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复杂还是你复杂?哲人与青年的幸福之辩
pfy
8
9-27原野: 如果有人跟你说,世界其实非常简单,而且你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幸福。你听到这话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我猜大部分人会跟我一样,觉得这要么是鸡汤,要么就是纯粹的胡说八道。
晓曼: 嗯,这太正常了。因为我们每天的真实感受,恰恰是相反的。我们觉得世界充满了矛盾,人生简直是一团乱麻。今天聊的这个话题,就源于这样一场特别有意思的交锋,一方是主张“世界极其简单”的哲人,另一方是觉得“世界混沌不堪”的青年。
原野: 对,这个青年简直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嘴替。他说,世界简单这种话,可能只对小孩子成立。小孩子嘛,无忧无虑,不用工作,不用纳税,未来有无限可能。但人一长大,世界就露出真面目了。
晓曼: 是的,这个“真面目”描绘得特别精准。他说,人会长大,会被复杂的人际关系困扰,被工作、家庭、社会这些责任牵绊。你还得去面对那些更宏大的问题,比如歧视、战争、阶级。这些东西加在一起,怎么可能简单呢?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从这个青年的视角来看,所谓的成长,就是一个“可能性”不断变成“不可能性”的过程。小时候觉得什么都能做,长大后发现自己“只不过如此”。这种失落感,再加上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的压力,就把一个原本可能还算简单的世界,变成了一片混沌。
晓曼: 完全正确。而且他还提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背景,就是现代社会信仰的缺失。在过去,可能宗教给了人们一个统一的答案,神的旨意就是一切,你照做就行,不用想太多。但现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绝对信赖了,人人都充满了不安和猜忌,只为自己而活。这种精神上的漂泊感,让每个人都觉得更孤独,也加剧了对世界复杂性的感知。
原野: 这听起来确实无解啊。面对这么一堆现实问题,哲人居然还坚持说“世界是简单的”,这就有点……怎么说呢,感觉有点不接地气,甚至像是在指责那个青年:是你自己想太多了。
晓曼: 哈哈,你正好说到了点子上。哲人确实说了类似的话,他说:“那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这句话听着确实很刺耳,但我觉得,他不是在指责,而是在提供一个颠覆性的视角。他想说的是,世界的复杂性,可能根本不是世界的固有属性,而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所导致的。
原野: 哦?“不是世界复杂,而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复杂”。这个说法有点意思了。这就等于说,我们跟世界之间,隔着一层什么东西。哲人是怎么解释这层东西的呢?
晓曼: 他用了一个特别精妙的比喻,就是井水。
原野: 井水?
晓曼: 对。他说,井水的温度,一年四季都是恒定的,大概在18度左右。这是一个客观数字,谁去测量都一样。但是,你在夏天喝这口井水,会感觉特别凉爽;到了冬天喝,又会觉得很温润。
原野: 嗯,对,这个体验我小时候也有。
晓曼: 这就有意思了。你看,客观上水温没变,但你的主观感受却截然不同。而且,对于那个时刻的你来说,井水的“凉爽”或者“温润”,是百分之百真实的,是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哲人就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人啊,其实并不是住在客观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所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原野: 我好像有点理解了。你是说,我们体验到的“现实”,其实是经过我们主观加工后的版本。除了井水这个例子,还有没有更通俗的说法能帮我们理解这个“主观世界”?
晓曼: 当然有,哲人接着就给出了一个更直接的比喻,就是“墨镜”。他说,你之所以觉得世界一片灰暗、一片混沌,可能只是因为你戴着一副黑色的墨镜在看世界。所以问题不在于世界有多黑暗,而在于你戴着墨镜。
原野: 这个比喻好懂!所以解决办法就是……把墨镜摘了?
晓曼: 对,就是这么简单直接。你需要做的不是去抱怨世界的黑暗,而是摘掉墨镜。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原野: 等等,虽然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哲人后面又提了一个词,叫“勇气”。他说,你真的能摘掉墨镜吗?你有这种“勇气”吗?为什么摘掉一副墨镜会需要勇气?看清真实的世界,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晓曼: 这个问题问到核心了。因为摘掉墨镜,意味着你要放弃那个你已经习惯了的、甚至觉得很安全的视角。你可能要承认,过去你一直抱怨的“世界的复杂”,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你自己造成的。这种自我认知的颠覆,是需要巨大勇气的。而且,摘掉墨镜后看到的世界,可能“太过耀眼”,让你一时无法适应。直面这种真相的坦诚,承担起改变自己视角的责任,这才是哲人所说的“勇气”。
原野: 我明白了。这种勇气不是去对抗外部世界,而是向内的,是敢于面对自己的勇气。所以,在哲人看来,只要有这种勇气,摘下墨镜,世界就能恢复简单,人就能改变。
晓曼: 不止如此。他抛出了一个更惊人的论断:“人可以改变。不仅如此,人还可以获得幸福。所有的人都不例外,而且是随时可以。”
原野: “所有人,无一例外,随时可以”。这话口气太大了。那个青年当场就反驳了,他说“我无法改变,我正在为不能改变而苦恼”。这不光是他的心声,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心声吧?改变自己哪有那么容易。哲人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太乐观了?
晓曼: 青年的苦恼非常真实。但哲人强调“随时可以”,并不是说改变这个过程是轻松的、一蹴而就的。他的意思是,改变的“决定权”和“第一步”,可以在任何你下定决心的瞬间发生。我们之所以觉得无法改变,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被过去的“原因”所束缚,或者根本就不相信自己有改变的“能力”,也就是缺乏他所说的“勇气”。
原野: 有点意思。他把改变从一个漫长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当下的、关于“决心”和“勇气”的选择。难怪他最后会说,他一直在等待像这个青年一样的人出现,因为他想探讨一种“另一种哲学”。
晓曼: 是的。这种“另一种哲学”,很可能就是支撑他所有这些颠覆性观点的理论核心。它很可能是一种强调个人责任和主动选择的哲学。它会引导我们去关注行为背后的“目的”,而不是纠结于过去的“原因”。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被动地等待环境改变,或者抱怨世界不公。我们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视角,承担起让自己幸福的责任。
原野: 这么一聊,感觉这场对话的内核就清晰起来了。我们今天从这个看似简单的哲学辩论出发,其实探讨了几个特别深刻的观点。
晓曼: 没错。首先就是对世界本质的两种解读。究竟世界是客观上就那么复杂,还是我们的主观投射让它变得复杂。这决定了我们改变的着力点是在外部还是内部。
原野: 然后就是那个“墨镜效应”。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在看世界,这副眼镜就是我们的信念、情绪和过往经历。想要看到真实的世界,就得先意识到这副墨镜的存在。
晓曼: 最关键的,就是改变的勇气和幸福的可能性。哲人把幸福和改变的主动权,彻底交还到了我们自己手里。他说,幸福不是一个需要等待外部条件满足才能到达的终点,而是一种随时可以通过内在转变和勇敢行动实现的状态。
原野: 这场关于世界复杂与简单的辩论,最终将矛头指向了我们自身。它深刻地提醒我们,我们常常抱怨外部世界的种种不如意,却鲜少反思自己是否戴着一副“墨镜”在观察。哲人那句“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的断言,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点,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困境时,是选择归咎于外在的“复杂”,还是鼓起“勇气”,摘下“墨镜”,去拥抱一个可能“太过耀眼”却也“简单”的真实世界。这种内在的转变,或许才是我们每个人通往真正自由和幸福的必由之路。那么,我们是否准备好,去迎接这份“勇气”所带来的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