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你敢想象吗?作为一个公司创始人,你的产品从零开始,短短半年就被巨头以八千万美元收购。更离谱的是,这哥们儿还是单枪匹马,身患ADHD,而且这事儿就发生在枪林弹雨的战区。这听起来是不是比电影还电影?
晓曼: 但你说的这些,还真就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以色列那位叫马奥尔·什洛莫的哥们儿的真事儿!他那公司叫Base44,一个AI应用平台,你知道吗?上线才三周,年收入就直接破百万美元了,用户数蹭蹭地就冲到四十万,而且最牛的是,他可是一分钱外部投资都没拿过。
原野: 哇塞,这简直是开挂了!在那种神仙速度和外部极端压力下,他到底是怎么保持专注,还能让Base44像坐了火箭一样爆发式增长的?他是不是有什么独门秘籍啊?
晓曼: 他啊,最绝的就是能把所有“不可能”都给你掰成“可能”。你想想,一个多动症患者,居然能一个人把公司搞起来;而且他公司运营期间,以色列打了两次仗,他签那八千万美元的收购协议时,外面可都是导弹警报声啊!这简直是拿命在创业。
原野: 简直了!这剧情,好莱坞都不敢这么编吧?他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啊,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凭他一个人,搞出这么大的动静?
晓曼: 嘿,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他最牛掰的核心竞争力了——那就是对AI的极致运用。
原野: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单打独斗的创始人,他是怎么在短短几个月里,就捣鼓出这么复杂又强大的应用,还能跟那些动不动就上百号工程师的巨头去掰手腕的?其实啊,秘密就在于他把AI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甚至他九成的代码都是AI给写的!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未来世界了?
晓曼: 哎,一点儿都不科幻。这么说吧,如果传统编程是让你光着手去盖一座摩天大楼,那马奥尔用AI,就跟直接搞来了一支由无数机器人组成的建筑突击队一样。他自己呢,就负责当个总设计师,发号施令,让AI去把那些最累最繁琐的活儿都给干了。
原野: 这么一听,AI简直就是他的超能力啊!那能不能再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告诉我们AI到底是怎么帮他实现这种效率上的“乾坤大挪移”的?
晓曼: 当然可以。他自己都亲口说了,有整整三个月,他愣是一行前端代码都没碰过,全都是AI给搞定的。而且,他还自己搞了一套AI生产力工具,让他一个人的工作效率,直接就能跟那些财大气粗的大公司去PK。这简直就是告诉我们,在AI时代,独立创始人真的有可能拥有那种“王炸”级别的终极优势。
原野: 嗯,就是AI给他开的这个超高效率外挂,才让Base44能这么快就拔地而起。但你知道吗?当时摆在马奥尔面前的,还有一个特别关键的战略大难题:是继续自己单干,还是选择被收购?结果他做出的决定,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晓曼: 没错,这部分可能才是整个故事里最让人琢磨不透、最有意思的地方。
原野: 假设一下,如果你公司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而且还在光速发展,你会选择继续独立做大做强,还是直接把它卖了呢?马奥尔在Base44赚得流油的情况下,他居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被Wix收购。这背后,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有什么高深的战略考量吗?
晓曼: 嘿,这就是顶级创业者的那种超前眼光了。他心里门儿清,虽然公司现在赚得是挺多,但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里,能抓住一个确定、价值又高的退出机会,可能比你继续自己硬扛那些未知的风险要聪明得多。特别是你想啊,在战乱那种极端环境里,能把辛苦赚来的成果安安稳稳地揣进兜里,这本身就是一种天大的胜利了。
原野: 马奥尔的这个决定啊,不仅给他自己的创业故事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简直是给所有创业者都上了一堂生动的公开课,关于公司怎么发展,什么时候该“功成身退”。所以啊,从他的这个传奇故事里,我们能学到点啥,给未来的创业和创新之路带来哪些启发呢?
晓曼: 马奥尔的故事就是活生生地告诉我们,一个有ADHD的创始人,只要把AI这个大杀器用好了,他真的能在大炮轰鸣的战火中,只用短短半年时间,就搞到将近一个亿美金!这简直就是把个人创业的上限和可能性,给彻底刷新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