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上半年创新药:出海2.0成果卓著,医保商保再添动力
eileen pan
5
10-19原野: 唉,说起来,前几年咱们聊到中国的创新药,感觉总有点憋屈。一提“出海”,好像就是各种磕磕绊绊,要不就是同质化竞争。但你有没有感觉,最近这一两年,整个风向好像完全变了?
晓曼: 何止是变了,简直是换了个新剧本。你说的那个阶段,其实就是“出海1.0”,咱们跟在别人后面跑,虽然很努力,但在欧美那种规范市场,人家不认。因为你拿不出临床价值上真正有突破的东西。但从2022年底开始,咱们就正式进入了“出海2.0”时代。
原野: 创新出海2.0,这个说法有点意思。所以它新在哪儿?
晓曼: 新就新在“差异化”和“高质量”。我们不再是简单模仿了,而是真正拿出了有全球竞争力的东西。最直观的,就是在ASCO、ESMO这些国际顶尖的医学会议上,国产新药的数据越来越亮眼,甚至有成为“同类最佳”的潜力。这一下子就让全球的药企刮目相看了,对外授权的交易额、覆盖的疾病领域都在迅速扩大。这确实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原野: 嗯,你刚才提到的这个“全球竞争力”,就是能上国际顶尖会议讲数据的那种。比如今年这个ASCO会议,好像就有很多国产药企的身影?
晓曼: 对,这正是支撑“出海2.0”的硬核实力。就拿你说的2025年ASCO会议来说,信达生物的IBI363,还有科伦博泰的sac-TMT这些药,都拿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数据,证明它们有成为全球“同类最佳”,也就是BIC药物的潜力。这些可不是空话,是实实在在的临床数据在说话。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这已经不只是“我们觉得我们的药不错”,而是拿到国际舞台上,用全世界都认可的标准去验证,并且得到了正向反馈。
晓曼: 完全正确。而且这些优秀的数据,正在迅速转化为市场行动。你看科伦博泰的sac-TMT,马上就跟默沙东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一口气启动了14项3期临床试验,预计2026年就能看到结果。百利天恒那个双抗ADC,也跟BMS联手推全球3期。这种加速推进全球注册性临床的趋势,才是国产创新药真正走向世界舞台,准备和国际巨头掰手腕的关键一步。
原野: 这个确实很提气。这种合作也直接体现在了交易数据上吧?我看到一个数字,说在跨国药企的交易里,中国创新药资产的数量占比,从前几年的5%左右,一下子跃升到了今年上半年的15%。
晓曼: 是的,而且数量只是一个维度。更惊人的是总交易金额,占比已经超过了22%!这背后就有像三生制药和辉瑞那种几十亿美金级别的大单。但比金额更重要的,是交易领域的扩展。以前我们出海的药,基本都挤在肿瘤这个赛道里。现在,自身免疫、代谢这些慢病领域,也开始出现中国创新药的身影了。
原野: 哦,这个变化很关键。这说明我们的研发实力,已经不只是在某一个点上取得突破,而是开始具备平台化的、向更多领域渗透的能力了。
晓曼: 对。这标志着中国的创新药企,正在从一个“产品供应商”的角色,慢慢转变为全球新药研发版图里一个不可或缺的“创新源头”。
原野: “出海”势头这么猛,那咱们国内的市场环境呢?毕竟药研发出来了,最终得有人用,有人买单才行。
晓曼: 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其实国内的支付环境也正在给创新药“神助攻”。
原野: 怎么说?
晓曼: 最明显的变化有两个。第一,这几年的医保谈判和续约,降价策略变得更加温和理性了。这就给了创新药一个喘息的机会,可以通过“以价换量”,快速地把销售额做起来。第二,也是一个重大利好,就是今年新增加了一个“商保创新药目录”。
原野: 哦?商保目录。这个对于那些临床价值很高,但可能因为价格或者其他原因暂时进不了基本医保的药来说,是不是意味着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能让它们更快地被患者用到,企业也能更快地回笼资金?
晓曼: 完全正确。这一下就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支付体系。以前可能是一条独木桥,现在路变宽了。它不仅解决了“有没有钱用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让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能更快地实现商业化,形成一个“研发-回报-再研发”的良性循环。这对整个创新药产业的生态都是一个巨大的提振。
原野: 我明白了。支付端的优化,加上出海的突破,这两股力量合在一起,确实给中国创新药的未来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好了,今天聊了这么多,最后你能不能帮我们总结一下,中国创新药进入“出海2.0”时代,我们普通人应该记住哪几个核心要点?
晓曼: 当然。简单来说,我觉得有四点:第一,中国创新药产业已经进入了“创新出海2.0”的新阶段,无论是在海外卖药、对外授权还是全球临床试验,都取得了实打实的进展。第二,我们的药是凭真本事出去的,在国际顶级会议上展示出了“同类最佳”的潜力,并且正在加速全球临床试验。第三,中国创新药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跨国药企买我们资产的交易数量和金额都在飙升,而且覆盖的疾病领域也越来越广。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支撑,就是国内的支付环境在持续变好,医保和商保双管齐下,为创新药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