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AI的脊梁:57位院士2022年的关键突破
Listener_375629
2
9-26原野: 说到人工智能,我们现在脑子里可能马上会跳出各种大模型、新应用,感觉每天都有新东西。但今天我们想聊点不一样的,聊聊这股热潮背后,那些真正为中国AI奠定基石的人。最近有份资料盘点了57位两院院士,他们在AI领域的成就,这可不是一两年的故事,而是几十年的深耕。
晓曼: 没错,很多人以为AI是这几年才火起来的,但其实看到这个名单,你会发现这是一场跨越几十年的“接力赛”。这个庞大的专家群体,他们的工作不仅是理论突破,更直接关系到AI技术怎么在中国落地,以及人才到底该怎么培养。
原野: 是的,一提到人才培养,我就想到了姚期智院士创立的“姚班”,这几乎成了计算机科学顶尖人才的代名词,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而在战略层面,又有像潘云鹤院士提出的“人工智能2.0”这个概念,这可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它直接引领了我们国家整个AI的发展规划。
晓曼: 你说的这两点特别到位。这正好说明了这些院士们扮演的双重角色。他们不只是技术上的领军人物,更是战略上的布道者。他们的远见和实践,可以说是一笔一划地,塑造了今天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盘。
原野: 确实如此。那我们再往深挖一下,在这些杰出的科学家中,有哪些人在一些具体的技术领域,比如我们常听说的模式识别、机器人或者软件工程方面,做出了特别关键的贡献?
晓曼: 当然。我们先看中国科学院这边。
原野: 好。比如刚才提到的姚期智院士,除了办“姚班”,他在计算理论、密码学和量子计算领域的贡献都是世界顶级的。还有一位,谭铁牛院士,他在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尤其是虹膜识别技术上,可以说直接建立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
晓曼: 嗯,你看,这就很有意思。姚期智院士的“姚班”,是直接从根上解决AI领域最核心的“人才荒”问题。而谭铁牛院士在虹膜识别上的突破,打个比方,就是在给AI装上更锐利的“眼睛”和更聪明的“大脑”方面,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原野: 我明白了。那工程院的院士们呢?我感觉他们好像更偏向于把技术用起来。
晓曼: 对,工程院的院士们在推动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方面确实着墨更多。
原野: 比如前面提到的潘云鹤院士,他不仅提出了“人工智能2.0”的概念,还牵头起草了国家那个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而且他特别强调,AI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甚至还专门成立了基金来推动AI的科教事业。
晓曼: 你看,潘院士做的这些事,可以说是从战略层面为中国AI画好了“航线图”。而且他直接抓住了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这对于任何一个新兴技术领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再好的规划也只是纸上谈兵。
原野: 说得太对了。这么看下来,这些院士们的研究方向真是覆盖了方方面面,从最底层的计算机体系结构、高性能计算,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感觉AI技术的力量无处不在。
晓曼: 是的,而且他们的思考已经超越了技术本身。比如王怀民院士就提过一个观点,他说人工智能的成功,并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要实现和人类智能的紧密联合。这个想法就特别有启发,它告诉我们,在教育、工作这些领域,AI应该是我们的伙伴,而不是对手。
原野: 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另外,我注意到郑纬民院士的观察也特别切中要害。他指出了我们国家在算力发展上的一些挑战,比如国产超算平台应用起来还不够方便,支持复杂应用的能力也有待提高,他还展望了未来那种能融合高性能计算、AI和大数据的一体化计算机。
晓曼: 这一下就点到了现在AI发展最大的痛点之一——算力。如果说这些院士们的研究成果是AI的“大脑”和“思想”,那算力就是驱动这一切的“能量源泉”。没有足够强大、足够好用的算力,再聪明的算法也跑不起来。怎么解决算力问题,直接关系到AI能走多快,能走多远。
原野: 感谢晓曼的精彩解读。今天我们通过这些两院院士的故事,看到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深厚底蕴。从核心理论的突破,到关键应用领域的落地,再到人才培养的布局和对未来的深刻洞察,正是这些科学家的智慧和努力,才构成了我们今天讨论AI热潮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