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后“认知通胀”:脑子满汉全席,钱包泡面加肠
Listener_524177
4
10-20晓曼: 我们身边好像总有两种声音在聊00后。一种说,他们是历史上最爽的一代,要什么有什么;另一种又说,他们是现在最苦的一代。这两天00后都毕业进入职场了,这个矛盾的感觉就更明显了。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00后明明物质条件很不错,却普遍感觉自己活得特别“苦”?
原野: 嗯,其实这背后有个挺有意思的词儿,叫“认知通胀”。说白了,就是脑子里天天想着满汉全席,结果钱包只够顿顿泡面加肠。这个想象和现实的巨大冲突,被现在的社交媒体给无限放大了。
晓曼: 脑子满汉全席,钱包泡面加肠,这比喻太形象了。那能不能用一个具体的例子,给我们讲讲这种“认知通胀”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带来的那种痛苦到底有多真实?
原野: 当然。这事儿让我想起我一个大学同学,一个80后。他运气特别好,2010年那会儿正好赶上移动互联网大风口,后来又踩中了比特币的浪潮,三十来岁就财务自由,直接退休了。本来这已经是人生赢家剧本了。
晓曼: 哇,这简直是小说情节啊。
原野: 对吧。但戏剧性的地方来了。他退休后去参加了一个饭局,发现当年跟他一起玩币的、甚至他带入门的几个“小弟”,现在做的盘子比他大得多得多。他曾经引以为傲的资产,在那一桌人里头,直接成了垫底的。整个饭局他一句话都插不上,回来人就崩溃了。他无法接受这个落差,觉得自己这么牛的人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然后就失控了,开始疯狂加杠杆想把“失去的”给赚回来,最后的结果是,除了他老婆死活保住的一套房子,所有存款,全赔进去了。
晓曼: 天呐,这个听着太难受了。所以你是说,00后现在的痛苦,其实跟这个故事有相似的地方?也是一种“我本应该拥有,但现实却狠狠给了我一巴掌”的落差感?
原野: 完全正确。00后这一代,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小,他们就在手机里看遍了全世界最美好的东西:一线城市的豪宅,三亚的海滩,冰岛的极光,还有社交媒体上人均保时捷的生活。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不是遥远的想象,而是具体、生动、仿佛触手可及的未来。他们觉得,只要长大了,这一切理所当然就是自己的。
晓曼: 我明白了。结果毕业之后发现,现实是月薪想过两万都很难,小时候以为三十岁能开上的保时捷,现在还在挤地铁。整个世界依旧在屏幕里光鲜亮丽,唯独把自己给落下了。
原野: 就是这种感觉。他们得了一种“我本应如此”的病,但现实没给他们开药方。这种痛苦,比从来没见过世面要难受得多。
晓曼: 确实,这就是你说的“认知通胀”。等于是闻过了满汉全席的肉香,却只能天天啃馒头,而且还得看着别人大口吃肉的视频来下饭。那面对这种普遍的心态,难道就没救了吗?
原野: 办法肯定有,但不能叫“根治”,更像是“配合治疗”。首先得认清一个事实:社交媒体上那些光鲜亮丽,绝大部分都是精心“表演”出来的。你看到的所谓不经意的抓拍,可能是人家反复拍了几十次才有的效果。
晓曼: “配合治疗”,这个说法有意思。那具体要怎么做呢?难道是让我们卸载所有社交软件,彻底告别网络吗?
原野: 那倒也不必那么极端。核心是大幅度降低你在线上的注意力,少去“偷窥”别人的生活。有个TED演讲就提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去线下走走,去公园溜达溜达,去菜市场逛一逛,看看真实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让你的大脑慢慢回归现实。时间长了,那个“自己本该如此”的病,自然就有好转。
晓曼: 嗯,说白了就是别总盯着自己得不到的,也看看自己已经拥有的。
原野: 对。而且要治一治那个“看不上自己拥有的,整天垂涎得不到的”的毛病。这个心态不调整过来,就算将来真有钱了,也可能像我那个同学一样,随时因为心态失衡而一夜返贫。所以说到底,00后今天面对的这种“认知通胀”,其实是一种时代病。
晓曼: 明白了。所以归根结底,就是别让屏幕里的虚拟繁荣,绑架了自己的现实生活。
原野: 是的。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聊的00后的“苦”,其实是一种“认知通胀”,是想象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造成的。社交媒体的算法用“表演出来”的美好生活,加剧了这种“我本应如此”的错觉。而所谓的解药,就是“配合治疗”:主动降低线上注意,多去拥抱线下真实的生活,接纳自己所拥有的。最重要的,是给时间一点时间,让大脑慢慢从那个虚拟的世界里“自愈”,回归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