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tenHub
27
6-1晓曼: 最近“互联网女王” Mary Meeker 又杀回来了!她的年度趋势报告,现在改名叫人工智能趋势报告了,听说厚得像砖头,足足340页!你先给咱们说说,这位大佬是何方神圣,这次回归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原野: 嘿,Mary Meeker,江湖人称“互联网女王”,以前在摩根士丹利呼风唤雨,专门研究科技股,后来自己出来单干,2018年搞了个邦德资本。她从1995年就开始搞互联网趋势报告,一直到2019年才停更。这次她又回来,而且主题直接锁定AI,说明她觉得AI就是现在最火、最有搞头的技术革命,这绝对是给投资者和创业者指路呢!
晓曼: 听起来很厉害!她在科技投资圈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对AI的看法肯定和我们不一样吧?她的独到之处在哪儿?
原野: 她觉得AI不是简单地升级算法,而是像给互联网换了个“操作系统”,是一个叠加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新东西。报告里还举了金融行业的例子,像摩根大通,他们在投资者服务和运营优化上用AI,预计两年内能创造65%的增值!这不就是直接告诉创业者,AI能用在哪儿吗?
晓曼: 报告里还提到,美国的计算相关专利数量也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窜。专利数量和技术创新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专利越多就代表技术越牛?
原野: 这事儿有点像历史重演。1995年网景公司上市后,专利数量就开始猛增;2004年之后就慢下来了;结果2022年ChatGPT一发布,两年内又多了6000份专利!这说明AI时代的创新热度比早期互联网还要火爆。不过,专利多不代表一定能赚到钱,关键还是要看能不能落地,能不能真正用起来。
晓曼: 那这专利数量一直这么涨下去,靠谱吗?这背后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原野: 能不能持续,就看算法能不能有新突破,还有市场到底需不需要。专利就像一颗颗“种子”,但要长成参天大树,还得有人投钱、有人认可才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会不会出现泡沫,会不会有人过度炒作。
晓曼: 报告里还说,技术变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以前PC时代,设备数量从零到几亿花了很长时间,现在动不动就是上百亿。这种加速到底意味着什么?
原野: 意味着硬件成本越来越低,性能越来越强。以前CPU是老大,现在GPU成了AI的基石。对公司来说,得随时更新自己的技术架构;对我们个人来说,就得不停学习新工具,就像以前用Office,现在得学怎么用AI助手。
晓曼: 你说得太专业了,我有点晕。如果我不是技术专家,怎么才能理解报告里说的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爆发式增长?
原野: 这么说吧,你可以把FLOPs想象成训练AI的“卡路里”。十年前,这个数字增长还很慢,但现在每年增长超过360%,累计增长了百亿倍!这相当于一个人每天运动一小时,十年后突然变成每天跑马拉松!
晓曼: 厉害了!报告里还把ChatGPT和谷歌搜索拿来比较,说ChatGPT两年跑完了谷歌11年的路,这是为什么?
原野: 主要还是因为现在互联网太普及了,大家早就习惯用各种数字工具了,而且社交媒体也能让好东西迅速传播开来。ChatGPT的界面更简单,直接就能对话,不像谷歌搜索,还得输入关键词,然后再筛选结果。
晓曼: 现在互联网产品,达到1亿用户的速度也缩短到几个月,这对创业者来说是好机会吗?
原野: 绝对是机会,但也是挑战。增长快意味着获客成本低,但如果你的服务和稳定性跟不上,用户跑得也快!所以,这非常考验你的运营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
晓曼: 金融巨头摩根大通在AI上砸了很多钱,预计回报能达到65%,这个回报靠谱吗?会不会是吹牛?
原野: 报告里说,他们在投资者洞察、运营自动化和顾问服务这三大领域用AI,既能创造新收入,也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过,他们也得小心模型风险、数据安全和合规成本。
晓曼: 现在AI公司的估值也高得吓人,像OpenAI,收入还不到一百亿,估值却高达三千亿,这难道不是泡沫吗?
原野: 投资者看重的是未来的增长潜力,所以这些公司的收入倍数普遍超过30倍,像Perplexity,甚至达到了75倍!但是,估值越高,融资的难度和压力就越大,长期来看,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利润和应用落地来支撑。
晓曼: 报告最后总结说,AI变革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这对社会和伦理会带来哪些挑战?
原野: 快速迭代肯定会带来隐私泄露、算法偏见和就业冲击等风险,所以我们要在创新和监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晓曼: 现在用户量、使用量和资本支出都创了纪录,这种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原野: 用户和使用量,因为AI越来越好用、越来越受欢迎,估计还能继续增长。但是,资本支出飙升会对环保和成本造成很大压力,数据中心的能耗和碳排放,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晓曼: 报告里还提到,训练AI模型的成本很高,但推理成本却很低,这是个什么情况?
原野: 训练一个大型AI模型,可能要花上亿美元,但用它来推理一次,可能只需要几分钱。就像你一次性买下一座工厂,成本很高,但生产出单个产品的边际成本却极低。
晓曼: 使用量、成本和亏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种烧钱模式能走得通吗?
原野: 亚马逊和特斯拉都曾经经历过漫长的亏损期,最后才开始盈利。AI领域也是一样,得先铺开市场,然后才能看到利润。但是,我们也要警惕过度烧钱带来的崩盘风险。
晓曼: AI公司在变现的时候,还会面临竞争加剧、开源势头和中国崛起等问题,这会怎么影响整个行业格局?
原野: 竞争者越来越多,开源的成本越来越低,而且我们还得防范中国技术迅速追赶上来。所以,AI企业必须依靠创新和生态建设,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晓曼: 最后,AI正在走出屏幕,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你怎么看?
原野: 自动驾驶、农业激光除草、智能牧场等等,这些都在落地,它们能提高效率,但也会改变就业结构。未来,人机协作会越来越紧密。
晓曼: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AI真的是无处不在,从我们上网到工作方式,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谢你的深度解读,咱们下期再见!
原野: 不客气,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