就是这么慢慢沉寂下去的。
原野: 但从商业角度说,追求利润和市场份额难道不是天职吗?如果过于强调“为什么”,会不会让企业变得不切实际,反而活不下去?
晓曼: 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斯涅克的核心观点是,利润和市场份额,都应该是坚持“为什么”之后自然产生的结果,而不是追求本身。你的“为什么”是那个能下金蛋的鹅,利润就是金蛋。很多公司在成功后,就只想着怎么能拿到更多的金蛋,甚至不惜杀鸡取卵,最后把那个能下金蛋的鹅给弄丢了。所以,维系“为什么”需要强大的企业文化,需要领导力的传承,需要时刻用“芹菜测试”来警醒自己。
原野: 这么聊下来,感觉这个黄金圈法则,真的是一套非常深刻的商业和人生逻辑。我们来试着总结一下,感觉核心的洞察有这么几点。首先,最根本的,“为什么”是超越产品功能的深层驱动力,它直接跟我们的情感和归属感对话。
晓曼: 对。其次,要建立长期的关系,靠的是“启发”,而不是“操纵”。降价促销只能带来交易,而基于共同信念的启发,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这种信任是组织创新和增长的土壤。
原野: 最后一点,也是最让人警醒的,就是成功本身可能就是“为什么”最大的陷阱。一个组织必须有意识地、持续地去维护它的初心,通过文化、通过领导力、通过像“芹菜测试”这样的工具,来确保自己不偏离航道。
晓曼: 没错。这三点基本上概括了整个法则的精髓。它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先搞清楚那个最根本的出发点。
原野: 从为什么开始这本书,它其实不仅仅是一本商业管理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追求目标时的深层动机。它挑战我们去思考,无论是作为一个个体,还是一个组织,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其最根本的“为什么”究竟是什么?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选择越来越多样时,这份对初心的坚守,或许才是我们穿越迷雾、抵达真正目的地的北极星。因为最终,人们追随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所相信的。那么,你的“为什么”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