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2025:硬核科技蜕变,汽车芯片是成功还是未知?
viwe xu
8
9-28原野: 就在最近,雷军站在2025年年度演讲的舞台上,用“改变”这个词,为小米过去五年的“脱胎换骨”画上了一个惊叹号。他把小米从一个互联网公司,坚定地推向了“硬核科技公司”的赛道。这不仅仅是口号,背后是未来五年投入一千亿人民币的研发承诺,是为了构建一个连接人、车、家的全智能生态。这简直是一场赌上未来的“重新创业”。
晓曼: “重新创业”这个词确实激动人心,但“脱胎换骨”的过程,到底是重塑了骨骼,还是打断了筋骨,我觉得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了。
原野: 这怎么会早呢?你看数据,这五年小米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就拿最难啃的汽车领域来说,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赛道跑出了总榜第三的成绩,量产车直接登顶全球量产电动车榜首。这不是PPT,是真刀真枪的性能。市场也给出了最直接的回应,另一款车YU7,上市18小时锁单超过24万台,不到三个月就交付了超过4万辆,这在今天的汽车市场里,简直就是个奇迹。
晓曼: 跑圈速度和早期销量确实亮眼,原野。但纽北的一圈成绩,和几十万车主每天都要面对的日常驾驶体验,恐怕是两回事。这种初期的市场热潮,有多少是来自品牌粉丝的激情下单,又有多少能转化为对产品质量的长期信任?这才是关键。
原野: 当然不只靠激情。小米的改变是全面的。你看芯片,雷军说“不干肯定输”,他们就真的去干了。自研的玄戒O1芯片,用的是台积电最新的3纳米工艺,性能直接对标苹果的A18 Pro和高通骁龙8 Gen 3。这标志着什么?标志着小米正在摆脱“组装厂”的帽子,掌握了核心技术。还有高端手机市场,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增长了55%,在国内四到五千元价位段,市场份额已经做到了第一。从汽车、芯片到手机,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成功。
晓曼: 你描绘的这幅蓝图非常宏大,也确实有很多振奋人心的突破。但硬币的另一面,可能没有那么光鲜。你刚才提到了市场的直接回应,我也看到了一些市场的直接回应,但和我说的不是一回事。一份网络调查显示,就在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SU7在中国汽车质量排名中,在29款大型纯电动轿车里,是最后一名。它的惩罚点数高达239个,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它的缺陷风险和车主投诉率都相当高。
原野: 任何一个新品牌、新车型,在初期都会有品控的波动和所谓的“成长烦恼”。尤其是对于一个刚从消费电子跨界到汽车制造的公司来说,这在所难免。关键要看他们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市场的长期反应。
晓曼: “成长烦恼”?这个词用得太轻巧了。2025年3月,一起涉及SU7的起火事故导致三人死亡,紧接着4月份新订单就暴跌了55%。因为自动驾驶的安全问题,小米召回了超过11万辆车。这不是小问题,这是关乎人命和品牌信任的根本性问题。甚至连他们引以为傲的高端定制服务都出了岔子,那个售价4万2的碳纤维前盖,上面的“进气口”居然只是个装饰,没有任何实际功能,这直接导致了超过400名车主联合起诉。这还能叫“成长烦恼”吗?这已经是“信任危机”了。
原野: 你把所有问题都集中在一起看,当然会觉得触目惊心。但我们不能否认,小米在直面这些问题。雷军自己都承认,4月份是公司成立以来最具挑战的月份。这种坦诚,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且,即便面临这些挑战,你看看整体销量,2025上半年SU7的销量依然排在中国纯电动车市场的第五名。这说明,绝大多数消费者依然认可小米的品牌和产品力。所谓的“质量垫底”更像是一个初期磨合的极端个案,并没有动摇市场的基本盘。
晓曼: 我恰恰认为,你说的这个逻辑非常危险。你看到的是存量销量,而我看到的是增量的断崖式下跌和信任的流失。在中国电动车市场这个已经杀成红海的“血池”里,一个新品牌最不能失去的就是口碑。电池产能过剩、价格战惨烈,任何一个质量污点或安全事故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压垮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初期的销量奇迹,很多是靠着小米多年积累的粉丝效应和雷军的个人魅力,但这种热情是脆弱的,根本无法抵御一次次安全事故和信任危机的冲击。
原野: 但你忽略了转型的战略必要性!小米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车、做芯片?因为他们已经被逼到墙角了!“组装厂”、“没技术”,这些标签像紧箍咒一样套在他们头上。面对苹果、三星、华为的挤压,不转型就是等死。这是雷军和小米在“触及灵魂深处的大反思”后做出的必然选择。所以,评价这件事,不能只看一两个季度的销量波动或者几起负面事件。
晓曼: 我没有否认转型的必要性,我质疑的是转型的方式和代价!以牺牲产品质量和用户安全为代价的“硬核”转型,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吗?我们再谈谈你引以为傲的玄戒O1芯片,性能确实不错,但它没有集成5G基带,ISP图像处理器也不如高通。这意味着在最关键的通信和拍照体验上,它依然有短板。这不正好说明,小米的“硬核”之路,还没有走到核心腹地吗?这种急于求成的技术突破,背后隐藏着多少妥协和不完善?
原野: 等等,晓曼,你这个说法不公平。从零到一,研发出一款能与苹果、高通在同一赛场竞技的3纳米芯片,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战略胜利。雷军说得很清楚,做芯片,“不试试,怎么就知道我们小米就干不成呢?”他甚至说,即使最终没有成功,这个过程本身也能为小米培养一支强大的研发队伍,彻底改变公司的质地。这是一种长期主义。你不能用一个完美产品的标准,去苛求一个拓荒者的第一步。短板可以迭代,但从无到有的这一步,才是最关键、最有价值的。
晓曼: 好一个“长期主义”。但消费者是活在当下的。他们不会为了你的长期战略,去容忍一个信号不好、拍照有短板的手机,更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去赌你汽车业务的“成长烦恼”。你所说的“荣耀”,背后是实实在在的风险和代价。你津津乐道的销量奇迹,在一个月内就因为一次事故下跌了55%,这恰恰证明了它的脆弱。你所标榜的高端化,却因为一个假进气口而引发信任危机。这种建立在沙滩上的荣耀,一阵浪打过来就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原野: 我承认,这些问题很尖锐,而且必须解决。但我们必须把视角拉得更高。小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人车家全生态”。将手机、汽车和所有智能家居无缝连接,创造一个完整的智能生活闭环。这个生态一旦建成,它的护城河将是无与伦比的。眼前的这些挑战,正是通往这个宏大愿景的必经之路。你不能因为路上的几块绊脚石,就否定整条路的方向和终点的价值。
晓曼: 好吧,我退一步,原野。我承认,面对当时的困境,小米不变革不行,这种构建全生态的战略远见也确实令人佩服。这盘棋很大,也很有想象力。但是,宏大的愿景不能成为掩盖执行层面巨大问题的借口。一个伟大的构想,如果地基是松动的,楼盖得越高,塌下来的时候就越惨烈。你说的质量垫底、安全召回,这些不是路上的小石子,这些是地基上的裂缝。
原野: 我也同意,这些裂缝必须被正视和修补。或许,我们争论的核心,不是小米的转型成功与否,而是这种转型背后,那种追求极致速度与保证完美质量之间的内在冲突。小米用过去五年的狂奔,证明了它的雄心和创造奇迹的能力。但现在,它可能需要学会慢下来,从一个“重新创业”的拓荒者,转变为一个精耕细作的“成熟运营者”。
晓曼: 说得没错。这么看来,我们其实都看到了同一个事实:这是一场雄心与现实的激烈碰撞。它既有打破“组装厂”刻板印象的阶段性成功,也伴随着作为新入局者无法回避的“成长烦恼”。所以,真正的问题已经不是“小米行不行”,而是它接下来要怎么走。它能不能在保持创新速度的同时,把质量和安全这块短板补上?
原野: 对,能不能把初期的技术突破,转化为持续、稳定、高质量的市场表现。那个纽北圈速的荣耀,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位车主的安全行驶上。玄戒芯片的下一代,能不能补上5G和ISP的短板,真正实现全面领先。这才是小米“改变”之路下半场真正的考验。
晓曼: 所以,小米的这场宏大叙事,既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成功童话,也不是一个注定失败的悲剧。它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充满希望也布满荆棘的远征。它未来的精彩程度,完全取决于它如何在创新、品控和用户信任之间,找到那个最艰难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