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 嘿,问你个灵魂拷问啊,如果生命安全跟什么尊严、原则这种听起来特别高大上的东西撞车了,你觉得人该怎么选?是不是听着就头大?
若云: 哎呀,你这问题抛出来,感觉能把人问懵圈。不过呢,咱们老祖宗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给了一个特别形象的答案。他那意思就是,鱼跟熊掌我都爱,都是心头好,但要是只能拿一个,那当然是冲着熊掌去了,对吧?毕竟那玩意儿可稀罕多了。
猴哥: 那可不,这谁都能理解,趋利避害嘛,人之常情。
若云: 孟子接着说,生命和道义这俩,他也都想要。但要是真到了必须二选一的地步,他老人家说了,那肯定得‘舍生取义’。这听着是不是有点慷慨激昂?在他看来啊,人心里头总有些东西,比活命还重要,也总有些东西,比死还让人肝儿颤。
猴哥: 哇塞,这要求也太高了吧?听着就像是那种电影里舍身取义的大侠,或者只有圣贤才能达到的境界,普通人哪儿做得到啊?
若云: 你别说,孟子偏偏就觉得,这种‘取舍’的能力,可不是什么少数精英的专属,而是深深刻在咱们每个人骨子里的。所以啊,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种人人都有的‘本心’,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猴哥: 行啊!说起来,我倒是听过孟子讲过一个特有意思的例子:一个快饿死的乞丐,明明眼前就是救命的饭,结果因为人家给的方式不对,他宁可不吃。这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大秘密啊?
若云: 哦,你说的这个例子,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原文大概就是说,有那么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命,不吃就得嗝屁。但是呢,如果人家是那种‘喂,叫花子!’地吆喝着,还带着一脸嫌弃地把饭菜往你脸上扔,嘿,就算是路边讨饭的,那也得把头一扭,‘爷不吃!’
猴哥: 嚯,这真是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气性可真大!
若云: 没错!这简直是孟子神来之笔啊。它恰恰说明了,哪怕是饿得前胸贴后背、走投无路的人,他内心深处也藏着一份超越动物本能的尊严和底线。孟子说了嘛,‘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这股子‘风骨’可不是什么圣贤的专利,而是咱们每个人生下来就带着的,只不过那些‘贤能’的人,他们能守得住,没让它迷失了方向。
猴哥: 听你这么一说,确实啊,哪怕是咱们普通老百姓,心里也有一杆衡量是非轻重的秤。但是啊,如果这诱惑突然变得超级无敌大,那这杆秤,它会不会就悄悄地、不自觉地歪掉了呢?
若云: 哈,你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正是孟子接下来要敲警钟的地方。他说啊,当‘万钟’的俸禄,也就是泼天的富贵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很多人往往就眼冒金星,什么礼义廉耻啊,统统抛到脑后,直接就笑纳了。你说,这跟前面那个乞丐宁可饿死也不受辱的例子,它本质上有啥不一样吗?
猴哥: 我的天,这区别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一个是为了一点儿尊严,连命都不要了;另一个呢,却是为了眼前的花花世界,把自己的原则底线都给扔了。
若云: 孟子他老人家就是想用这种巨大的反差来点醒我们。他说啊,你看,当初为了‘道义’,连命都可以不要,坚决不碰的东西,现在呢,却为了什么大豪宅啊、美女环绕啊,甚至仅仅是为了在那些穷哥们儿面前显摆显摆,就心安理得地把它收下了。你说说,这种前后矛盾、自我打脸的行为,难道不应该赶紧刹车吗?
猴哥: 嗯,这种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的行为,它背后到底揭示了我们人性里头的哪种‘软肋’啊?
若云: 它揭示的就是人啊,是怎么一步步地,悄无声息地,‘失掉自己的本心’的。你想啊,从当初连一碗带着侮辱的饭都宁死不吃,到后来心安理得地把那些不合规矩的万钟粟米揣进兜里,这中间的道德大滑坡,究其原因,不就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外在诱惑,把咱们内心最宝贵、最纯粹的东西给蒙蔽了吗?
猴哥: 哎,那照这么说,咱们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去理解它,又该怎么才能牢牢地守护住咱们自己的这份‘本心’呢?这可真是个大课题。
若云: 其实啊,孟子他老人家就是想苦口婆心地提醒我们,每一次面临选择的时候,都得停下来问问自己:到底什么东西,是比我这条小命儿还值得去追求的?又有什么东西,是我无论如何都不能丢掉的底线?说白了,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在那些‘鱼和熊掌’的岔路口上,永远都选择坚守自己的道义,别把那份最纯粹的‘本心’给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