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 咱们平时是不是总觉得“思考”这事儿,特高大上,特神秘?就那种突然脑子里“叮”一下,灵光乍现,顿悟了!但要是有人跟我说,咱们每天从买杯咖啡到规划人生,所有的思考,其实都能拆解成几个特别基础,甚至有点儿“傻瓜式”的操作,你会不会觉得——“哎呦,这有点颠覆啊?”
晓曼: 你这么一说,我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把我们这颗“高级大脑”给降维打击了?不过仔细想想,它还真揭示了思考更底层的运行逻辑。咱们这脑子每天转啊转,想了无数的事儿,你有没有好奇过,它到底是由哪些最最基本的“零件”拼起来的呢?
子墨: 哎,你这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要是思考也有“零件”的话,那它会是啥呢?听起来就挺酷的。
晓曼: 嗯,要我说啊,有本书叫思考的真相,它就点破了这层窗户纸。它认为思考的核心就四大金刚:定义、分类、比较、因果。你看,咱们认识世界、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复杂操作,说到底,都是这四个最基础的动作排列组合出来的。
子墨: 定义、分类、比较、因果……听着怎么有点像我当年上逻辑课,或者哲学课的那种感觉?来来来,具体展开说说呗,尤其是这个“定义”,它到底是怎么影响我们思考的,有啥活生生的例子吗?
晓曼: 哎,说到例子,咱们可以从历史的小八卦说起。就拿近代化学来说吧,它能突飞猛进,一个特别关键的转折点就是把“燃素”这玩意儿给彻底删掉了。你想啊,以前大家就用“燃素”来解释燃烧,结果这个定义本身就是错的,那整个化学理论体系不就跟着跑偏了吗?再举个咱们生活里更常见的例子,比如“上火”。老一辈儿总说“你上火了”,但现在医生会给你一个更精准的说法,比如“炎症”。所以你看,一个概念的定义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是稀里糊涂、南辕北辙,直接就决定了我们后面所有思考的靠谱程度。
子墨: 哦,我懂了!原来“定义”就是那个地基啊,而且必须得是夯实了、一点儿偏差都不能有。那要是概念越来越多,咱们这颗聪明的大脑,它是怎么给这些概念排兵布阵的呢?是不是就得靠“分类”和“比较”这两招了?
晓曼: 简直是说到点子上了!“分类”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给概念们分门别类,整理得井井有条。一个好的分类,那必须得是“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大家都不重叠,而且还得把所有东西都涵盖进去”,这样咱们的知识体系才不会乱成一锅粥。至于“比较”呢,就是在同一个框框里,找找看,这俩东西到底有啥一样,有啥不一样。比如说,我们评价一件事,你是凭感觉来的,还是有实打实的证据?如果有好多证据,那每个证据的分量又占多少?这些可都是在偷偷地做比较呢。
子墨: 你这么一说,我脑子里就浮现出一幅画面:要是把思考比作一场悬疑侦探剧,那“定义”就像是给嫌疑人画肖像画,得画得贼准;“分类”就是把这些嫌疑人分个帮派,看谁跟谁是一伙儿的;“比较”呢,就是找出他们之间那些细微的异同点;而“因果”,那可就是最终找出幕后黑手,以及整个作案的动机和链条了!你说,这整个破案过程里,哪个环节最容易掉链子啊?
晓曼: 哎,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要我说,那绝对是“因果”这块儿最容易栽跟头。因果关系,这玩意儿判断起来简直是难上加难。我们特别容易犯那种“把相关性当因果性”的错误,或者觉得A就是B的唯一原因,一根筋到底。那些真正较真的思考者,他们会不停地追问:A跟B之间,真的有因果关系吗?A是B的独家原因吗?如果不是,那到底哪个才是最关键的那个原因呢?就跟剥洋葱似的,一层一层地剥。
子墨: 所以你看,咱们不管是想搞懂一个新玩意儿,还是得做个啥判断,都离不开这“四大金刚”的基本功啊!那你说,咱们折腾半天,思考来思考去,最终到底是为了个啥呢?那不就是为了能做出更明智、更靠谱的决策嘛!
晓曼: 可不是嘛!你别看咱们做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决策,背后可都是这四大要素在悄悄地“组合拳”呢。你就想想你买车的经历吧:你是不是得先琢磨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啥(是电车还是油车啊,是代步还是越野啊),这不就是“定义”需求嘛。然后你就会把各种品牌、型号分个类,再挨个儿对比一番,看看哪个更合心意。最后,你还得分析一下,选了A会咋样,选了B又会咋样,哪个后果你能接受,哪个风险你能承担,这不就是“因果”分析嘛!最后才拍板决定。买股票啊,投资啊,也都是一个道理。
子墨: 哎,你这么一说我才发现,从我们个人的小决定,到一家大公司的运营,甚至连软件程序跑起来,这个“流程”啊,简直是无处不在!那它到底是怎么把我们前面聊的那些思考要素给穿成一串儿,最后达成咱们想要的目标的呢?
晓曼: 嗯,这个问题问得好!咱们可以从程序员的角度来想想这事儿。你看,任何一个再复杂的程序,它骨子里啊,其实都是在管理各种各样的“流程”。而所有这些流程,说到底,都能拆分成三种最最基础的模块:按部就班地“顺序执行”,一遍又一遍地“循环重复”,还有就是“判断与分支”——也就是遇到岔路口,该往左还是往右。
子墨: 顺序、循环、判断……听起来确实有点像编程啊。那它跟我们人脑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啥异曲同工之妙吗?
晓曼: 哎呀,那共通之处可就太大了!你想想,咱们老说“智能”,智能的核心是啥?不就是那个“判断”嘛!而这个判断的基础呢,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得有恰到好处的比较,和条理清晰的分类。而这一切的一切,又都得牢牢地建立在那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定义”之上。说白了,咱们平时做事儿效率高不高,本质上就是看你对流程优化得好不好。比如哪些步骤必须得一步一步来,不能乱套,哪些又可以同时开工,并行不悖,这不就是所谓的串联和并联嘛。
子墨: 这么看来,咱们高效的思考,最终都会落实到高效的决策和流程管理上。不过话又说回来,咱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好像不总是那么简单的“一因一果”线性关系吧?有时候啊,原因和结果会互相缠绕,互相影响,甚至织成一张密密麻麻、盘根错节的复杂大网。
晓曼: 哎,你这一下就触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了!咱们可不能老是停留在那种“A导致B”的一维因果思考模式里。现实世界啊,它更像一个“三维因果系统”,很多东西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因果的。就像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它们俩可是互相推着往前走的。而且在这个系统里,时间,那绝对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
子墨: 哇,如果说一维因果就像多米诺骨牌,推倒一个就哗啦啦倒一片,那这个三维因果的世界,听起来更像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啊!所有东西都盘根错节地连在一起,然后一起演化,共同成长。
晓曼: 没错!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了——“迭代”。你想想,复杂性科学就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哪怕是再简单不过的要素和规则,只要经过海量的、一次又一次的迭代,它就能“涌现”出那种你根本想象不到的复杂结果。就像有个特别有名的计算机模型叫“兰顿蚂蚁”,它的规则就那么几条,可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循环迭代之后,它自己就能形成那种让你拍案叫绝的有序结构。这个不断重复、不断演进的过程,不就是咱们说的“发展”嘛!
子墨: 哎,所以说,这简直就是“简单乘以迭代,就能爆发出复杂与精彩”啊!而且这个迭代的过程,它还必须得在时间的河流里,一步步地往前走。
晓曼: 对,你总结得太到位了!“时间是发展的唯一路径”,这句话简直就是真理。咱们要是真能把这一点吃透了,那对世界的认知,可就又往前迈了一大步。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人类思考的最终目的,是不是总是指向一个更大的“未知数”呢?那就是——怎么去预测未来?
子墨: 哎呦,说到预测未来,这可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自打人类诞生以来,就没停止过这方面的尝试,从以前的烧龟甲占卜,到现在的各种高大上科学模型。但你说,咱们真的能靠着过去那些数据,就百分百准确地指导未来的走向吗?
晓曼: 你问到点子上了!这恰恰就是咱们传统逻辑思维的局限性啊。你想啊,咱们从小就学的三段论推理,它只能从那些板上钉钉的公理,推导出同样板上钉钉的结论,但它对付不了“不确定性”这玩意儿。可未来呢?它骨子里就是不确定的啊!说句有点扎心的话:如果你的思考跟未来没半毛钱关系,那它根本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思考。
子墨: 哇塞,那当咱们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咱们的思考“工具箱”里,还有没有啥更牛掰、更强大的秘密武器能拿出来使使啊?
晓曼: 当然有啦!这不就轮到咱们今天的主角之一登场了——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算法之一的“贝叶斯定理”!它跟那些只盯着过去看的逻辑可不一样,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的应用是实打实地面向未来的。简单粗暴地讲,它就是允许咱们用最新的证据,来一点点地修正和提高一个假说的“命中率”,让它越来越接近真相。
子墨: 哎,你这么一说,听起来有点像咱们常说的“试错”,但感觉它更精准,更科学,不是那种瞎蒙的试错。
晓曼: 对!你完全可以把它想象成炮兵在校准弹道。你看,第一炮打出去,可能“duang”一下,打偏了。但他们可不会就此放弃,他们会根据这个新数据——也就是炮弹的落点,赶紧调整参数,然后下一炮就能打得更准,更接近目标。贝叶斯定理的牛掰之处就在这儿:这个“修正-再打”的过程,它可以反反复复地迭代,你每获得一个新证据,就能让咱们的预测准确率再上一层楼。再结合现在AI那逆天的算力,咱们简直是进入了一个可以“暴力破解”宇宙深层秘密的时代了!想想都觉得有点小激动呢。
子墨: 贝叶斯定理和AI,听起来是给我们提供了特别强大的外部“武器”。但说到底,这些工具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最终还是得看咱们自己怎么使。你说奇怪不奇怪,同样面对一堆信息,有的人就能蹭蹭蹭地做出明智判断,有的人却在那里磨磨蹭蹭,迟疑不决?这背后啊,是不是咱们每个人大脑里头,都偷偷运行着一套独一无二的“操作系统”啊?
晓曼: 哎呀,你这个比喻简直是绝了!太贴切了!咱们完全可以这么想:每个人的脑子里啊,其实都藏着三张无形的大表:一张是“概念表”,一张是“关系表”,还有一张是“流程表”。这三张表,就组成了咱们思考的那个“操作系统”。咱们所有的学习、理解、思考,乃至于动手去干活儿,本质上都是在对这三张表进行各种操作:新建啊,读取啊,更新啊,删除啊,这不就是程序员们常说的那个“CRUD”嘛!
子墨: 哎,你这么一说我可太懂了!这不就跟咱们用电脑一样嘛。两台配置一模一样的电脑,有的人呢,天天给系统打补丁,升级更新,再装一堆趁手的生产力工具,那电脑就越用越顺溜,效率倍儿高!可有的人呢,系统万年不更新,还往里塞满了各种垃圾软件,那电脑可不就越来越卡,卡到你抓狂?咱们这颗人脑啊,说到底,也是这个道理。
晓曼: 太对了!简直是醍醐灌顶!所以啊,咱们怎么判断一次学习,它到底“有没有用”?这标准其实特简单:你就看你脑子里的这“三张表”——它有没有实实在在地发生变化?“概念表”对应的是你的认知水平,“关系表”对应的是你的判断能力,“流程表”呢,对应的是你的行动模式。要是你吭哧吭哧学完一本书,或者上完一门课,结果发现这三张表还是纹丝不动,那不好意思,妥妥的无效学习,白学了!
子墨: 哎呀,这下我彻底明白了!所以说,咱们真正的成长,压根儿不是别的,就是不断地给咱们大脑里这套“操作系统”打补丁、升级!通过不停地更新这“三张表”,再搭配上像贝叶斯定理这种超强大的思维“外挂”,咱们就能从根儿上,彻底重塑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方式,简直是脱胎换骨啊!
晓曼: 是的!你瞧,这“三张表”啊,最开始可能就是空空荡荡的白纸一张,咱们得从最最基础的定义、分类、比较、因果,一点点地往上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战迭代,它们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大,慢慢地就形成了咱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认知、判断和行动模式。而这个持续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最终,不就把我们所谓的“命运”给雕刻出来了吗?想想都觉得挺神奇的。
子墨: 哎,回过头来看看咱们今天聊的这些,从思考最最微小的“原子”构成,到那些复杂系统怎么突然“冒”出来,再到咱们怎么去预测未来,所有这些,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特别深刻的洞察。咱们每一次哪怕再微不足道的思考升级,其实都是在悄无声息地,为自己铺垫着一条通向未来的、独一无二的小径。你说,刚开始聊的时候,谁能想到今天会聊出这么一番天地呢?真是越聊越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