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tenHub
42
6-10原野: 话说1991年那本跨越鸿沟,当年可是火得一塌糊涂,福布斯都把它列为最具影响力的商业书籍之一。它讲的就是高科技产品怎么从早期市场杀入主流市场,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啥来着?
晓曼: 核心就是那个技术采纳生命周期模型,它指出高科技产品在搞定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之后,会遇到一个巨大的“鸿沟”,这道鸿沟挡住了它们通往早期大众和后期大众主流市场的路。
原野: 你的意思是说,那些尝鲜的早期用户,和咱们普通老百姓之间,想法根本不一样,光靠技术牛是没法说服大众的?
晓曼: 没错!早期采用者那是追求领先,敢于冒险;但早期大众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要的是成熟、靠谱、经过验证的解决方案,还得有成功案例才行。
原野: 现在这年头,科技发展这么快,这套理论还管用吗?企业是不是得变通一下?
晓曼: 框架还是适用的,因为人对风险和价值的需求没变。但现在企业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大数据,快速验证市场需求,加快反馈和迭代,更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
原野: 好,咱们聊第二个话题:技术采纳生命周期。摩尔引用了罗杰斯的模型,把消费者分成了五类,还画了个钟形曲线,你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五类人吗?
晓曼: 首先是创新者,占2.5%,他们是技术狂热爱好者,不怕产品有bug;早期采用者占13.5%,看重战略价值;早期大众34%,要实用可靠;后期大众也是34%,比较保守;最后是落后者16%,基本不接受新技术。
原野: 书里提到2004年支付宝在早期使用者中获得了成功,因为它解决了网络交易信任问题,能详细说说这个例子吗?
晓曼: 支付宝一开始只是个简单的担保交易模式,但早期使用者看中了它能促进网络买卖信任,愿意尝试并给出反馈,结果就形成了口碑效应。
原野: 现在信息传播这么快,社交媒体让用户体验和评价瞬间传开,这些阶段的比例或者行为会发生变化吗?
晓曼: 传播速度是快了,但用户从好奇到信任再到接受,心态还是差不多的。阶段比例基本稳定,关键是怎么更快地获得可靠的社交证明。
原野: 第三个话题,鸿沟的本质。摩尔认为鸿沟主要存在于早期使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从心理特征、购买动机方面再展开说说?
晓曼: 早期使用者是梦想家,愿意为潜在的突破买单;早期大众是实干家,要看到现成的案例、稳定的性能和易用性才肯掏钱。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营销策略的失效。
原野: 有没有一些特殊的产品或者市场,鸿沟的影响不太明显?
晓曼: 对于渐进式创新,比如功能迭代型的应用,用户习惯变化不大,鸿沟就比较平缓;但像电动汽车这种颠覆式创新,需要用户彻底改变习惯,鸿沟就更难跨越了。
原野: 接下来聊聊诺曼底登陆战略,也叫D日战略。它强调“集中兵力,攻克一点”,具体怎么做呢?
晓曼: 首先选定一个非常具体的细分市场作为突破口,这个市场需求明确、客户集中、竞争相对较弱,成功后能形成示范效应。
原野: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怎么准确识别和选择最具潜力的细分市场?
晓曼: 要结合市场调研、早期客户反馈和竞争态势分析,判断哪些领域痛点最明显、预算最充足、口碑传播最容易形成。
原野: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这个策略会遇到什么挑战?
晓曼: 常见的挑战包括资源分散、内部团队对集中突破的顾虑,以及外部竞争对手的快速跟进。
原野: 针对这些挑战,企业该如何应对?
晓曼: 一是建立清晰的内部共识,集中资源打造“完整产品”,二是在攻克滩头阵地的过程中,保持产品和服务的可复制性和可扩展性。
原野: 最后一个话题:其他核心观点。摩尔强调定位是一个名词,代表顾客心中的认知,而高科技产品失败往往是因为没能跨越鸿沟。
晓曼: 另外,对于颠覆式创新,比如从燃油车到电动车,需要客户改变习惯,更容易在早期大众中遇到抵触。
原野: 现在品牌传播信息爆炸,企业该如何有效定位,让目标客户快速形成清晰的印象?
晓曼: 关键在于提炼核心价值,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客户案例阐明“我是谁、能做什么”,并通过一致的渠道持续传递,避免信息碎片化。
原野: 今天的讨论非常深入,感谢你带来了这么多干货。
晓曼: 不客气,希望更多企业能用这些策略成功跨越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