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发者为何涌向Claude Code?低成本L4能力是关键
张栋
1
7-6若云: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不用再像个码农一样,对着屏幕一行行敲代码,熬夜调试到头秃,而是只要跟AI随便聊几句,告诉它你想要个啥,它就能“咔嚓”一下,给你变出一个能跑的程序?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做梦?但跟你说,这真不是科幻片,是现在进行时!
晓曼: 没错没错,你这话可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最近我们真是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那些以前把传统AI编码工具当成命根子的开发者们,现在都跟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往一个叫“Claude Code”的新工具那儿跑,那阵势,简直了!
若云: 哎,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啊?就那种,用着是挺爽的,可月底一查账单,心就“咯噔”一下,瞬间凉半截?尤其是在咱们AI编码这块儿,那钱烧得,简直了!你说说看,这个Claude Code,它是怎么做到让大家不再肉疼的?它到底施了什么魔法?
晓曼: 这个问题可算是问到点子上了,毕竟谁的钱包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对不对?成本啊,这绝对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听有开发者跟我吐槽,说他们以前用像Cursor这种工具,如果非要用背后那个最顶级的Opus模型,一个月花个四五千美金,那都是家常便饭!可换成Claude Code呢?完成同样甚至更复杂的活儿,可能就花个两百美金,直接从原来的二十分之一,这简直是跳楼价!
若云: 二十分之一?!天呐,我没听错吧?这哪儿是降价啊,这简直是把一个奢侈品直接变成咱们家门口的便利店商品了,太夸张了!
晓曼: 可不是嘛!就算你退一步,用它次一级的Sonnet模型,Claude Code的费用也比Cursor便宜一半还多。这种极致的性价比,你说开发者能不“用脚投票”吗?这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了。
若云: 除了省钱这个大杀器,我听说开发者们还特别提到Claude Code在项目成功率和效率上表现突出。你能不能给我们掰扯掰扯,Claude Code是怎么通过它那些独特的规划和自主调试能力,让开发者处理复杂项目时事半功倍的?这跟我们以前用的那些工具,比如Cursor,最大的区别到底在哪儿?
晓曼: 最大的不同啊,就俩字儿——“自主”!你想啊,Cursor确实很牛,但它更像个超级智能的代码补全器,你还得手把手地教它,告诉它下一步该干嘛。可Claude Code不一样了,你给它一个宏观目标,比如“帮我把这个开源库给集成进去”,它自己就会去把整个代码库翻个底朝天,分析依赖关系,然后一步步规划,最后自己执行。要是中途不小心出了岔子?它还能自己琢磨,自己调试,直到搞定为止。
若云: 听你这么一说,它好像不只是个工具了,更像是个初出茅庐但潜力无限的小助理工程师,是吧?
晓曼: 哎,你这比喻太到位了,这就是它最核心的差异!用Cursor的时候,咱们开发者还是那个握着方向盘的“司机”,只不过车子变得更高级,更好开了。但用上Claude Code呢?咱们直接升级成了“乘客”,只要告诉它目的地在哪儿就行了。这一下子就让整个项目的端到端成功率蹭蹭往上涨,因为咱们人工干预的地方少太多了。
若云: Claude Code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代理异步性”和所谓的L4能力,这听着有点玄乎。你能不能打个特别形象的比方,比如像咱们人类的记忆啊,或者工厂里的自动化流水线啊,来解释一下Claude Code是怎么在处理那些超长文本和复杂任务时,还能保持上下文连贯性,并且大幅减少人工干预的?
晓曼: 你这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拥有“超强记忆力”和“超级统筹能力”的专家。以前的那些工具,就像个记性不太好的人,你跟它说到第三步,它可能已经把第一步忘光了,你得不停地提醒它。但Claude Code呢,它能管理一个超长的上下文,就像一个自动化工厂的中央控制系统,它对整个流水线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哪个完成了,哪个需要调整,它都能自主地回顾和整理信息,始终对整个任务保持清晰的认知。这种能力,我们把它叫做Agentic模式,也就是达到了L4级别的能力,它让AI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摇身一变成了主动的思考者和管理者。
若云: 这么看来,Claude Code的崛起真不是偶然,它在省钱和技术能力上都展现出了碾压式的优势。不过,它那个产品形态,尤其是命令行界面,也引起了大家不少讨论。接下来,咱们是不是可以好好聊聊,CLI和GUI,到底哪个才是AI编码工具的最终归宿呢?
晓曼: 哎,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这简直是直击AI编码工具的灵魂深处啊!
若云: 我们都知道,Claude Code最初是以命令行界面,也就是CLI的形式发布的,这在用户体验上,感觉有点反直觉啊。你觉得Anthropic选择CLI的背后,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呢?这算不算是他们对自己模型能力的一种极致自信?
晓曼: 我觉得这百分之百是一种自信爆棚的表现!他们其实就是在说:“我的底层模型强到没朋友,根本不需要那些花里胡哨的图形界面来辅助,你只要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跟它对话,它就能把活儿给你干漂亮了!” 这也确实证明了它家Opus模型的硬实力。而且,这种极简的形态,也恰好迎合了那些硬核的大模型开发者或者后端工程师们的工作习惯,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
若云: 话说回来,虽然CLI在某些场景下效率杠杠的,但它在用户友好性方面的局限性也太明显了。比如,AI生成的代码要是出了错,你没法直接点点鼠标就修改撤销,还得依赖Git回滚,这不等于给开发者又加了一层负担吗?这种矛盾是不是就意味着CLI注定只是个过渡形态,而GUI才是AI编码的最终归宿呢?
晓曼: 我觉得CLI肯定不会彻底消失,但它绝对不会是唯一的形态。你说的这些痛点,那真是太真实了,对于很多开发者来说,没有一个可视化的界面去微调啊、撤销啊、预览啊,那简直是无法接受的。所以GUI一定是未来的大趋势,这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普及度。其实你看,Claude Code现在也开始推出UI界面和VSCode扩展了,这本身不就说明问题了吗?
若云: 从不同开发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对CLI和GUI的偏好也确实是天差地别。比如,搞模型训练的工程师可能就更习惯那种多线程的CLI操作,而前端工程师呢,那简直是离不开IDE啊。这种工作习惯的差异,未来会怎么影响AI编码工具的产品形态发展呢?
晓曼: 你这一下就点透了问题的核心!未来的AI编码工具,可能压根儿就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IDE那个样子了。传统的IDE是给人类工程师设计的,里面有各种调试器、编译器、UI构建器。可当AI成了主力开发者之后,它还需要这些吗?也许根本用不着。未来的形态,很可能就是一个更简洁的GUI,它只负责让你输入任务和展示结果,而中间那些复杂得要命的过程,就全部交给AI在后台默默处理了。所以说啊,所谓的“AI-native IDE”,可能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若云: CLI和GUI的这场“世纪大辩论”,其实反映了AI编码工具在效率和易用性之间做出的权衡。但不管它最终长啥样,衡量一个AI编码工具好坏的核心标准,始终还是它那个Agent的“智商”和能力。接下来,咱们就来好好剖析一下,Claude Code到底是怎么达到L4级别这种“智驾”级的代码生成能力的。
晓曼: 没错,这才是真正的杀手锏,是它的护城河所在!
若云: 想象一下,你不用再婆婆妈妈地指导AI怎么写代码,它甚至能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工程师一样,自己去阅读整个代码库,理解上下文,甚至在发现错误的时候,还能自己修正。这不就是咱们说的AI编码领域的“L4时刻”吗?而Claude Code,据说就是第一个达到这个级别的工具。你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它在处理那种超大型代码库或者特别复杂的任务时,是怎么展现出这种“智驾”能力的?
晓曼: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吧,就是让它为一个现有的、特别复杂的项目,添加一个全新的功能模块。以前你可能得告诉AI,先去读A文件,再去改B文件里的某个函数,最后在C文件里加个调用。可现在呢,你只需要跟Claude Code说:“请你给这个项目加个用户认证系统,用JWT标准。” 好了,它自己就会去扫描整个项目的文件结构,找到所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从后端路由到前端组件,甚至连数据库模型它都能搞定——然后一次性把所有需要的代码都给你生成出来,而且保证它们能完美地协同工作。
若云: “L4”这个词听起来就特别带劲儿,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在AI编码领域,达到L4级别,对咱们开发者的工作流和角色定位,带来了什么样的根本性改变?我们现在是不是更多地在扮演一个“项目管理者”或者“总指挥”的角色了?
晓曼: 你说得太对了!“L4”的核心定义就是,咱们开发者手动介入的时间和精力,那可是大幅减少了。你不再是那个一砖一瓦盖房子的人了,而是摇身一变,成了那个拿着图纸,告诉施工队“我要一栋什么样的房子”的总设计师或者项目经理。你的工作重心,变成了定义需求、监督整个流程,最后验收成果。这种角色的转变,简直是革命性的!
若云: 尽管Claude Code展现了这种让人惊掉下巴的L4能力,但它是不是就没有边界了?在哪些方面,目前的AI编码代理,包括Claude Code,是不是还有些不足呢?比如说,它在处理那些特别小众的编程语言,或者企业内部那种私有的代码库时,表现会怎么样?
晓曼: 边界当然是有的。它最大的短板,就是对那些冷门知识或者咱们公司内部私有的知识掌握得不够。你想啊,它的知识主要都来自公开的训练数据,所以,你拿一个非常小众的编程语言,或者一个公司内部自己研发的、从来没公开过的代码框架去考它,那它的表现肯定会大打折扣。而且,它之所以幻觉率这么低,不光是模型本身聪明,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一套工程上的自我纠错机制。当它发现自己规划的路径走不通时,它会主动调整,但这套机制也不是万能的。
若云: L4级别的Agent无疑将深刻改变软件开发的未来。但这不禁让人思考,当Agent的内核能力变得如此重要时,那些五花八门的前端产品,它们的长期价值又在哪里呢?谁将成为AI Coding领域的终极赢家?
晓曼: 哎,你这一下就抛出了整个赛道的终极问题了!
若云: 在AI编码工具的市场里,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产品,从像Lovable这种“Vibe Coding”工具,到Google的Gemini CLI。你觉得这些产品未来是能各自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还是说市场最终会走向整合呢?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又在哪里?
晓曼: 我觉得市场最终肯定会走向整合,而且这个护城河只会越挖越深。像Lovable这类工具吧,它更多是靠硬编码和固定的流程,很容易出错,而且它的那些能力,很容易就被Claude Code这种更底层的Agent通过优化提示词给复刻出来。而Google的Gemini CLI呢,虽然技术上也很强,但目前看来,它少了Anthropic那种清晰的产品审美,还有对开发者体验那种极致的追求。
若云: 文章里提到,Cursor和Claude Code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类比成Canva和Figma。而且GitHub Copilot CLI即使换了底层模型,也难以复刻Claude Code的体验,这就像“用5号电池的转接头去适配7号电池的设备”。你能不能再深入解释一下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为什么Agent的内核能力会比前端形式更重要?
晓曼: 这个比喻简直是绝了,太精妙了!它的意思就是,Claude Code之所以这么强大,可不仅仅是因为它用了Opus这个好模型,就像你说的“好电池”。更关键的是,它的整个产品架构,也就是那个“设备”,就是围绕着这个模型的特性深度定制的。它的Agentic Flow,它的任务拆解逻辑,都是和模型能力深度绑定的。而Copilot CLI呢,它更像是一个通用的“外壳”,一个“转接头”,你就算给它换个更强的模型,它的性能也许会提升,但它根本没法发挥出模型的全部潜力,因为“设备”本身就没有重新设计。所以说,这场竞争的核心,是Agent内核的设计哲学,而不是你前端UI做得多花哨,或者用了哪个模型。
若云: 从大厂竞争的角度看,Google凭借它在云服务和顶尖模型的生态优势,再加上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被认为长期来看是很有竞争力的。那么,在中国市场,AI编码的竞争格局又会如何演变呢?像阿里云、通义千问、字节跳动这些本土玩家,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突破口又在哪里?
晓曼: 中国市场也会遵循同样的逻辑:最终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拥有顶级大模型,并且能把大模型和自己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深度整合的巨头。比如阿里云和通义千问的组合,或者字节跳动凭借它在多模态和工程化上的深厚积累。因为只有他们,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住成本,而且能打通从模型到应用的全链路。那些只做前端应用的公司,从长远来看,它们的话语权会非常非常弱。
若云: 咱们今天聊了这么多,已经非常清晰地看到,AI编码的未来,它的核心就在于Agent的智能程度,以及它背后大模型和云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撑。那么,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们作为人类开发者,又将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和价值呢?
晓曼: 哎呀,你这可真是抛出了今天最最重要的问题!你想啊,当AI能把90%的执行工作都给包圆儿了,咱们人类的价值,不就体现在那剩下的10%了吗?比如,提出那些正确又犀利的问题,定义那些充满创造力的目标,进行高水平的系统设计,还有做出那些有深度、有品味的审美和价值判断。所以说到底,开发者们之所以一股脑儿地涌向Claude Code,不就是因为它用了一个低到让人难以置信的成本,率先提供了这种L4级别的“智能伙伴”吗?它把咱们这些开发者,从那些繁琐的执行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了!这种高性价比的L4能力,才是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简直是太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