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tenHub
10
5-28原野: 欸,你有没有感觉最近AI、生物工程这些新闻特别多,感觉像回到了17世纪的启蒙运动时代?
晓曼: 哎呦,你这感觉挺敏锐的。那时候印刷术不是横空出世嘛,再加上像皇家学会这种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一下就点燃了思想的火花。现在Substack、社交媒体也在干类似的事,让不同领域的人,甚至跨国的人都能一块儿碰撞想法。
原野: 这么说,当时的“重大发明”,像机器引擎、碳能源这些,现在是不是对应着AI、清洁能源和生物技术?
晓曼: 可以这么理解。AI就像现代版的蒸汽机,解放生产力;清洁能源就是煤炭的升级版,提供新的能量来源;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那就更厉害了,像给工业革命装了个涡轮增压,能在医药、农业领域彻底颠覆规则。
原野: 听起来很厉害,但这种科技狂飙,是不是也得踩踩刹车?像金融资本主义,是不是得转型成“可持续资本主义”,数字民主又该怎么搞?
晓曼: 关键是要重写游戏规则。金融不能光想着赚钱,还得把环境、社会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数字民主就像把投票、辩论搬到网上,但得小心“键盘侠”式的碎片化讨论,得学学启蒙时代那种深度、长篇大论的交流方式。
原野: 长篇大论?现在谁还写长信啊?
晓曼: 哈哈,倒不用真的写长信。关键是一种思考方式——耐心、深入、批判性。像Substack上那些长文章,其实也可以用AI辅助,先快速写出大纲,再慢慢打磨内容。
原野: 那全球治理呢?我们要怎么跨过国家之间的界限,实现地球村?
晓曼: 气候变化已经逼着我们这么做了。我们需要国际合作、开放知识共享,不能让国家或者资本各自为战。就像当年牛顿、哈雷他们跨国通信一样,学者们不分性别、种族地讨论问题,这才是进步的动力。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我都感觉有点激动了。觉得自己也能参与其中,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了?
晓曼: 一点都不理想化。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技术工具也越来越方便,从写文章、做项目到参与投票决策,我们都能更直接地参与进去。所以说,新启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机会。
原野: 好,那我今天就去Substack上看看,找点有深度的讨论;也希望AI能帮我写出点好文章。
晓曼: 行动才是关键,别光看热闹,大家都参与进来,“新启蒙时代”才能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