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tenHub
7
5-11原野: 哎,今天咱们聊点“反鸡汤”的。最近看到一本书,说“别再‘积极思考’了!美国式成功学,正在掏空你的生活和灵魂”。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
晓曼: (轻笑)嗯,挺扎心的,但某种程度上也挺真实。你想啊,美国那种工作文化,早就把“干活”当成一种使命、一种自我表达的渠道了,好像不是单纯为了那点工资。
原野: 对对对!我之前就一直纳闷,美国公司特别喜欢跟你说“找到你的热情”、“发挥你的内在驱动力”,可涨薪的事儿提都不提。你说这股压力到底哪儿来的?
晓曼: 压力来源可多了。一部分肯定来自老板,他们巴不得用“使命感”白嫖你,省了奖金嘛。还有一部分,得追溯到那些大众心理学——从十九世纪的“新思想运动”,到拿破仑·希尔、戴尔·卡耐基,再到现在的“正向心理学”,都在鼓吹“内在动力”能拯救你。
原野: 等等,这个“新思想运动”是啥?听起来有点像...邪教?
晓曼: 哎呦,那倒不至于。就是那时候美国进入镀金时代,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也多,就有一帮人跳出来说“思想就是力量”、“宇宙有个正能量池”,只要你态度对了,啥都能搞定。后来就演变成“成功哲学”,教你想象自己跟安德鲁·卡内基喝下午茶——其实都是编的,但卖得老火了!
原野: (恍然大悟)哦!所以就有了什么思考致富、积极思考的力量这些畅销书?
晓曼: 没错。拿破仑·希尔就鼓励你把“可销售的自我”包装上架,戴尔·卡耐基则教你把热情转化成钞票。你想想,大萧条时期,大家饭都吃不饱,恨不得心里有把伞,心理学和商业就这么勾搭到一起了。
原野: 听着像给员工买了张“心态保险”啊!怕失业就拼命塑造人格?
晓曼: 可以这么说。你想想,前几年Zappos的CEO,Tony Hsieh,搞什么“传递幸福”,结果把自己搞到吸笑气自焚,简直就是浮士德式的交易。
原野: 哇!那这是不是把“积极心态”推到极端了?
晓曼: 然后到了马斯洛、塞利格曼那一套,商学院又把他们的理论当成企业家精神的教材。“心流”、“成长心态”、“毅力”这些词儿,成了老板要求你必须掌握的技能。员工倒是觉得自己更有目标了…可其实是让你自觉承担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工资不涨,活儿还更多。
原野: 这么说,不就是“劳动者自己当心灵教练”吗?既要当工人,又要当教练?
晓曼: 对!企业家精神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让你适应不稳定,让你去打零工、试创业、拼个人品牌。你看现在,LinkedIn、Instagram上各种“自我包装”,都成了一种病态了。
原野: 所以,说白了,这本书的作者说美国在经济和心理上形成了一个双螺旋,这螺旋转得越紧,人就越喘不过气?
晓曼: 没错。他还倒叙到韦伯的新教伦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到乔布斯的“近乎邪教团队精神”,其实都是同一条路子。
原野: 哎,那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是不是干脆就别爱工作了?
晓曼: 其实,想在职场上找到意义本身没错,但要警惕这种意义被那些亿万富翁给利用了。爱你所做的事当然好,但别把“爱”当成一个永无止境的任务——别让自己变成公司的心灵提款机。
原野: 嗯,这听起来像是一剂反“积极思考”的解药:爱生活、爱自己,而不是被“使命感”绑架。
晓曼: 完全同意。最重要的是,把爱本身当成最重要的工作,而不是让所谓的“积极思考”掏空你的生活和灵魂。
原野: 好的,今天的“反鸡汤”就到这里,感谢你让我看清了这场美国成功学的“核心腐烂”。
晓曼: 谢谢。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真正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