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tenHub
4
4-28晓曼: 哎,最近“AI Agent”这个词儿是火得一塌糊涂,感觉隔两天就冒出来一个新的。所以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这个“AI Agent 发展:定义、要素与未来方向”。先给我这种小白扫个盲呗,现在这波 Agent,跟以前那些机器人啊、自动化程序啥的,到底有啥本质上的区别?
原野: 嗯,要我说啊,以前那些顶多算“小弟”,现在的 Agent 才是真“大哥”。简单来说,以前的程序是 “你叫它干嘛,它干嘛”,现在的 Agent 是能根据周围情况,自己决定用什么工具、怎么干活。
晓曼: 自己决定?听着有点玄乎。这个 周围情况 是啥意思? 比如说,我让它订个机票,它还得自己查天气、看我行程表啊?
原野: 差不多这意思! 你说的这个“周围情况”,在咱们行内叫做“Context”。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要给大模型提供的信息,像你开派对前要准备的各种材料清单——谁来、吃啥、放啥音乐等等。以前这些都得人来准备,现在厉害的 Agent 能自己去收集整理。这就像它能自己去翻你的日历、查你的饮食偏好一样。是不是省事多了?
晓曼: 哇,这真是方便!那我又好奇了,如果让 Agent 用这些工具,它有什么诀窍吗?
原野: 这就得说到 Agent 调用工具的“套路”了,这行里大致分两种方法:一种是“精准打击”,就像 OpenAI 的 Function Call、Google 的 A2A,直接调用函数接口,告诉程序“你要干啥”。
晓曼: 另一种呢?不会是让它自己对着屏幕“瞎点”吧?
原野: 你还真说对了!另一种就是“模拟人工”,像 Browser Use 这种,用视觉识别和 RPA 技术,模拟人去点击、输入。想想,让一个AI自己上网购物、填表格,是不是特有意思?
晓曼: 听着像搭积木!用接口积木加上模拟人机操作积木。那你说未来的 Agent 会越来越厉害,变成什么都能干的“万能神器”吗?
原野: 我倒觉得,未来更可能是“专科大夫”的时代。就像医生一样,不会靠一个万能“听诊器”解决所有病症,而是需要不同的专科大夫来干不同的活。
晓曼: 也就是说,以后会有专门订机票的 Agent,专门点外卖的 Agent?细分到这种程度?
原野: Exactly! 特定场景,特定Agent,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更有效率。
晓曼: 哎呦, 今天跟你一聊,感觉对 Agent 这玩意儿终于有点谱了。从定义到未来的发展方向,你这解释的真是门儿清!感谢感谢!
原野: 甭客气,能帮到你就好。希望以后大家提到 AI Agent,也能有个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