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 我跟你说个事儿,最近我发现一个独立开发者,这哥们儿的经历,简直就是个大写的“非典型”!你敢信吗?一个学核工程的,在腾讯熬了五年,然后“duang”一下,裸辞了,一头就扎进了AI独立开发的这片汪洋大海里了。
林溪: 哎呀,你这么一说,我猜你说的就是艾逗笔吧?这哥们儿的故事,那可真是传奇中的传奇。你想想,他是2011年核工程专业,结果大一就靠自学Photoshop和Dreamweaver,直接给IT世界敲开了大门。这颗不安分的小火苗啊,一直在他心里头烧着,直到去年AI这股大浪彻底拍过来了,他觉得“时机到了!”立马就从大厂的围城里跳了出来,去追寻他心里那团关于创业的野火了。
子墨: 这种跨界转型的勇气,简直是吃了豹子胆啊,一般人真没这魄力。那从他这“惊天一跳”来看,AI这个时代,对于像他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又贼有激情、自学能力还特别强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样的“黄金遍地”的机会呢?
林溪: 我觉得他这故事啊,简直是活生生地告诉我们,AI时代就是来打破那些老旧的职业壁垒的。它就像一片新发现的大陆,以前你可能得有专业的航海图才能去探险,但现在呢,只要你敢开着小船、有那么一点点胆量出海,说不定就能挖到宝藏!艾逗笔就是抓住了AI这波技术浪潮,行动那叫一个迅猛,短短一年半,愣是做了十几个AI应用,主要还是往海外冲,一下子就成了这个领域里跑在最前面的那批人。
子墨: 一年半,搞了十几个应用?我的天,这速度简直是坐了火箭吧!那他这“火箭”独立开发的一年半里,肯定有很多产品和感悟让他记忆犹新,甚至拍大腿吧?
林溪: 那必须的!他自己都总结了,独立开发者的第一件“神兵利器”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就像他做的那个AI红包封面生成器,你敢信吗,在星巴克喝杯咖啡的功夫,一个小时就上线了,赶在过年前几天,结果流量直接就爆了!还有一个AI搜索引擎,第一个版本也是一个周末就给搞定了。
子墨: 哇塞,一小时就能上线一个产品?这听起来也太离谱了吧!这种快到飞起的速度,对于我们这些独立开发者来说,到底图个啥,为啥这么要命呢?
林溪: 因为对于咱们这种手里资源不多的独立开发者来说,“快速上线,快速验证”,简直就是保命的“生命线”啊!你的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到底有没有市场,用户到底买不买账,与其花个把月时间在那里“闭门造车”,不如就花几天,甚至几小时,赶紧弄个“最小能跑起来”的产品扔到市场上去试试水。不行就立马掉头换方向,行的话就卯足劲儿继续投入。
子墨: 听起来“快”是他们的独门秘籍了。但他自己也反思过,说“快不如精,要坚持长期主义”。这两种听起来有点“打架”的哲学,在他身上是怎么做到“握手言和”的呢?难道他没有因为只顾着追求快而“踩雷”吗?
林溪: 哎呀,你可算是问到关键点了!他当然踩过坑啊,而且踩得还不轻,这不就是血淋淋的教训嘛,才让他有了更深的感悟。他以前就是觉得短期内看不到什么“爆发”的希望,结果呢,过早地放弃了两个项目:一个聊天机器人客户端,还有一个AI知识库。你猜怎么着?后来这两个赛道都跑出了特别牛的公司,他真的是眼睁睁地看着大把的先发优势、用户和口碑,就这么溜走了。所以说,这就是“快”给他上的生动一课,让他明白了“精耕细作”和“长期主义”到底有多重要。
子墨: 所以这是一个从“只求速度”到“精益求精”的进化过程啊。他还提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策略,叫“梦想要大,切入要小”。这又该怎么理解呢?
林溪: 这就是他另一个“独门绝技”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农村包围城市”战术。AI时代的机会看起来都特别大,比如你想做个通用的AI助手,但咱们独立开发者资源有限啊,直接跟那些巨头“硬碰硬”那不是找死嘛。所以啊,你得找一个特别垂直、特别细分的“小角落”切进去,先把这个“小阵地”给打下来,站稳脚跟,然后再一步步地往更广阔的领域扩展。先做“垂”直的,再想着做“通”用的。
子墨: 这套从追求速度到深耕细作,再到选择方向的策略,听起来真是“干货满满”的实战经验啊。但除了产品策略,独立开发者想活下去,肯定还得面对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说,钱从哪儿来,流量怎么搞?
林溪: 没错没错。很多人可能都觉得,创业嘛,第一步是不是就得去“抱大腿”找融资啊?但艾逗笔在跟很多投资人聊过之后,他的感悟是“资本只是锦上添花”。他认为对于咱们独立开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能“造血”的能力。如果你能自己把商业模式跑通,能赚钱,能增长,这本身就是你最硬核的实力,比啥都强。
子墨: 真是“打铁还得自身硬”啊!那在“自己造血”的同时,他又是怎么把“流量为王”这个法则玩转的呢?毕竟产品再好,也得有人知道才行啊。
林溪: 他特别聪明的一点,就是很早就开始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持续输出内容,分享自己的开发过程和一些思考。这样一来,他不仅积累了个人品牌和影响力,也为他后来的产品预售打下了巨大的基础,带来了海量的支持。等于说,他为自己的产品提前挖好了一个巨大的“流量池”!
子墨: 除了这些经营层面的“武功秘籍”,我注意到他还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做产品最重要的是开心”。在这么一条充满压力和不确定性的路上,能一直保持好心态,感觉这才是最难的吧?
林溪: 是的,这一点可能最重要,但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独立开发啊,那可是一场孤独的马拉松,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泥潭”。所以说,保持积极乐观,从创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而不是只盯着结果看,这才是你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压舱石”啊!
子墨: 确实。那我们再聊点更具体的,他能做到“Ship Fast, Ship More”,也就是快速、高频地交付产品,背后肯定有一套特别成熟的“武功心法”和“十八般兵器”吧?
林溪: 对,他自己总结了一套AI应用出海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OP。这套流程涵盖了从前端到后端,从用户登录认证到在线支付的各种技术栈。比如说,前端用Next.js,数据库用Supabase,支付用Stripe。掌握了这套流程,那开发效率简直是“噌噌”地往上涨。
子墨: 这听起来简直就是一个武林高手的“兵器库”啊!他提到过一个比喻,说“造轮子是一种追求,用好轮子是一种本事”。在他这个“兵器库”里,有哪些特别趁手、特别好用的“轮子”呢?
林溪: 他能实现“一小时快速上线”的秘诀,核心就在于“把轮子用得炉火纯青”。首先是选择一个自己特别熟悉的全栈框架,比如NextJS。然后呢,就是大量使用现成的项目模板,他自己都开源了一个叫ShipAny的模板,里面集成了常用功能,开发者拿来改改就能直接用。最后一点,就是善用UI组件库,这样就不用在界面设计上花太多时间。这些啊,就是他口中那些能显著提升效率的“神兵利器”!
子墨: 有了高效的开发工具,产品终于“呱呱坠地”了,下一步肯定就是推向市场了。那在海外市场,他是怎么做推广和变现的呢?
林溪: 他有两招“撒手锏”特别管用。第一招是产品冷启动,他会去一个叫ProductHunt的网站打榜,这有点像海外的“开发者头条”或者“产品发布会”。他的产品ThinkAny就在上面拿到了日榜第四,一下子就获得了大量的初始用户和媒体关注。第二招呢,是程序化SEO,他通过技术手段生成大量有针对性的网页,来获取搜索引擎的自然流量,这招成本极低,但效果那是“细水长流”啊。
子墨: 听起来都是非常实用的“增长黑客”技巧啊。那变现呢?我看到他提到了一个模式叫“AI Wrapper”,就是给大模型套个壳,这种模式听起来技术含量好像不是很高,为什么会成为他的一个选择呢?
林溪: 这恰恰体现了他的务实和聪明。AI Wrapper虽然技术壁垒不高,商业前景也可能有限,但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短平快”,能迅速验证需求,而且能立刻“哗哗”地产生现金流。对于咱们独立开发者来说,这笔钱就是你继续探索更宏大、更长期目标的“弹药”和“底气”啊!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特别有效的起点和“加油站”。
子墨: 原来如此,是用短期项目来滋养长期的梦想啊。聊到这儿,我们已经看到了他从心态、策略到具体工具的“全副武装”了。那么放眼未来,在他看来,AI时代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普通开发者“all in”去闯一闯的创业方向呢?
林溪: 他总结了四个他非常看好的方向。首先是AI Coding,就是用AI帮你写代码,这个领域已经把商业模式跑通了,能赚钱。其次是Agent,也就是智能体,这是目前最主流的AI产品形态,用它来改造传统的SaaS软件,简直能带来新的增长点。第三是Agent Infra,也就是为Agent开发提供工具和基础设施,这就像当年淘金热里“卖铲子”的,永远都有生意做,旱涝保收。
子墨: 那第四个呢?听起来前三个都特别有潜力啊。
林溪: 第四个是他目前自己投入最多的主方向,叫做MCP,也就是多模态内容平台。他认为这可能是AI时代最大的平台型机会。对于咱们独立开发者来说,面对这些“巨无霸”赛道,关键还是得找到特别垂直细分的领域切进去,或者就是专注于“卖铲子”,这样才能巧妙地避开跟那些巨头的正面“肉搏”。
子墨: 从核工程到腾讯,再到独立开发,艾逗笔的故事确实给我们描绘了一幅AI时代个人奋斗的“清明上河图”啊。今天这么一聊下来,感觉真是“干货”多到溢出来了。
林溪: 是的,他的经历完美诠释了什么叫“AI一年,人间十年”!所以说,这位从腾讯“裸辞”的开发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确实是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AI掘金术”。他的故事也证明了,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咱们个体不再是庞大机器里那个微不足道的“小螺丝钉”,而是可以凭借技术和智慧,乘风破浪,成为一股独立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