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松: 聊到AI产品开发,大家是不是都觉得特高大上,特神秘?但你知道吗,一个AI产品经理,他们每天到底在干嘛?今天咱们就挖个宝,通过一个在AI创业公司Manus的实习案例,好好聊聊这事儿。
原野: 没错,这个案例简直就是一本AI产品经理的“武林秘籍”,里头把这活儿的方方面面都给抖搂出来了。
振松: 听起来你在Manus那儿的实习,真是把产品经理的活儿给“一网打尽”了。能不能先给我们扒拉扒拉,你那会儿主要都捣鼓了哪些核心模块啊?
原野: 那必须的!简单来说,就是“三板斧”,一套完整的组合拳:先是“侦察兵”——用户研究,搞清楚用户到底在愁啥;然后是“神枪手”——功能落地,拿出来解决方案;最后是“质检员”——效果调优,看看咱们这招儿到底管不管用。
振松: 从你说的这“侦察兵”、“神枪手”到“质检员”,听着就像个产品界的“铁三角”啊。这三位大侠是怎么互相搭把手,把产品这艘船给往前推的呢?
原野: 哎,它们可不是单打独斗,那叫一个“藕断丝连”。就拿我来说吧,产品上线后,我可是领着大家搞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用户调研,那份报告出来,嘿,不光给后头的功能迭代指了路,更厉害的是,它让领导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咱们这产品到底是要干啥,要给谁用。这不就是把问题给“刨根问底”了嘛。
振松: 方向定好了,然后呢?是不是就该“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原野: 那可不!接下来就是“出招儿”了。用户研究发现,新来的朋友们上手有点懵圈,我就琢磨着搞了“案例展示”和“提示词推荐”这俩功能,结果你猜怎么着?新用户激活率噌地一下就涨了10.5%!还有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叫“输入框内容缓存”,专门治那些页面一切换,内容就“人间蒸发”的毛病。这小功能,在社交媒体上可是被夸上了天,简直是意外之喜!
振松: 听着都是实打实的“硬核”贡献啊!那第三步,“质检员”是怎么“验货”的呢?具体体现在哪儿啊?
原野: 这就得说到“验货”和“精修”了。AI产品嘛,生成质量“飘忽不定”是常态,所以一套靠谱的评估体系是必须的。我那会儿就主要负责“AI Slides”这个功能的生成效果优化,从发现问题、定指标,到最后把解决方案给落地,整个过程都是我一手操办的。
振松: 哇,听你这么一说,你在Manus的实习简直是“战绩辉煌”啊!特别是你提到那个‘AI Slides’的优化,我猜这背后肯定藏着不少“秘密武器”和“精彩故事”吧?不如咱们接下来就好好挖挖这个你深度参与的项目,怎么样?
原野: 没问题。说实话,这个项目可真是让我“脱胎换骨”,学到的东西太多了。
振松: 在Manus那么多的功能里头,“AI Slides”的优化你可是出了大力气,还取得了那么棒的成绩。来跟我们唠唠,当时这个功能到底卡在哪儿了?是怎样的“痛点”让你下定决心,非得把它给“拔掉”不可?
原野: 哎呦,说起那个“痛点”,简直让人抓狂!就是AI生成的PPT页面,它那个“宽高比”啊,经常“跑偏”。简单点说,模型同学太“热情”了,一页里恨不得把全世界都塞进去,结果呢,页面就被拉得跟“面条”似的,甚至变成了手机竖屏那种9:16的“奇葩”比例。你知道吗,数据显示,这种“惨案”发生的概率竟然高达10%!也就是说,用户每生成一个10页的PPT,就可能遇到一页是“歪瓜裂枣”的,这体验,简直是“不能忍”啊!
振松: 百分之十!这概率确实有点“吓人”啊。我猜,你们一开始是不是想着,直接跟AI说:“小老弟,你给我听好了,PPT必须是16:9的黄金比例!”是不是这么个路子?
原野: 你猜得那叫一个“准”!可结果呢?“然并卵”,效果微乎其微。这其实就引出了一个特别关键的点:想解决AI应用里的“疑难杂症”,可不能光指望那“一招鲜”的提示词工程。你想啊,模型它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比例,它在那儿“滔滔不绝”地生成着呢,你这点小小的“约束”,分分钟就被它给“抛到九霄云外”了。
振松: 这么说来,在AI产品开发里头,光靠模型内部的“口头指令”,是不是经常会碰壁啊?那你们搞的这种“负反馈+重做”机制,在你看来,它比传统方法更“靠谱”、更“听话”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原野: 没错,可不就是嘛!光下指令,那感觉就像是在黑灯瞎火里头瞎喊,谁知道有没有回音?效果完全是“薛定谔的猫”。但我们这个“负反馈+重做”机制呢,它就像是给AI请了个“贴身管家”,一套有明确标准的自动化系统。它之所以稳定又可控,可不是指望模型有多“乖”,而是咱们在外部搭了个“监控站”和“纠错中心”,形成了一个循环,它想“跑偏”都难!
振松: 哎呦,你这个比喻太棒了!如果用大白话讲,这个‘负反馈+自动重做’机制,是不是就跟给AI请了个“魔鬼教官”,还是那种既当‘严格质检员’又当‘纠错教练’的?是这么回事儿吧?那您再给我们掰扯掰扯,这套机制在技术上是怎么做到,能对AI的生成过程进行“精准打击”的?
原野: 哈哈,你这个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技术上呢,咱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火眼金睛”——自动监测,我们前端搞了个自动化系统,AI这边刚生成完,它那边立刻就“咔咔一顿算”,把每一页的实际宽高比都给摸清楚了。第二步就是“紧急刹车加掉头”——反馈与重做,一旦发现宽高比“超标”了,系统立刻给模型发一个“重做”的指令。注意,这可不是简单地让它“再来一次”哦,而是附带了更“严厉”的新提示词,比如直接告诉模型:“给我把这页内容减减量!”或者“赶紧把排版给我重新来过!”
振松: 哇塞,这简直是个“聪明绝顶”的闭环设计啊!那最后效果怎么样?是不是“药到病除”了?
原野: 效果那叫一个“立竿见影”!我们最终把那个让人头疼的宽高比失控概率,从10%硬生生地压到了2%左右,简直是“大获全胜”!更让人惊喜的是,咱们这功能的净推荐值,就是那个NPS,蹭蹭蹭地涨了4.54个点!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直接说明咱们的用户满意度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振松: 这个案例听着真是“过瘾”!它不光是把一个具体问题给解决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你对AI产品开发那种“深不见底”的理解。那咱们就从这个功能说开去,你觉得Manus这款产品,它最初是想给谁用的?它想解决哪些“老大难”的问题和需求呢?
原野: Manus的核心用户,我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知识打工人”。你想啊,像咨询顾问、市场分析师、产品经理这些,他们每天的活儿,核心就是跟信息“打交道”,不断地处理和生产信息。对他们来说,最金贵的就是时间和那些“含金量高”的信息了。
振松: 那Manus到底给这些“知识打工人”解决了啥“心头大患”呢?
原野: 主要就是解决了他们两大“效率癌”!第一个是“信息摄入效率”,你想想,Research功能一开,海量信息“嗖嗖嗖”地就到手了,省得他们自己去大海捞针。第二个是“信息输出效率”,就拿我刚才说的AI Slides来说吧,你给个主题,它就能给你变出来一个逻辑清晰、排版还特漂亮的PPT,这可真是省了他们“冥思苦想”怎么把脑子里的东西变成“白纸黑字”的大把时间啊!
振松: 哎,你刚才提到Manus主要服务的是“知识工作者”,这跟咱们开头说的,你希望AI能“普惠大众”的那个初心,好像有点小小的出入啊。这算不算是现在AI产品在商业化和用户覆盖上的一种“两难”呢?你是怎么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的呢?
原野: 哎呀,你可算是问到点子上了!这确实是现在AI行业里头一个“老大难”的问题。Manus毕竟是个出海产品嘛,它的定价和用户画像,肯定得往那些付费能力强、又特别需要知识服务的“打工人”身上靠,不然,这公司咋“活”下去呢?可这确实跟我个人那个“小愿望”有点距离,我多希望AI能服务更多普通人,比如我爸妈,甚至我奶奶都能用得上。我觉得这种“纠结”挺正常的,而我呢,我的选择就是,继续去寻找那些能真正承载我这份“大爱”的产品和场景。
振松: 听你这么一说,你对产品哲学和用户群体的思考,简直是“入木三分”啊,这无疑也为你对AI行业未来的判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现在咱们就来“放眼未来”!你觉得大模型和Agent这俩“风口浪尖”的趋势,未来会怎么走?还有啊,要想做个“顶呱呱”的Agent产品,你觉得模型最需要哪些“看家本领”呢?
原野: 我觉得有两大“巨浪”正在拍过来。第一个浪潮是,模型的训练方式正在从那种“手把手教”的监督式微调,慢慢转向“自己摸索进步”的强化学习。这可不得了,这会让模型在规划和使用工具方面变得更“聪明”。第二个浪潮呢,就是那些“巨无霸”的基础大模型,它们自己也在“变身”Agent!这意味着像Manus这种通用型的Agent产品,未来搞不好会被ChatGPT、Gemini这些“庞然大物”给“一口吞掉”通用价值,到时候那竞争,简直就是“刺刀见红”啊!
振松: 哎呀,听你这么一说,未来的竞争真是“硝烟弥漫”啊!那在这种“你死我活”的趋势下,一个能“杀出重围”的Agent产品,它最需要哪些“绝活”呢?你之前提到了推理、长上下文和工具使用这三项,能不能给我们再好好讲讲,这三者是怎么“手拉手”、“肩并肩”,一步步搭建起一个“超级Agent”的?
原野: 那必须的!咱们把一个Agent想象成一个“超级智能小助手”吧。那它的推理能力,就跟它的“最强大脑”一样,能把用户那些“模棱两可”的意图,给琢磨得明明白白。长上下文窗口呢,就是它的“超强记忆力”,再复杂、再多轮的任务,它都能记得清清楚楚,绝不会“前言不搭后语”。而工具使用能力,那就是它的“十八般武艺”——一双灵巧的“双手”,能调用各种外部工具,跟真实世界“互动”,把任务给漂漂亮亮地完成。这三样啊,一个都不能少,大脑负责思考,记忆提供支撑,双手负责执行,它们“三位一体”,才是一个完整的“智能体”啊!
振松: “大脑”、“记忆”和“双手”,你这比喻简直是“入木三分”!你对这些核心能力的洞察,无疑是给Agent产品的开发,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啊。那咱们再把话题拉回Manus这款产品,你觉得它跟市面上那些“老对手”(比如ChatGPT)最大的不同在哪儿?要在这么激烈的竞争里头“杀出一条血路”,它靠的是啥呢?
原野: 它跟ChatGPT最大的区别啊,就在于Manus它是个“真把式”,是个真正的Agent,可不是光会“嘴炮”的Chatbot。它追求的是从头到尾,给你一个能用的“真成果”。而它跟其他Agent竞品最大的“撒手锏”是啥呢?咱们给这个Agent配了台“虚拟机”,就跟给AI一台它自己的“专属电脑”似的!
振松: “给AI一台电脑”?哎呦,你这个说法可太有意思了!那从技术层面到用户能感受到的价值,这台“虚拟机”到底是怎么让Manus从一个“嘴炮”变成一个“实干家”,成为一个真正的‘Agent’的呢?
原野: 这台虚拟机,简直是让Manus“脱胎换骨”,能干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第一件,它能拿到你的“私房数据”,比如你可以授权它,让它帮你登录自己的网页账号。第二件,它能调用那些“高难度”的工具,比如下载并运行开源的视频剪辑软件FFmpeg,帮你把视频“拼接”起来。第三件,也是最最关键的,是它能让产物“自我进化”!打个比方,AI写的代码要是报错了,这台虚拟机就会把报错信息“原封不动”地反馈给模型,让它自己去“改错”,直到代码能“跑”起来为止!
振松: 哇,这简直是“质的飞跃”啊!从一个光会“哔哔”的信息提供者,一下子变成了能“撸起袖子”干活的任务执行者!我记得你之前还设想过给电商平台设计一个“AI手机专家导购”,那也是这种“直捣黄龙”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吧?
原野: 没错,那个设想的核心,也是要给用户一个“一条龙”的解决方案。你想啊,从通过多轮对话,把用户那些“模糊不清”的需求给摸透,到用那种“一目了然”的可视化卡片帮你对比产品,再到最后“临门一脚”的“终极PK”,帮你把决策给“拍板”了。这跟Manus的理念简直是“不谋而合”,都是要给你一个完整、能用的“真家伙”,而不是光给你一堆信息。
振松: 从Manus的产品策略,到你给京东设计的AI导购,都看得出来,你对产品和商业那真是“洞若观火”啊!那咱们再“展望一下未来”,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又有什么“小目标”和“大蓝图”呢?
原野: 我这儿还真有个挺清晰的“人生规划图”呢!就说近期的吧,也就是毕业后三到五年,我希望继续在AI或者出海这种“潜力股”赛道里,把产品经理这个活儿给“深耕细作”了,争取能有个“陡峭得不像话”的学习曲线,真正地能独当一面,负责和交付项目。
振松: 哇,这规划听着就“带劲儿”!那中期和长期呢?你这从产品经理到商务拓展/销售,再到自主创业的路径,简直就是把‘产品’和‘商业’这俩“绝世武功”都想练到极致啊!你觉得这种“复合型能力”的积累,对于未来AI时代,想要实现更大的职业价值,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原野: 我觉得这简直是“太太太重要”了!中期呢,我琢磨着想去BD或者销售这样的岗位“溜达溜达”,因为我可不光想知道产品怎么“生”出来,我还得学会怎么把它“卖”出去,这样才能对商业有个“全景图”的认知。最终呢,等我在产品和商业这两头都“吃透”了,我的“终极梦想”就是自己“单干”,闯出一番事业。你想啊,光懂产品不懂商业,或者光懂商业不懂产品,那在未来这“波诡云谲”的江湖里,可真走不远!
振松: 你把产品经理定义成‘技术、商业价值和用户体验的十字路口’,这个说法真是“一针见血”!那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你觉得这个“十字路口”的角色,是不是变得更“举足轻重”,也更“错综复杂”了?那产品经理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地“驾驭”这种复杂性呢?
原野: 我觉得那可不就是嘛!这个角色现在变得“前所未有”的关键。你想啊,技术越是“牛气冲天”,就越需要一个“翻译官”和“定海神针”,把技术的那些“潜能”,变成对用户有价值、商业上还能“活得好好的”产品。而要想“驾驭”这种复杂性,唯一的“秘诀”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产品经理必须对技术、设计、市场、商业、数据,都保持一颗“好奇心爆棚”和“学习不止”的热情,这样才能在这个“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稳稳地“扎下根”!
振松: 你这确实是对产品经理这个角色,理解得“太透彻”了!今天真是太感谢你的分享了,这不光是你的个人经验,更是对整个AI产品经理行业的一种“醍醐灌顶”啊!
原野: 哪里哪里,谢谢你!其实啊,我在Manus优化AI Slides的那些“摸爬滚打”,就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它让我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打磨一个AI产品,可不光是捣鼓技术和算法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在探索未来Agent产品到底能长啥样,又能给咱们带来多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