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tenHub
21
6-10原野: 话说真格基金里头,刘元这哥们儿到底是个啥角色?咋都叫他“伯乐”还“同行者”呢?
晓曼: 哎,刘元现在可是真格基金新一代的四大合伙人之一,绝对是真格“投人”这理念的忠实粉丝,就盯着早期创业者那块儿,专门负责挖掘和扶持。“伯乐”嘛,就是眼光毒,能挑出未来的明星项目;“同行者”就好理解了,就是特别有同理心,跟创业者一块儿成长,从投钱到日常决策,啥都掺和。
原野: 细说说,他在团队里具体干些啥?跟其他合伙人咋分工的?
晓曼: 职责上,刘元主要就是找项目,评估项目,然后跟创业者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他还会参加投资决策委员会,对项目的市场、财务、团队做深入分析。要说跟其他合伙人比,他擅长的是跨领域的大局观,经常在讨论行业趋势的时候提醒大家别框死,多看看创业者本身的潜力。
原野: 那合伙人之间怎么配合呢?
晓曼: 配合那叫一个天衣无缝,有人擅长后期融资,有人专攻产业资源对接,刘元呢,既能从财务和大局上把控,又能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想问题,提供投后支持。他会跟投后团队一块儿,确保资源分配能真正帮到创始人。
原野: 听说刘元这哥们儿背景挺牛的,对他投资风格影响大不大?
晓曼: 肯定的,他本科在美国华盛顿与李大学学的是会计,这就打下了严谨财务分析的基础。后来在Greenspring Associates当高级分析师,母基金投资和成长型项目都做,积累了宏观到微观的投资视角。再加上他在Presidio、Washington Research Group、公募基金Barrow Hanley Mewhinney & Strauss和美国参议院的经历,他对技术服务、政策环境和公共市场都门儿清。
原野: 这么多经历,哪段对他影响最大?
晓曼: Greenspring那段经历让他见识了“四大洲数百支VC基金的兴衰周期”,明白了市场起伏和非共识机会的重要性。会计背景又让他能看透企业财务健康,判断创业者的风控意识。这两者结合,让他既能抓住“大风口”前的机会,也能在数字背后发现团队的驱动力。
原野: 他说的“以人为本”和“非共识投资”是啥意思?
晓曼: “以人为本”就是说,在早期阶段,创业者的动手能力、热爱和毅力比赛道和模式更重要。“非共识投资”就是要敢于在别人犹豫或者不看好的时候出手,在大家都一窝蜂涌上去的时候及时撤退,这样才能实现高买低卖。
原野: 实际操作中,他怎么平衡“投人”和“投项目”?
晓曼: 他会先看创业者的背景、动手经验、沟通能力,判断他们能不能在不确定性中自我进化。如果人和团队都过关了,再看赛道有没有长期价值。比如Momenta的自动驾驶,虽然竞争激烈,但他还是选择相信团队的技术执行力。
原野: 他把创业者分成哪几类?
晓曼: 刘元把创业者分成四类:校园小天才、连续创业老司机、大公司操盘手和技术派专家。不管哪一类,他都用“相关性、学习力、影响力”这三把尺子来衡量:过往经历跟项目的契合度,能不能快速自我迭代,还有组建团队和影响行业的能力。
原野: 这种分类有啥局限性吗?
晓曼: 这么分能快速筛选,但有些关键因素没法量化,比如韧性、团队的化学反应,还有对新机会的直觉。有时候,一个看起来不太搭的背景,反而因为创始人的独到眼光成了爆款。
原野: 举几个例子呗,说说他的投资偏好和策略。
晓曼: 技术上,他投了自动驾驶独角兽Momenta和金融科技氪信;消费上有拉面说和雪加;文创领域有新世相;出海赛道上有Castbox和Monica.im;还有医疗的豪思生物、金融科技的芥末金融等等。
原野: 这些案例里,哪个最能体现他的核心思路?
晓曼: Castbox最典型:他看中了创始人跨文化背景和对播客行业的深刻理解,这就是“相关性”和“影响力”的结合。风险高,但潜力大,他做了个非共识的决定,后来Castbox成了全球领先的播客平台。
原野: 真格基金投完之后怎么帮创业者?
晓曼: 真格基金有个专门的投后团队,提供财务、法务、品牌公关、政府关系和招聘等全方位服务。他们的原则是“帮忙不添乱”,用分享和建议代替命令,用快速决策和友善条款赢得创始人的信任。
原野: 这种投后服务跟其他机构比有啥优势?
晓曼: 其他机构可能就给点钱,简单推荐点资源,真格基金是从日常运营到战略规划都提供陪伴式支持,让创业者在“从0到1”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原野: 最后,刘元对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关系有啥建议?
晓曼: 他觉得天使投资阶段就得跟创始人并肩作战,投资人要快速决策、一诺千金、真诚相待。在支持的同时别瞎指挥,给出分享而不是命令,让创业者在犯错中学习。
原野: 听完这些,我对刘元的“投人不投项目”这理念算是彻底明白了。谢啦!
晓曼: 别客气,希望对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