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tenHub
36
6-10原野: 最近听人说啊,咱们人类已经过了AI的“事件视界”了,感觉AI这火箭是真的要起飞了。你说咱们是不是真离那种数字超智能时代特别近了?
晓曼: 嗨,要我说啊,照那篇原文的意思,GPT-4、o3这些家伙的出现,就好像最难的科学高峰已经被咱们征服了。虽然马路上还没跑着机器人,也没人一天到晚跟AI唠嗑,但有些脑力活儿,AI那真是已经超过人类了,而且效率也嗖嗖地往上窜。
原野: 举个栗子呗?
晓曼: 就拿ChatGPT来说吧,每天几亿人用它写东西、编代码,甚至看病。原文里说了,就算一丁点儿的进步,乘以这几亿用户,那正面、负面的影响都大得不得了。
原野: 这么说也提醒咱们了,这技术跑得太快,咋保证它真能对咱老百姓好啊?
晓曼: 这就得说到“对齐问题”了。得让AI照着人类的长远利益来,别光盯着眼前那点儿好处。就像那些社交媒体的推荐算法,光顾着迎合你一时的喜好,最后反而让你更空虚。
原野: 展望一下未来,AI能把咱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多少啊?
晓曼: 原文里说,AI驱动的科学进步和生产力提高,那带来的好处,咱们以前想都不敢想。2025年,能干脑力活儿的AI代理就得出来了;2026年,没准儿就能自己发现新东西了;2027年,能干活的机器人就能上岗了。
原野: 那对找工作的人来说,是啥感觉?
晓曼: 肯定有不少岗位要消失,但同时,谁都能更容易地写软件、搞艺术了。高手还是比新手厉害,只要他们会用工具。到2030年,一个人干的活儿,可能比2020年多得多。
原野: 就算进步再快,咱们老百姓的生活会翻天覆地吗?
晓曼: 原文强调了,最重要的那些事儿,2030年代跟以前没啥大区别。咱们还是爱家人、搞创作、玩游戏、去湖边游泳。但在其他方面,肯定跟过去不一样。奇点是慢慢来的,从一开始觉得神奇,到后来习以为常,最后变成标配。
原野: 说到搞科研,AI还能自己变厉害?
晓曼: 科学家说,用了AI,效率提高了两三倍。AI不光能帮咱们搞定新算法、新计算方法,还像是一种“初级递归自我改善”。咱们用AI来改进AI,那进步的速度肯定快得吓人。
原野: 这样自己变强,会有啥危险?
晓曼: 主要就是伦理和社会风险了,比如AI自己更新代码,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监管也得赶紧跟上,别让它跑偏了。
原野: 还有自增强循环和成本问题,能再细说说吗?
晓曼: 原文里提到了,机器人造机器人,数据中心造数据中心,智能的成本最后可能就跟电费差不多了。就拿ChatGPT来说,平均一次查询才用0.34瓦时的电,相当于一个节能灯泡亮两分钟。基础设施越来越自动化,用AI的门槛也会越来越低。
原野: 智能这么容易得到了,权力和资源会不会更集中啊?
晓曼: 这就是咱们要小心的地方。成本低了,用的人多了,但也可能集中在少数有技术、有钱的人手里,得靠政策来平衡一下。
原野: 面对这样的社会变化,咱们得怎么改政策啊?
晓曼: 原文想到了工业革命后的就业变化,说人类总能找到新工作、新需求。咱们现在就应该开始讨论新的社会契约,比如基本收入、终身教育,还有更灵活的劳动市场,保证每个人都能从技术进步中受益。
原野: 在AI时代,人类的独特优势是啥?
晓曼: 咱们天生就关心别人,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是机器学不来的。这种对他人的关怀,以后会变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心理健康、社群运营这些领域。
原野: 回到奇点的相对性,如何在创新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晓曼: 原文建议,先解决对齐问题,让AI系统学会长期拥护人类真正的需求;再让超智能变得便宜、普及,而且不被少数人控制。广泛参与、社会对话和治理框架,一个都不能少。
原野: 咱们在打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大脑”?
晓曼: 这是一个极度个性化、人人都能用的超级大脑平台。以前“有想法找团队”的人,现在有机会自己把想法变成现实。这场创意爆发,需要一个公平包容的生态,让更多人都能参与进来、贡献力量。
原野: 最后,面对无限可能,咱们该咋保证AI能让所有人受益?
晓曼: 关键在于开放与协作,制定全球都认可的原则,让技术带来的好处大家一起分享,风险一起承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是让不平等和冲突更严重。
原野: 今天的讨论真是让人既兴奋又警惕。AI时代已经来了,我们要抓住机会,也要小心点儿。感谢你的解读。
晓曼: 感谢邀请,希望咱们的对话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