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绘图提示词:从关键词到场景描述,让AI理解你的“故事”
不鸣
7
9-23苏哲: 我最近玩AI绘图,感觉特别挫败。我明明把想要的词都写上去了,比如“美女,长发,白裙子”,结果出来的图总感觉怪怪的,像是把一堆元素生硬地拼在一起。
诗涵: 哈哈,这太普遍了!很多人都把AI当成了一个图片搜索引擎,以为扔关键词就行。但其实,这完全是用错了方法。最近Google官方出了一个教程,就彻底颠覆了这个玩法。
苏哲: 哦?怎么说?
诗涵: 教程的核心观点是,你不应该把AI当成工具,而应该把它看作一个需要“情境理解”的伙伴。从“罗列关键词”进化到“描述情境”,生成的图片才能真正有灵魂。
苏哲: 有点意思。你是说,像写故事一样给它讲?
诗涵: 对!你别跟它说“美女,长发,白裙子”。你应该跟它说:“春日午后,一个美丽的长发女孩身着白色连衣裙,静静站在盛开的樱花树下,微风轻抚,几片粉色花瓣飘落在她的肩膀上,她望向远方,眼中有种淡淡的思念。”
苏哲: 哇,这一下子就有画面感了!
诗涵: 这就是关键!AI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联想”和“理解”。当你描述一个情境,它会主动去填充那些符合氛围的细节,比如光影、情绪、动态,而且组合得非常自然。你只给它关键词,它就是在拼凑元素;你给它一个故事,它是在帮你创作一首诗。
苏哲: 我明白了,用“感觉”和“故事”去驱动AI,而不是冷冰冰的“技术指标”。那具体有哪些场景和模板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这种“情境描述”的技巧呢?
诗涵: Google官方教程就非常贴心地提供了六个核心场景的模板,从摄影级的真实感到风格化插画,再到产品样机、漫画分镜什么的,基本都覆盖了。
苏哲: 这些模板用起来有什么诀窍吗?
诗涵: 它们都强调一个核心,就是细节和风格要明确。比如你想生成一张照片,你就要像个摄影师一样,告诉AI你要什么镜头、什么光线、什么质感。如果你想要一张插画,就要明确告诉它,是可爱风格还是水彩风格,颜色要鲜艳还是柔和。
苏哲: 确实,有了这些模板,我们就可以更精准地指导AI生成我们想要的画面。不过,除了从零开始创作,我们还能利用AI来编辑现有的图片吗?
诗涵: 当然能!这才是现在AI更强大的地方。Google的教程里就提到了四种图像编辑功能,比如给图片里的元素做加减法、只修改某个局部、转换艺术风格,甚至把两张图的元素组合在一起。
苏哲: 哦?这个厉害了。以前要用Photoshop鼓捣半天的活,现在也能用AI搞定?
诗涵: 没错!而且非常简单。比如你想给你家猫P顶巫师帽,或者把客厅的蓝色沙发换成棕色的,直接用大白话告诉AI就行,它能帮你改得天衣无缝,还保留原图的风格和光影。这简直就是把创作的门槛拉到了地板上。
苏哲: 没错,AI的编辑能力确实大大降低了创作门槛。那么,为了让这些技巧达到最佳效果,Google官方还给出了一些“最佳实践”的建议,我们来听听。
诗涵: 嗯,他们总结了七条黄金法则。
苏哲: 我看看啊,包括超级具体化描述、提供背景意图、迭代优化、语义负面提示、控制镜头语言、保持角色一致性以及纵横比控制。
诗涵: 对,这七条建议太重要了!特别是“超级具体化描述”和“提供背景意图”,这直接关系到AI能不能听懂你的核心需求。前者是告诉它“画什么”,后者是告诉它“为什么画”。
苏哲: 里面有个“语义负面提示”是什么意思?听起来有点绕。
诗涵: 这个特别有意思。比如你想要一条空无一人的街道,你最好不要说“没有车,没有人”,因为AI不太擅长处理“不要什么”。你应该反过来描述你想要的画面,比如“一条空旷荒凉的街道,没有任何交通的迹象”。这样AI就知道要去创造一个“空旷”的场景,而不是去费劲地“删除”元素。
苏哲: 哦,原来是这样!用正向描述去引导它。掌握了这些技巧,我们就能更好地与AI“对话”了。那除了这些通用的技巧,还有什么进阶玩法,能让AI“读懂”我们的审美偏好呢?
诗涵: 当然有!比如,你可以建立自己的“风格词典”。把你喜欢的“电影感”、“日系清新”这些抽象风格,都用具体的描述词记下来。
苏哲: 这个好!就像给自己建了个专属的AI沟通手册。
诗涵: 还有一个技巧,多用“参考系”,少用“技术词”。你不用非得说“我要大光圈、浅景深”,你可以说“我想要iPhone人像模式那种背景虚化的感觉”,或者“色调要像电影她那样”。AI能听懂这种类比。
苏哲: 确实,这样就不用去硬背那些专业术语了。
诗涵: 对。而且我发现,AI特别擅长处理有“对比和冲突”的画面。比如“现代都市里的古典美人”,或者“一片废墟中盛开的一朵花”,这种充满张力的描述,往往能生成特别惊艳的作品。
苏哲: 掌握了这些技巧,我们就能和AI进行更深度的“对话”了。那么,除了Google的Gemini,国内也有一些不错的AI绘图工具,它们有没有类似的提示词指南呢?
诗涵: 有的。像字节跳动的“即梦”和“豆包”,它们都发布了自己的提示词手册。
苏哲: 哦,那这些国内工具的指南和Google的有什么不同吗?
诗涵: 核心理念是相通的,但它们可能会更贴合我们中文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里面也有很多本土化的案例。对于我们这些AI绘图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好的补充学习资源。
苏哲: 没错,工具和方法都是为了服务于创作。那在节目的最后,你认为AI绘图的“道”与“术”之间,哪个更重要呢?
诗涵: 我觉得,聊了这么多技巧,都是“术”。但最核心的“道”,是你要把AI当成一个有创造力的伙伴,而不是一个只会执行命令的工具。
苏哲: 伙伴式沟通?
诗涵: 对。你想想,你跟朋友聊天,不会说“我现在情绪是悲伤,程度7分”,对吧?你会说“今天有点不开心,想找人聊聊”。跟AI沟通也一样,用“感觉”和“故事”去驱动它,而不是用一堆技术指标去框住它,这样它反而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苏哲: 我明白了。所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聊的,AI绘图的核心是从罗列关键词转向描述故事和情境。我们可以利用像Google官方提供的那六大场景模板来精准创作,也能用AI强大的编辑能力去修改图片。同时,还要记住那些最佳实践,比如用正向描述、超级具体化。进阶一点,就建立自己的风格词典,善用参考系和冲突感。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把AI当成一个创作伙伴,用感觉和它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