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人生”播客:20期情感智慧课,助你自我成长
黛丽
5
9-27原野: 你有没有觉得,我们每天都在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在公司是努力的员工,在家里是孝顺的子女,在朋友圈里是那个有趣的朋友——但夜深人静的时候,会突然冒出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些标签全都撕掉,我到底是谁?
晓曼: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这几乎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我们做过一个有趣的播客系列,叫“情感人生”,第一章就专门聊这个。我们发现,很多人在自我介绍时,第一个提到的就是他的职业。但当你追问一句:“如果你失去了现在的工作,你觉得你是谁?” 大部分人,差不多有七成吧,都会一下子愣住。这恰恰说明,我们太习惯用外在的标签来定义自己,反而忽略了那个最核心的、内在的自我。
原野: 嗯,内核自我。这个词很有意思。为什么在今天这个信息这么发达的时代,我们反而更难找到自己了?感觉选择越多,人越迷茫。这种“标签化”的生存方式,对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晓曼: 影响非常大,而且是连锁反应。因为当你的价值感完全建立在这些外部标签上时,它就会变得非常脆弱。比如,你升职了,你觉得“我真棒”;可一旦项目失败,或者被裁员,你的自我价值感就可能瞬间崩塌。这就好比把房子建在沙滩上,一个浪打过来就没了。而真正的内核自我,是建立在你的价值观、你真正热爱什么、你恐惧什么这些更本质的东西之上。它是一块基石,无论外界风浪多大,它都在那里。
原野: 我明白了。这就像是给自己找一个内在的“锚”。那除了身份认同,情绪好像也是一个大难题。我们经常被教育要“控制情绪”,尤其是那些所谓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悲伤。好像在公共场合哭一下,就是不成熟的表现。
晓曼: 对,这就是我们聊到的另一个关键点,叫“情绪的颗粒度”。很多时候我们压抑情绪,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情绪。你以为你只是“不高兴”,但深挖一下,你到底是“失望”,是“委屈”,还是“嫉妒”?这三种情绪的背后,指向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失望”可能意味着你的期待落空了,“委屈”是感觉自己被不公平对待了。
原野: 哦,有点意思。也就是说,能准确地给情绪命名,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不是笼统地用一个“烦”字来概括一切。
晓曼: 完全正确。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它就像一个信使,来给你送信的。你老是把信使赶走,你就永远不知道信里写了什么,你身体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长期压抑,这些信使就会用更极端的方式来提醒你,比如身体的疾病或者情绪的突然爆发。
原野: 说到这些深层的原因,就绕不开一个话题——原生家庭。很多人一提到原生家庭,就感觉沉重,好像自己现在的一切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
晓曼: 是的,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深远,它像一个无形的程序,塑造了我们处理亲密关系和应对压力的模式。但我们探讨这个话题,核心不是为了“追责”或者“甩锅”。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和解”。这个“和解”不是让你强迫自己去原谅,更不是让你忘记过去的伤害。
原野: 那它是什么?
晓曼: 它的真正含义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去理解、去接纳那段经历,然后最关键的,是把人生的主导权拿回到自己手里。你可以对自己说:“好,我承认过去发生的一切影响了我,但从今天起,我有能力选择用一种新的、更健康的方式去生活,去爱人。” 这是一种自我赋权,是宣告你不再是那个模式的奴隶。一个能与自己安然相处的人,才能真正地与别人建立健康的关系。
原野: 从剥离外部标签,到精细化地识别情绪,再到与原生家庭的和解,我们看到,自我认知是一个不断向内探索和重塑的过程。它不仅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更奠定了我们与他人建立健康关系的基础。那么,当我们对自我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后,下一步自然就是向外伸展,去构建和维系那些滋养我们生命的关系了。
晓曼: 嗯,而一谈到关系,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亲密关系里的一个经典难题:“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他/她却感觉不到?”
原野: 这个问题简直可以排进“情侣吵架原因”的前三名。我明明为她做了那么多事,她却说我不爱她,太委屈了。
晓曼: 哈哈,这背后很可能就是“爱的语言”不对频。盖瑞·查普曼博士把人表达和接收爱的方式,归纳为五种: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和身体的接触。你觉得你拼命“服务的行动”,比如包揽所有家务,是在表达爱。但可能你伴侣的主要爱语是“精心的时刻”,她更想要的,是你放下手机,陪她好好聊聊天。
原野: 哦!原来是这样!这就好比我一个说四川话,她一个说广东话,虽然我们都在拼命表达“我爱你”,但谁也听不懂谁的。最后两个人都觉得对方不爱自己。
晓曼: 就是这个意思!据统计,超过六成的亲密关系误解,都源于这种“爱的语言”错位。所以它不是让你变得功利,而是给你提供一个“情感翻译器”,让你更有效地把爱传递到对方心里。
原野: 我明白了。不过,除了亲密关系,成年人的友谊好像也越来越复杂了。学生时代大家一起上课下课,很容易就成了朋友。现在,好像交朋友的门槛高了很多。
晓曼: 因为成年人的友谊,更看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所以需要去筛选。你要识别出什么是“能量吸血鬼”式的朋友——就是那种你每次跟他聊完天,都感觉身体被掏空,特别累。同时,要去维系那些“滋养型”的友谊,就是能让你感到被支持、被理解的关系。
原野: 这个我知道,有些人就是人形的“黑洞”。但怎么拒绝呢?尤其是面对一些不太过分但又确实让你不舒服的要求,很多人,包括我,都很难说“不”。
晓曼: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边界感”。很多人害怕设立边界,是怕破坏关系,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好说话”。但结果呢,就是不断地透支自己,变成一个“讨好型人格”。其实,一个健康的边界,不是一堵冷冰冰的墙,把所有人都推开。
原野: 那它像什么?
晓曼: 它更像一扇门。一扇由你掌控钥匙的门。你决定什么时候开门,为谁开门,开多久。温和而坚定地设立边界,可以用“我”句式来表达,比如不说“你这样做很烦人”,而是说“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我感到不太舒服”。这是在陈述你的感受,而不是攻击对方。
原野: 嗯,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自我尊重。从理解爱的表达方式,到筛选和维系高质量的友谊,再到设立健康的个人边界,我们看到,关系联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既要向外伸展,也要向内坚守。然而,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逆境。那么,当这些“至暗时刻”来临时,我们又该如何穿越迷雾,在淬炼中变得更加强大呢?
晓曼: 嗯,说到挑战,我觉得当代人最普遍的一个挑战,就是“焦虑”。好像所有人都很忙,但又不知道在忙什么,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原野: 太对了。“焦虑的时代”这个词一点都不夸张。感觉大家都在一种“假装很努力”的状态里,用排得满满的日程表来对抗心里的那种空虚和恐慌。
晓曼: 没错。我们发现,有高达75%的都市白领表示,他们焦虑的根源,并不是工作量本身,而是对未来的、不可控的那些因素的担忧。比如,担心被AI取代,担心经济形势不好等等。这说明,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不是如何消除不确定性——因为那不可能——而是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处。
原野: “与不确定性共处”,这听起来要求很高啊。具体要怎么做呢?总不能就躺平了吧?
晓曼: 当然不是。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叫“可控圈”理论。你可以画两个圈,一个内圈,一个外圈。内圈里写下你完全能控制的事情,比如“今天我要读一小时书”、“我要去健身”。外圈里写下你完全无法控制的事情,比如“明天的天气”、“老板的心情”。然后,把你的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内圈的事情上。当你专注于可控的部分,你的掌控感就会慢慢回来,焦虑感自然就降低了。
原野: 这个方法好。把精力从担忧转移到行动上。但有些时候,我们遇到的不是焦虑,而是实实在在的重创,比如失业、生病,或者失去亲人。这些就是所谓的“至暗时刻”。
晓曼: 是的,这时候我们谈论的就是“韧性”,或者说,叫“创伤后成长”。韧性不是说你被打倒后能立刻毫发无伤地站起来,那不现实。而是指,你在经历重创之后,不仅能恢复,甚至能从中找到新的意义,获得成长。就像有些人在大病一场后,反而更懂得珍惜生命,活得更通透了。
原野: 但我也担心,过度强调“韧性”会不会给正在经历痛苦的人带来压力?好像在说“你怎么还不好起来,你不够坚强”。
晓曼: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所以我们必须强调,培养韧性的第一步,恰恰是允许自己悲伤,寻求支持,而不是假装坚强。成长是在接纳痛苦之后才发生的。这和我们处理“愤怒”这种情绪的逻辑是一样的。很多人觉得愤怒是坏事,是破坏性的,但其实,愤怒也是一个信使。
原野: 它送的是什么信?
晓曼: 它在告诉你:你的边界被侵犯了,或者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了。关键不在于不愤怒,而在于如何有建设性地表达愤怒。比如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说出事实、感受、需求和请求,把愤怒的能量转化成解决问题的动力。
原野: 我明白了。从管理焦虑,到培养韧性,再到转化愤怒,我们发现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自我淬炼的机会。重要的不是不跌倒,而是跌倒后如何站起来,并从中获得智慧。而当我们将这些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养分后,我们的人生也将随之升华,活出更加通透和有意义的姿态。
晓曼: 是的,这就进入了我们探索的最后一个篇章:“升华智慧”。这里我们聊了一些更终极的话题,比如感恩、宽恕和死亡。
原野: 感恩被称作是“最简单却最强大的幸福练习”,很多研究都证明了它对身心的好处。但说实话,要持续做到还挺难的。一开始你可能会对一顿美食、一个好天气心怀感激,但很快就习以为常了。
晓曼: 你说到了关键,这个现象叫“适应性偏见”,或者叫“享乐适应”。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对好事情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这有个经典的例子,研究发现,那些中了彩票大奖的人,在狂喜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幸福感水平会回落到中奖之前。
原野: 哇,这太反直觉了。也就是说,幸福不是靠拥有更多,而是靠感知已有的美好?
晓曼: 正是如此。所以“感恩练习”,比如写感恩日记,它的本质就是在对抗这种“适应性偏见”。它强迫你每天去发现那些被你忽略的美好,重新激活你的感知力。除了感恩,另一个被严重误解的概念是“宽恕”。
原野: 嗯,很多人觉得宽恕就是便宜了那个伤害你的人。
晓曼: 这恰恰是最大的误解。我们强调,宽恕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说:不宽恕,就像自己喝下毒药,却指望对方痛苦。你内心充满了怨恨,日夜折磨的是你自己。所以,宽恕的本质,是放下内心的重担,把自己从过去的伤害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
原野: 我觉得这个“放下”和“解放”,跟我们谈到的另一个终极议题“向死而生”有种奇妙的共鸣。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好像很多纠结的事情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晓曼: 对。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就是说,正是因为死亡这个终点的存在,我们才更需要去思考,什么对我们是真正重要的。现代文化总在回避谈论死亡,但思考死亡,反而能极大地减少我们对日常琐事的焦虑。你可以试试“遗愿清单”这个思维练习:如果生命只剩下一段时间,你最想做什么?你会发现,你写下的,一定是你内心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渴望。
原野: 这么一圈聊下来,我感觉我们好像完成了一趟非常深刻的旅程。从最开始向内探索,认识自己到底是谁,和自己的情绪、过去和解……
晓曼: 嗯,然后带着这份更清晰的自我,向外去学习如何更好地爱与被爱,如何建立有边界感的健康关系。
原野: 接着,又直面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焦虑、创伤和愤怒,并学会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成长。
晓曼: 是的,最终,我们通过感恩、宽恕这些练习,提升生命的智慧,并且以对终极问题的思考,来校准我们人生的方向,活出真正的意义感。
原野: 我们共同走过了一段从向内探索自我,到向外联结他人,再到穿越人生挑战,最终升华生命智慧的旅程。这趟情感探索,并非要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希望激发你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首席内容策划师。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情绪、每一次关系、每一个挑战,都是一份独特的“原文素材”,等待我们去深度解读、去赋予意义。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将如何继续编辑和导演自己这场独一无二的“情感人生”大戏?你又会为这份“叙事蓝图”添上怎样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