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AI赋能新型工业化:2025-2027年千亿产业蓝图
Listener_375629
4
9-26原野: 最近,很多地方都在聊“新质生产力”,但感觉有点虚。不过我看到河南最近出了一个行动方案,目标非常具体:到2027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要突破1600亿元。这个数字可不小,感觉他们是来真的了。
晓曼: 是的,这个河南省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确实很有看点。1600亿的目标背后,是一整套要把人工智能深度植入到制造业骨髓里的打法。它不仅仅是个口号,而是要把河南打造成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和创新应用示范区。
原野: 方案里提到了一个“六大工作路径”——产业转型、企业改造、园区提升、产品创新、生态优化、底座构建。听起来很全面,但这些路径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各自为战,还是说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更大的系统?
晓曼: 问到点子上了。这六大路径其实是一个相互支撑、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你可以这么理解:底座构建,就是修路、建地基,把算力、数据、大模型这些基础设施搭好。有了地基,产业转型和产品创新就有了明确的目标,AI要去赋能哪些产业,要做出什么新东西。而企业改造和园区提升,就是具体的施工过程,把AI技术真正落到工厂车间和产业园区里。最后,生态优化就像是维护这个社区的物业和环境,为整个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所以,这是一个从基础设施到应用落地,再到生态培育的全盘布局。
原野: 哦,原来是这样,环环相扣。那我们具体看看,在最顶层的“产业转型”上,河南是怎么规划的?
晓曼: 方案里针对“7+28+N”这个产业链集群,搞了个叫“一图四清单”的东西,给不同行业画了数字化的“导航图”。比如,搞新材料的,就用AI去预测材料性能,缩短研发周期。做新能源汽车的,就用AI去攻关电池技术,还要赋能高阶自动驾驶。还有像现代医药,直接用大模型来加速新药研发,甚至去解决中药产品一致性的难题。
原野: 嗯,有点意思。这个策略不是大水漫灌,而是针对每个行业的痛点,精准滴灌。
晓曼: 对,这正是关键。它不是泛泛地说“AI很有用”,而是明确告诉每个行业,AI能在你的研发、生产、质检哪个环节产生具体价值。这种场景化的策略,才能真正让AI落地生根。
原野: 没错。那从整个产业下沉到具体的企业内部,AI又能做些什么呢?方案里提到了一个“全流程优化”。
晓曼: 这个“全流程优化”就更具体了,它涵盖了企业运营的六个核心环节。从最开始的研发设计,用AI搞协同研发,甚至让AI帮你做创成式设计;到生产制造,用AI做智能排产、缺陷检测;再到经营管理,用AI分析供应链、优化财务;甚至连仓储物流、销售客服和安全生产,都有对应的AI解决方案。
原野: 明白了。这等于是把AI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每一个角落,从内到外地提升效率和竞争力。
晓曼: 可以这么说。AI不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品”,而是直接参与到价值创造的核心流程里,变成企业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原野: 听起来很棒。那单个企业升级了,把它们聚集在一起的工业园区呢?人工智能在园区层面又扮演什么角色?
晓曼: 园区管理也提到了。比如,利用AI动态优化园区的能源使用,甚至能做到对碳排放的追踪、分析和超标预警。还有安全监管,通过融合各种数据,实现全天候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甚至招商引资都能用上AI,通过智慧招商系统分析产业链趋势,智能筛选目标企业,实现精准招商。
原野: 哇,连招商引资都智能化了。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传统印象里工厂和园区的概念了。
晓曼: 是的,AI正在把园区从一个物理空间的集合,变成一个高效、智能、绿色的运营整体。
原野: 聊了这么多应用,那支撑这些应用的硬件和软件呢?在智能装备和产品这方面,河南有什么规划?
晓曼: 这也是方案的重点,就是提升AI产业自身的“造血”能力。硬件上,要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还提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概念,叫“具身智能机器人”,甚至要为此建设异构机器人训练场。终端方面,要搞高端芯片、AI手机,还要探索终端产品和大模型的融合。软件上,就是开发自己的工业软件和操作系统,特别是针对不同行业的垂直大模型。
原野: 异构机器人训练场?听起来像是给各种不同型号的机器人建了个专属健身房,让它们一起训练、一起进化。
晓曼: 哈哈,这个比喻很形象。就是这么个意思。这表明河南不光想“用”好AI,还想“造”好AI,构建一个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原野: 有应用,有产业,那最后肯定得有支撑这一切的“土壤”和“地基”吧?
晓曼: 当然。所以方案最后两部分就是优化产业生态和夯实赋能底座。优化生态,就是通过培育企业、搞技术创新、引入资本,让这片土壤更肥沃。而夯实底座,就是把基础设施做扎实。这里面最亮眼的一个提法,是打造“8×7”工业大模型矩阵。
原野: “8×7”工业大模型矩阵?这个听起来就特别厉害,是什么意思?
晓曼: 简单说,就是针对前面提到的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8个重点行业,以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7个关键环节,去打造一系列高度定制化的工业大模型。这就好比,我们不再用一个“全科医生”包打天下,而是为每个细分领域都培养一个“专科医生”,解决问题自然更精准、更高效。
原野: 我明白了。听你这么一圈讲下来,这个方案确实非常立体和系统。它不是一个单点的政策,而是一张覆盖了从宏观产业到微观企业,再到底层技术和生态的全景蓝图。
晓曼: 的确如此。总结一下,我觉得有几个点特别值得关注。第一,目标非常明确,1600亿的产业规模,奔着全国第一梯队去的。第二,路径很系统,那“六大路径”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战略闭环。第三,打法很精细,特别是针对不同行业的场景化应用和那个“8×7”大模型矩阵,说明他们想得很深。最后,就是生态和底座两手抓,既要产业繁荣,也要根基稳固。这套组合拳如果能顺利打下来,河南在新型工业化这条路上的未来,确实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