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玉玉症”到抑郁症:撕开戏谑,科学正视
Frank-io
2
7-3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与日常短暂情绪低落不同,它影响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虽然网络戏称“玉玉症”可能降低了讨论门槛,但也导致了对疾病的轻视和污名化。本文旨在科学阐释抑郁症的本质、复杂成因、症状、规范诊断与多元治疗,并强调消除社会偏见、促进公众理解与支持的重要性,以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健康挑战。
抑郁症的科学定义与“玉玉症”的影响
- 科学定义: 抑郁症(抑郁障碍)是一种持续性的精神疾病,影响个体思维、情感、行为和生理功能,症状持续至少两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 全球患病率: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5%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症,女性受影响比例高于男性。
- “玉玉症”的由来: 主要源于网络社群(如抖音),可能是错别字或为避免直接提及“抑郁症”而采用的轻松表达方式。
- “玉玉症”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可能降低精神疾病讨论门槛,另一方面却可能导致抑郁症被轻描淡写、娱乐化,加剧对患者的误解和污名化。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与多重成因
- 核心症状: 持续悲伤、空虚感、易怒或绝望,对几乎所有活动失去兴趣或乐趣(快感缺失),且持续至少两周。
- 其他症状:
- 情绪/认知: 内疚、自我价值感低下、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念头。
- 生理: 睡眠紊乱(失眠/嗜睡)、食欲/体重显著变化、极度疲劳、无法解释的身体疼痛。
- 多重成因: 抑郁症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
- 生物学: 遗传倾向(一级亲属风险高2-4倍)、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失衡、内分泌及大脑结构异常。
- 心理: 负面事件、习得性无助、消极思维模式。
- 社会: 贫穷、社会隔离、职场/学业压力、污名化与歧视。
抑郁症的规范诊断与多元化治疗
- 规范诊断: 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进行全面评估,依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参照ICD-11或DSM-5等国际诊断标准。
- 诊断过程: 包括体格检查和化验(排除其他疾病)、详细心理评估(询问思维、感受和行为)。
- 多元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如SSRIs、TCAs、SNRIs)调节神经递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人际关系疗法(IPT)、精神动力学疗法等,帮助改变思维模式和应对策略。
- 物理治疗: 电休克疗法(ECT,重度或有自杀倾向者)、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光照疗法(季节性抑郁症)。
- 自我护理: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避免酒精、寻求社会支持。
抑郁症的社会负担与消除污名化
- 社会负担: 抑郁症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自杀风险密切相关(每年超70万人自杀,抑郁症是常见原因),并导致生产力下降和医疗费用增加。
- 污名化: 将抑郁症视为“思想问题”或“矫情”而非疾病,导致患者因害怕被贴标签而羞于求助,延误治疗,甚至加剧症状。
- 未来展望与共同行动:
- 科普宣传: 普及科学知识,纠正错误观念。
- 倡导包容: 营造理解、支持和接纳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环境。
- 完善医疗: 增加精神卫生投入,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服务可及性。
- 政策支持: 制定法规,保障患者权益,反对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