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柳汉子:国七重型车减排,极限挑战能否挖出70%潜力?
Listener_935831
5
9-28原野: 我们总说,狼来了,狼来了。但这一次,对传统燃油重卡来说,“国七”标准这只狼,可能真的是最后一只,也是最凶的一只。
晓曼: 没错。很多人觉得排放标准升级嘛,无非就是数字变得更严一点。但国七完全不是一回事。它第一次把“减碳”和“减排”放在了一起,还搞出了一个“企业平均排放强度”的连坐制度。这基本上就是说,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原野: 没错了,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重磅议题:国七排放标准。这个标准的核心变化,简单说就是,它不再只盯着污染物,而是把温室气体也管起来了,叫“协同控制”。各种污染物的限值都大幅降低。而且,引入了全新的“企业平均排放强度”这个双管理机制。也就是说,就算你每辆车都达标,但你公司整个车队的平均排放超了,一样要受罚。
晓曼: 嗯,对,这个转变太关键了。它直接就迫使车企,不能再只盯着某一款产品做得怎么样,而是必须从整个公司、整个车队的角度去系统性地思考减排。这毫无疑问会大大加速新能源重卡的普及,也给传统内燃机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晓曼: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个“企业平均排放强度”的双管理机制,它有点像美国汽车行业的那个CAFE标准,就是油耗积分制度。你光一两款车省油没用,你整个公司的平均油耗必须达标。国七这个机制,等于直接告诉那些传统车企,你别想着只靠优化内燃机混日子了,必须得生产新能源车来“对冲”,否则整个公司都可能被淘汰。这是一个非常强力的政策杠杆。
原野: 确实,国七标准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技术到产业链再到市场格局。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型车实现国七排放标准,具体有哪些技术路径可以走?这些技术又有多大的减排潜力呢?
原野: 面对国七,重型车减排主要有三条路。第一条是把传统内燃机做到极致,比如潍柴动力已经把柴油机热效率做到了惊人的51.09%。如果这个技术能在全行业推广,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能降低10%,每年能节约1600万吨油,减少5000万吨二氧化碳。第二条路是混合动力,短期内就能实现14%的二氧化碳减排。第三条就是新能源,包括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其中一辆氢燃料电池重卡,一年就能减排大约50吨二氧化碳,能源消耗还能降低30%以上。
晓曼: 这个很有意思。很多人可能觉得内燃机已经走到头了,但潍柴的例子就说明,潜力还大着呢。通过提升热效率,改进燃烧和尾气后处理,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非常可观。当然,要说长途运输的终极解决方案,那还得是氢燃料电池,它在运行中是零排放,效率还高,我们说的“近零排放”目标,在它身上看到了希望。
晓曼: 最打动我的是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的那个预测:从2020年到2040年,光是重型柴油车,累计的减排潜力就高达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个数字可能有点抽象,但它占了整个G20经济体总减排潜力的17%!你想想,光靠重型车这一个看似“傻大黑粗”的领域,就能贡献这么大的份额。这说明重卡行业不是什么夕阳产业,而是一个巨大的“减排金矿”,就看我们怎么挖了。
原野: 听起来技术路径非常清晰,但减排的实现,离不开市场和政策的协同发力。那么,在市场驱动和政策协同下,国七标准下的重型车减排空间还有多大?政策上又有哪些创新可以进一步挖掘?
原野: 在市场和政策层面,国七标准下的减排潜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第一,刚才说的双管理机制会逼着企业多生产新能源车。第二,加速淘汰国四、国五那些老旧车辆,有个“退四、治五、管六、推新”的策略,能大幅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第三,各地政府开始给新能源重卡购置补贴。第四,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全国碳市场把交通领域也纳进来了,氢能车减的碳可以拿去卖钱,这就有了经济激励。
晓曼: 这个思路特别好,“双管理”管住新车,“老旧车淘汰”处理存量,两头一堵,效果就出来了。而且把减排和碳交易挂钩,让环保直接变成了真金白银的收益,这绝对是激励企业主动减排的强大动力,比任何口号都有用。
晓曼: 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协同。比如长三角地区,他们搞了一个氢能港口物流协同发展协议,统一补贴标准和认证互认,这一下就把企业跨区域运营的成本降低了15%。还有更绝的,深圳盐田港自己建光伏发电站来制氢,硬是把氢气成本打到了每公斤28块钱。这种“车-站-氢”一体化的闭环模式,才是真正从根子上解决了成本痛点,比单纯的补贴高明多了。
原野: 市场和政策协同的威力可见一斑。那么,当我们把时间维度拉长,在短期也就是一到三年,和中长期也就是五到十年的规划下,重型车减排的主要策略和潜力又分别是什么呢?
原野: 短期来看,一到三年内,重型车减排主要靠优化传统内燃机和推广混合动力,再配合淘汰老旧车,减排潜力大概在20%到30%。中期三到五年,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会更普及,氢燃料电池开始商业化,减排潜力能提升到40%到50%。长期看五到十年,氢燃料电池将主导长途运输,新能源重卡的渗透率有望超过70%,减排潜力能达到70%到80%,非常接近“近零排放”了。
晓曼: 这个分步走的策略就非常务实。短期先啃硬骨头,解决存量和技术升级问题;中期加速增量替代;长期则依靠技术突破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来实现全面的脱碳。能做到70%到80%的减排,这基本就是改天换地了。
晓曼: 对,而且我觉得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有车企工程师说的:“国七标准不是终点,而是汽车产业深度脱碳的起跑线。”这句话点透了。它意味着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纯比马力、比价格,而是比谁能更快地掌握环保这门新的全球产业竞争语言。中国商用车产业现在就站在这条起跑线上,我们怎么跑,很可能会重新定义全球这个领域的游戏规则。
原野: 那么,在迈向这个“深度脱碳”的起跑线上,我们面临的核心路径是什么?又有哪些主要的挑战需要克服呢?
晓曼: 总结一下,国七标准的核心变革就是“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以及那个“企业平均排放强度”的双管理大棒。技术上,我们有三条路:一是把内燃机的潜力挖到极致,就像潍柴那样;二是靠混合动力做个平稳过渡;三是全力冲向新能源,特别是氢燃料电池。政策和市场上,就是靠双管理机制、淘汰老旧车、给新能源补贴,还有碳交易这个经济杠杆,多管齐下。最终的目标,就是通过短期、中期、长期的分步走,实现超过70%的减排。当然,挑战也很大。技术上要突破“环保、动力、成本”这个不可能三角;成本压力非常现实,欧洲那边一辆重卡成本就要增加9万块;充电和加氢的基础设施得跟上;最后,还得让市场,特别是司机师傅们接受这个变化。
原野: 听起来,这确实是一场硬仗,但也是一场决定未来的仗。感谢晓曼今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