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婵网超市B2B软件销售:创新模式的蓝海与暗礁
陈牧霖
2
9-26评书柳飞霜: 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变革时代。中国的数千万家企业都在被卷入一场名为“数智化转型”的浪潮里,这是一个价值万亿的巨大市场。但现实是,很多企业步履维艰,传统的软件销售模式,什么“看不懂、不会用”、“响应慢”、“价格不透明”,这些痛点太普遍了。所以,当婵网超市这种模式出现时,我真的眼前一亮。它通过遍布全国的线下门店,把复杂的软件变成了企业“家门口的专业顾问”,让客户看得见、信得过、能落地。我认为,这绝对是开辟了一片创新的蓝海。
小说常四爷: 等等,飞霜。你描绘的这个蓝图确实很动人,“家门口的顾问”,“看得见、信得过”,听起来解决了所有问题。但我的第一反应是,要把这么复杂的B2D软件销售,变成一个像超市一样标准化的线下连锁模式,这背后的运营体系得有多复杂?它真的能像听上去那么美好,还是说,这种高度结构化的体系本身,就埋下了新的隐患?这个“创新蓝海”,会不会因为风浪太大而翻船?
评书柳飞霜: 你的担心我理解,但恰恰是它这套精密的运营体系,才是我看好它的核心原因。它不是空谈理念,而是用一套极其透明高效的激励和管理机制在驱动。你看它的核心设计,“一切按系统留痕与公开规则结算;谁创造价值,谁拿走收益与声望。”这句口号就很有力量。具体到数据,一线销售的佣金最高能到16%,而且是T+24小时到账。这种即时、丰厚的回报,对一线人员的激励是巨大的。
小说常四爷: 16%的佣金,24小时到账,确实诱人。但这种强激励的另一面往往是强压力。我们看到的只是光鲜的数字,但支撑这些数字的考核机制是什么样的?我更关心的是,这个系统在追求极致效率的同时,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评书柳飞霜: 这就是它的第二重魅力所在,它不仅有激励,还有清晰的成长路径和盈利模型。比如一个成熟的门店,模型测算年化净利能到270多万。对于门店投资人,财务模型也算得很清楚,预计9个月就能单月盈利,两年左右就能完全回本。对于员工,从一个单打独斗的销售,到成为一个能带团队、赋能他人的“教练”,路径规划得明明白白。这套组合拳,把市场愿景、个人收益和长期发展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不是画饼,而是给了你一张看得见的寻宝图。
小说常四爷: “寻宝图”这个比喻很有趣。但所有的寻宝图上都会标注:此路艰险。你说的270万年利润、两年回本,这些都是在理想模型下的“预计”。现实的市场是波动的,人员是流动的。我怀疑,这张美好的寻宝图背后,可能是一套严苛到不近人情的绩效陷阱。而这,恰恰是它可持续性的最大挑战。
评书柳飞霜: 你总是能看到硬币的另一面。但没有压力哪有动力?商业世界本就不是温室。我认为它的严苛恰恰是保证公平和效率的前提。我们不妨深入看看,它到底有多“严苛”。
小说常四爷: 好,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绩效陷阱”到底有多深。你刚才提到了高激励,但你没说的是,拿到激励的前提是什么。文件里写得清清楚楚,客户经理CM每个季度都有硬性的业绩门槛,C1级别是18万,C2是51万,C3更是高达120万。连续两个季度低于最低的C1线,直接进入PIP绩效改进计划,再没改善,就从正式员工降级为外部合伙人。飞霜,这不是压力,这是悬在头顶的剑。
评书柳飞霜: 我不认为这是剑,我认为这是标尺。它在清晰地告诉每一个人,卓越的标准是什么。对于那些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人来说,这不是压力,而是他们脱颖而出的机会。而且,对于GM店长,连续两季未达标才“建议更换”,这已经给了缓冲期。这套机制是为了筛选出真正的强者,淘汰掉不合适的人,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的战斗力。难道要让平庸者拖垮整个团队吗?
小说常四爷: 你说的“筛选强者”听起来很热血,但现实操作中,它很可能演变成“劣币驱逐良币”。你看它的新人考核,一个试用期CM,6个月内必须完成18万的团队总CV才能转正,完不成直接降级。一个新店长,6个月内要完成累计80万CV,还要实现至少一个月盈利。在这种高压下,新人根本没有时间去慢慢学习、建立信任、深度服务客户,他们唯一的念头就是活下去,就是快速出单。这哪里是“家门口的专业顾问”?这简直是“家门口的业绩收割机”。
评书柳飞霜: 可商业的本质就是结果导向!你不能指望一个企业用无限的时间和成本去培养一个无法创造价值的员工。而且,这套体系的设计初衷就是“谁创造价值,谁拿走收益”。如果一个人在6个月的试用期内都无法证明自己的价值,那凭什么占据一个高回报的岗位?这套机制恰恰是公平的体现。
小说常四爷: 公平?我看未必。当规则变得极其复杂时,它就会催生出博弈,而不是纯粹的价值创造。你看它的ECP生态贡献积分,为了防止员工“刷分”,特地设定了各种年度封顶和异常复核机制。这个“防刷分”机制的存在本身,就说明总部也承认,这个系统有巨大的漏洞可以钻。大家的心思可能不再是服务客户,而是研究怎么在规则内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这难道不是对初衷的背离吗?更别提加盟商了,业绩比预期慢20%,回本周期就延长三四个月,连续四个季度不达标就“建议退出”。这是在和“奋斗者”共赢,还是在把风险转嫁给他们?
评书柳飞霜: 好吧,我承认,任何精密的系统都存在被博弈的风险,高压考核也确实可能导致短期行为。这一点,你说的有道理。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些风险,就全盘否定这个模式的创新价值。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这套规则,而在于如何去执行和优化它。
小说常四爷: 你看,我们终于触及到核心了。我从不否认它在解决市场痛点上的创新性。把看不见的软件,变成看得见的服务,这个方向绝对正确。我们争论的焦点,其实是它的长期可持续性。这个模式内在的张力太强了:一边是极致的效率追求,另一边是巨大的人员压力;一边是精密的规则设计,另一边是复杂的人性博弈。
评书柳飞霜: 我同意。这确实是一个平衡的艺术。在追求高绩效的同时,如何通过有效的辅导、培训和文化建设,去缓解高压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确实是决定这个模式能走多远的关键。它不能仅仅是一部冰冷的赚钱机器,它必须要有温度,要能留住人心。比如,CM的成长路径,它强调从“单打独斗”到“赋能他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引导,鼓励团队协作而非个人英雄主义。
小说常四爷: 没错。所以,未来的挑战就在于,总部在制定规则、严选产品的同时,如何真正地“赋能”门店,而不是纯粹地“管控”门店。如何让严谨的规则在面对复杂的市场时,能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而不是“一刀切”的僵化。比如,在考核机制里,除了冷冰冰的CV数字,能不能加入一些像客户满意度、团队协作贡献这样更有人情味的指标?
评书柳飞霜: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路。在强调CRM系统的数据驱动时,如何确保“面对面信任”这个核心价值不被技术工具所取代。归根结底,我们达成的共识是,婵网超市这个模式,它的价值在于回归了B2B销售“本地化、面对面”的本质,以及对“谁创造价值,谁拿走收益”的坚定实践。
小说常四爷: 但它的成功也绝非易事。它就像一架设计精密的赛车,性能强大,但对车手和路况的要求也极高。它需要持续的优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才能在现实的赛道上跑得又快又稳。所以,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几个问题:在这种高压下,核心人才的长期留存率究竟会是多少?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这套复杂的规则体系又该如何动态调整,才能既保持竞争力,又避免内部博弈呢?这恐怕才是决定它最终是成为蓝海领航者,还是昙花一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