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锴的自动化执念:百个书法号如何掘金中老年
Allen Yang
1
7-8原野: 你说咱们做播客的,天天也听不少创业故事,谁不想着能搞个大爆款呢?可你要是听说,有人单枪匹马,一年半就直接干出1600万的营业额,你是不是觉得这事儿听着就有点儿玄乎,跟小说里写的一样?
晓曼: 哎呀,你别说,这个数字一出来,我当时就惊呆了,简直是让人下巴都要掉下来。这背后啊,其实是位叫文锴的操盘手,他在疫情最紧张那会儿,搞了个“1分钱买防疫用品”的项目。
原野: 1分钱买防疫用品?我的天呐,这钩子在当时的环境下,简直就是“王炸”级别的吸引力啊!这项目具体是怎么就一下子火遍全网的呢?
晓曼: 核心就是他太懂人性了,直接抓住了当时大家心里的那份恐慌和真正的刚需。你想啊,那个特殊时期,口罩、消毒液那可真是比黄金还抢手的东西,结果他来个“1分钱”,这不就跟白送一样嘛,获客成本简直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就靠着这招,他一个人,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硬是拉来了超过一百万的新用户,最后才撬动了那令人咋舌的1600万营业额。
原野: 一个人,一百万用户,1600万营业额。这三个数字,你别说,放一块儿简直就是核弹级的冲击力!这其中,他最核心的秘诀,或者说他自己最大的感悟,到底是什么呢?
晓曼: 他最大的感悟,就俩字儿:“杠杆”。他算是彻底明白了,一个人的能力,只要找对了方法,那真是可以被无限放大的。这回的经历让他亲眼看到,只要你模式设计得足够巧妙,一个人完全能驱动一个庞大的商业机器,就像玩儿积木一样。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很多人可能觉得这种成功是偶然撞大运,但对他来说,这反倒成了一种“启示录”啊,让他对“自动化”和“效率提升”简直产生了一种近乎偏执的执念。
晓曼: 没错,就是这段高强度、高回报的经历,让他彻底对“效率”这东西着了魔。他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把这种“杠杆效应”给复制到别的领域去。你别说,这种琢磨,还真就把他直接送到了下一个“战场”上。
原野: 那就是中老年书法视频号了!这跨度可真不小,从之前那种“野蛮生长”的电商拉新,一下子跳到做垂直内容,他是怎么想到要一头扎进这个特定赛道的?
晓曼: 他呀,看中的是这个群体两个特别有意思的特点:一个是对咱们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那份骨子里的浓厚兴趣和情怀;再一个就是,人家不仅有付费意愿,兜里还真有付费能力。所以这看似小众,实则用户精准、价值含量极高的蓝海市场,就被他一眼给相中了。
原野: 听起来这赛道潜力确实不小。但咱们也知道,一个人光是运营几个视频号,都可能忙得焦头烂额、分身乏术。他刚开始是不是也遇到了这种“甜蜜的烦恼”?
晓曼: 哎呀,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他一开始也是从运营5个号起步的,结果没多久就彻底陷入了“鸡飞狗跳”的状态。你想想看,每天光是找素材、剪视频、发布、回复评论,就已经把他所有精力都榨干了,哪儿还有什么心思去搞精细化运营、分析数据啊?他当时最头疼的场景,可能就是一睁眼就感觉自己欠着5条视频没发,一闭眼脑子里还在盘算明天的内容选题,那叫一个苦大仇深。
原野: 这种从困境里头硬是给自己逼出一条路的韧性,简直太可贵了。那么,他是怎么把这种“矩阵化”和“自动化”的理念,从一个模模糊糊的构想,一步步落地,最终让他能管理起100个视频号的呢?
晓曼: 他的核心方法论,说白了就一句话:发现问题,寻找工具,然后把它们像搭乐高一样组合起来用。他把整个运营流程掰开揉碎了,针对每一个环节,都去想方设法找能提高效率的工具。
原野: 这听起来就像是在给自己搭建一个超级精密的“内容生产线”啊。如果用一个简单点的比喻,这套自动化系统,它最像什么呢?
晓曼: 嗯,要我说,它就像一个“内容流水线工厂”,而且还是全自动的。比方说内容生产环节吧,他可不是一个个视频去精雕细琢了,而是直接通过模板化的方式批量生产。你想象一下,一套固定的书法作品素材,配上不同的背景音乐、文案,咻一下就能快速生成几十条风格统一但内容又各不相同的视频。至于发布环节,那更是工具的天下了,直接实现定时、批量上传到上百个账号,省心省力。
原野: 自动化解决了效率问题,但这“引流”才是最终目的啊。在这套SOP里,他是怎么确保自动化流程能够高效地把流量引到私域,最终实现知识付费转化的呢?
晓曼: 这就是“矩阵”的威力了。100个号,就像100根毛细血管,虽然单个号的流量可能不大,但你把它们汇集起来,那流量就非常可观了。他在视频的简介、评论区里,巧妙地设置了各种“钩子”,比如“私信领取高清字帖啦”、“快来加入书法交流群啊”,就把公域的流量一点点地导入到私域社群。一旦用户进了群,那恭喜你,他就正式进入了文锴的知识付费转化漏斗,基本跑不掉了。
原野: 明白了,先用自动化矩阵把流量入口给铺大了,然后再通过精细化的私域运营去转化。那么回到这个核心业务,“中老年书法知识付费”,这个群体它有它独特的地方,他是怎么理解并精准触达他们的呢?
晓曼: 他发现啊,中老年用户学习书法,他们的需求可是多层次的,不是一根筋。有些人是为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有些人是想弥补年轻时候没能学成的遗憾;还有些人纯粹是把它当成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所以,他做内容设计的时候,那也必须得是精准打击,一个萝卜一个坑。
原野: 能不能给我们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比如说,什么样的视频或者课程,能一下子就击中他们的痛点或者兴趣点?
晓曼: 比如,他就不做那种特别高深、特别专业的理论讲解,那种可能把人都听睡着了。他反而是做“名家书法欣赏”,配上舒缓的音乐和那种娓娓道来的解说,这不就直接满足了大家陶冶情操的需求嘛。或者做那种“基础笔画教学”,一笔一划拆解得特别慢,特别清晰,这就让那些零基础的用户感觉“我看得懂,我学得会”,实用性爆棚。他的知识付费产品也是这样,从9块9的入门课,到几百块的进阶训练营,层层递进,把不同用户的需求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原野: 听下来,无论是之前的电商项目,还是现在这个书法矩阵,我们都看到了他那股子强大的执行力,还有对效率那种偏执到极致的追求。这背后,他对于“项目取舍”和“聚焦核心竞争力”是不是也有一些更深层的思考?
晓曼: 当然啦!他心里门儿清,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压根儿不是书法本身,而是他“搭建自动化流量系统的能力”和“对特定用户群体那深入骨髓的理解”。你看,电商拉新项目虽然赚钱,但模式太重,想持续放大个人优势就太难了。而这个书法知识付费项目呢,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完美契合他的核心能力。他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打磨SOP和研究用户上,至于那些重复性的内容生产,直接甩手交给自动化系统去搞定,多省心。
原野: 这种取舍的智慧,我觉得对于咱们很多听众来说都太重要了。在你看来,一个创业者最应该聚焦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呢?
晓曼: 我的答案就是:找到那个能让你产生“杠杆效应”的支点。对文锴来说,这个支点就是“自动化”。他通过没完没了地优化工具和流程,把自己从繁琐的执行中彻底抽身出来,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系统设计师和策略制定者。这,才是他一个人能管理上百个账号,撬动一个垂直市场的根本原因,真是让人不得不服气。
原野: 如果要给那些正在项目选择上犹豫不决的听众一些建议,你会对他们说什么呢?
晓曼: 我会说,你得找到自己真正擅长,而且能被无限放大的那个点,然后就死死地围绕它去构建你的商业模式。千万别贪多嚼不烂,也别什么热就去追什么。就像文锴一样,他最终选择深耕中老年书法这个,怎么说呢,看似不那么性感的领域,但正是因为他能聚焦,才能把效率和对用户的理解力都做到极致,这才是真本事。
原野: 的确,文锴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你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你如何用系统化的方式去做事。他这种对自动化的执念,最终让他成功地把上百个书法号,变成了在中老年流量里掘金的,名副其实的“印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