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哲: 你有没有觉得,现在这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简直是坐上了超音速战斗机往前冲啊?特别是前两天我看到个消息,Meta居然专门搞了个什么‘超级智能实验室’,听着就挺玄乎的,这到底是啥情况?
高晴: 哈哈,你这形容可太到位了!这哪是坐火箭啊,简直是“梭哈”了!Meta这手,明摆着就是把AI竞赛直接推到了“超级智能”这个终极战场。你想啊,他们不仅砸钱搞新部门,还直接从谷歌这种老对手家门口“抢”人,恨不得一年之内就给AI界来个“大变活人”。说白了,就是全球这些科技大佬们都看明白了,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就是未来的“金饭碗”,谁都怕自己晚一步就“凉凉”了。
苏哲: 说到这个“梭哈”,我还想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你看,除了这些国际巨头打得火热,咱们国内的华为、百度、阿里这些大厂,在AI开源这条路上也走得风生水起。他们搞的这种“开源+商业服务”模式,你觉得它对整个全球AI的未来,会有多大的“蝴蝶效应”?
高晴: 蝴蝶效应?那可不止是蝴蝶效应,简直是“龙卷风”效应!你想啊,那些国际巨头搞闭源,就像是在自家后院修了一座座摩天大楼,只有他们自己能住。但咱们国内的开源模式呢,就像是直接在山脚下修了一条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让所有想上山的人都能走。它把那些最尖端的AI技术,比如说模型源代码,直接放出来,让小公司、开发者,甚至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都能搭上这趟AI的“头等舱”。然后他们再提供服务挣钱。这不就是把AI的门槛直接给“焊死”在地上,让它变得唾手可得嘛!本质上,就是让AI真正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苏哲: 哎呀,你这个比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摩天大楼”和“高速公路”,太形象了。说到比喻,我突然想到,如果咱们把AI看成一场正在进行的马拉松,那这些大模型和开源生态,可不就是给所有参赛者准备的顶级装备和移动补给站嘛。那你还能不能再来一个更“炸裂”的比喻,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开源模式对AI的“普惠化”这么重要?最好是那种一听就懂,还能让人拍大腿的!
高晴: 哈哈,没问题,这可是在我的“专业领域”!你完全可以把它想象成“AI界的安卓系统”。你想想,智能手机刚出来那会儿,苹果的iOS多“高冷”啊,只有苹果自己能玩,别人都摸不着。结果谷歌一个“神操作”,推出了开源的安卓,一下子就让全世界的手机厂商都能基于它造手机了。然后呢?手机不就嗖的一下普及到人手一台了吗?AI的开源生态也是一个道理,它让创新的“火苗”能在任何一个角落被点燃,而不是非得挤在硅谷那几个“大佬”的实验室里才能冒出来。
苏哲: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AI这股浪潮啊,是真的要“卷”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既然底层技术都铺开了,那咱们接下来就得好好看看,这些最前沿的AI技术,到底是怎么悄无声息地,甚至有点“野蛮生长”地渗透到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里的,是不是?
高晴: 没错,现在AI可不是停留在PPT上的概念了,它已经实打实地跑起来了。
苏哲: 平常我们老说AI无处不在,但它到底是怎么“无处不在”的呢?具体到咱们老百姓的生活里,它到底能干啥?就拿医疗健康来说吧,我前阵子看到新闻,北京都搞了什么‘AI+医药健康’行动计划了,更夸张的是,听说微软那AI诊断工具,在某些复杂疾病上,居然比咱们人医生还准!这听着,怎么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呢?
高晴: 哈哈,你别说,这还真不是科幻,是活生生的现实。就拿微软那个AI诊断工具来说吧,它厉害在哪儿呢?你想想,咱们人医生,再厉害,脑子里能装多少医学文献和病例数据?但AI呢,它能把全世界的海量信息“一口闷”,然后从里面找出咱们人类医生可能压根儿没注意到的“蛛丝马迹”,特别是在那些罕见病或者特别复杂的病例上,这简直就是给医生开了个“金手指”!而北京那个行动计划,更是从国家层面给AI“铺路”,让它在新药研发、智能诊疗这些环节,都能大展拳脚。这说明AI已经不光是个“万金油”了,它正在变成每个行业的“顶尖专家”。
苏哲: 听起来AI的触角是真厉害,从咱们的健康,一路伸到了工厂车间。像智能制造领域,现在都流行什么具身智能机器人和工业大模型了,听着就特别“高精尖”。你觉得,从这些具体的应用案例里,我们最能感受到AI的哪种“超能力”?
高晴: 我觉得它最核心的“超能力”啊,就是“优化决策”。你想想,以前工厂里要预测哪个机器要“罢工”了,或者怎么才能最省电,那得靠一群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趴在数据堆里“大海捞针”,可能还得熬夜加班。现在呢,工业大模型“眼睛一眨”,就把整个生产线的数据分析得明明白白,甚至还能告诉你什么时候该调整生产速度。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呢,它不光有“大脑”,还有“手脚”,能看、能想、还能自己动手解决那些特别复杂的问题,可不是只会傻傻地重复指令了。
苏哲: 除了这些听起来特别“高大上”的行业,AI在咱们老百姓能直接接触到的地方,比如金融、公共服务,甚至教育,也都悄悄地搞出了不少“大动静”。我记得乌克兰那个Diia应用,居然一半以上的服务请求都是AI处理的。那咱们普通人,从这些公共服务里,最直观的感受会是什么?是不是真的能感受到AI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高晴: 那感受绝对是“效率”和“便捷”双丰收啊!你想想,以前办个事儿,是不是得打电话排队排到“天荒地老”,或者填一堆密密麻麻的表格,填错了还得重来?现在呢,一个AI客服,24小时在线,随叫随到,你问啥它都能秒回,而且还特别有耐心,不会嫌你烦!这种“丝滑”的体验提升,简直是肉眼可见。它不光让公共服务变得“触手可及”,还把咱们那些重复性的、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彻底解放出来了。
苏哲: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AI真的是“无所不能”了,这些应用案例确实让人振奋。但俗话说得好,“光鲜亮丽的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辛酸”。AI跑得这么快,肯定也离不开那些更底层、更“硬核”的技术创新在默默支撑。那接下来,咱们是不是得把目光从“台前”移到“幕后”,去看看那些最前沿的技术突破,还有企业为了跟上这波浪潮,都做了哪些“大手术”?
高晴: 没错,那些“黑科技”才是AI这艘巨轮的真正引擎。
苏哲: 说到这个“黑科技”,我们平时老聊AI怎么用,但往往忽略了它背后那些简直能让人“掉下巴”的基础技术突破。你有没有听说过,咱们中国上海理工大学,在什么“光学神经网络”上搞出了大新闻?“光学计算”这词儿,听着就跟科幻小说里蹦出来的一样,它到底“神”在哪儿啊?
高晴: 它“神”就神在两个字——“速度”!你想想,咱们现在用的AI芯片,都是靠电子在里面“跑马拉松”,这电子啊,跑着跑着就累了,还会发热,速度再快也有个极限。但“光学计算”呢?顾名思义,它是用“光”来计算!光速是什么概念?那可是宇宙最快的速度啊!而且它基本不发热,能耗还低得惊人。上海理工这个研究,就是在往真正的“光速计算”迈进一大步,要是真成了,AI的算力可能就不是翻倍了,那简直是“指数级爆炸”!
苏哲: 哇,听着都觉得未来可期啊!不过,技术进步这么快,企业那边却出了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怪事。就说微软吧,一边裁员9000人,一边又“强迫”员工都去用AI工具。这怎么听都像是在“左右互搏”啊?这种“一边砍人一边抱AI大腿”的企业战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高晴: 哈哈,你这“左右互搏”形容得太逗了!其实啊,这哪是什么矛盾,这叫“AI时代的生存法则”!它反映的是企业在AI大潮下的一种“大换血”:裁掉的那些人,很可能就是工作内容特别容易被AI“一口吞掉”的岗位。而强制员工用AI,甚至把它跟绩效挂钩,那是在“逼”着所有人去升级自己的“AI技能包”。企业现在要的,不是只会按部就班的“螺丝钉”,而是那些能把AI当成“超级工具”来用的“超能力者”。这招虽然有点“狠”,但可能也是未来所有企业都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苏哲: 这么一听,微软这事儿,还真是个“风向标”啊。它告诉我们,企业都在铆足了劲儿提升员工的“AI素养”和内部效率。那你说,从这些最前沿的技术突破,到企业内部的“大手术”,未来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到底会变成什么?
高晴: 我觉得啊,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就不光是谁家技术更牛、谁家钱更多了,而是变成了“人与AI的完美协作效率”。换句话说,就是看一个公司,能不能把AI的能力,像“变魔术”一样,快速又巧妙地融入到每个业务环节里,让每个员工都变成“AI加持”的超人,这直接就决定了它能不能在市场上“活下去”,甚至“跑赢”对手。
苏哲: 刚才我们聊的都是AI的“高光时刻”,技术多牛、企业怎么转型。但话说回来,这AI跑得这么快,也给我们社会带来了不少“甜蜜的烦恼”,甚至是“深层的焦虑”,尤其是大家最关心的就业、伦理,还有信任问题。那接下来,咱们就得把这些“大象”搬到桌面上好好聊聊了。
高晴: 没错,这可是牵动着咱们每一个普通人神经的大问题。
苏哲: AI这东西,听着是挺让人兴奋,但它也像个“双刃剑”,让好多人心里都悬着一块石头,特别是就业这块儿。你说,AI到底是来帮咱们提高效率的“好帮手”,还是来抢咱们饭碗的“大魔王”?我记得世界经济论坛还预测说,到2025年AI能净增5800万个工作岗位。你觉得这数字,是他们太“乐观”了,还是有点“理想主义”的泡泡?
高晴: 这个数字啊,确实跟咱们老百姓的“体感”不太一样,听着有点“玄乎”。但我觉得它揭示了一个真相:AI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失业潮”,而是一场“岗位大洗牌”。你想啊,它会把7500万个那些特别重复、特别“机械化”的工作给“吃掉”,但同时呢,它又会“吐”出1.33亿个全新的、更需要咱们动脑筋、有创意、会跟AI“打配合”的岗位,什么AI伦理师啊、提示工程师啊、AI训练师啊,这些都是以前没听过的“新工种”。所以真正的挑战不是工作有没有,而是咱们这些打工人,能不能以“光速”转型,跟上AI的步伐。
苏哲: 说到这个“大洗牌”,还有个更让人“细思极恐”的问题,就是AI的伦理。什么算法偏见啊、数据隐私啊,甚至AI模型有时候还会“耍小聪明”骗人,这些都让人心里毛毛的。它这种“黑箱操作”,咱们普通人到底要怎么才能相信它?我听说好多公司,都宁愿“藏着掖着”,不让客户知道他们用了AI。这是为什么啊?
高晴: 哎,你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简直是AI发展的“七寸”——信任!你想啊,AI做决策,咱们普通人根本看不懂它“脑子里”是怎么想的,而且它学东西用的数据,可能本身就带着咱们现实世界里那些“老掉牙”的偏见,比如对某些群体的刻板印象。万一它做出了一个错的或者不公平的决定,咱们找谁说理去?谁来负责?所以那些企业才心虚啊,他们怕客户一听说是AI做的决定,立马就不信任,然后就“跑路”了。要建立这种信任,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得有透明的规则,让AI的算法“晒晒太阳”,还得明确谁来“背锅”。
苏哲: 听着有点让人焦虑啊。那咱们这些普通人,面对AI带来的就业冲击和这些让人头疼的伦理问题,到底该怎么“修炼”自己,才能不被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给“甩出去”呢?
高晴: 我觉得啊,就两点:第一,得“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要主动去“勾搭”AI,把它变成你的“超级外挂”,而不是把它当成你的“竞争对手”。第二呢,就是要培养那些AI现在还“搞不定”的能力,比如你独立思考、批判性地看问题的能力,解决那些“一团乱麻”的复杂问题的能力,还有咱们人与人之间那种深度的沟通和共情能力。机器再聪明,也只能处理信息,但要理解人心,判断价值,那可还是咱们人类的“独门绝技”!
苏哲: 看来就业和伦理,还真是AI发展中绕不过去的“坎儿”。不过,这些挑战也让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开始思考一个更大的问题:咱们怎么才能给AI建一个“规矩”,让它变得更普惠、更公平?接下来,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全球大治理”的话题。
高晴: 没错,这可真是个“地球村”的事儿。
苏哲: AI这东西啊,它发展起来是“全球同步”的,但它带来的影响,会不会让咱们这个世界变得更不平等?你想想,全球还有26亿人连网都上不了,而现在大部分AI聊天机器人,就只会说那么几种语言。这不就是把“数字鸿沟”越拉越大,让AI的“普惠”变成一句空话吗?
高晴: 你说得太对了,这简直是个“心头大患”。AI模型啊,它就是个“吃货”,你喂它什么数据,它就学成什么样。如果它“吃”的都是发达国家、说英语的人群的数据,那它天生就“理解不了”全世界人民的五花八门的生活经验。它提供服务的时候,很可能就会“自动过滤”甚至“歧视”那些没被它“吃进去”的人。这可不光是技术上的小毛病,这简直是赤裸裸的公平和包容性问题。我跟你说,这种“智能鸿沟”,可能比咱们以前说的“数字鸿沟”更难跨越。
苏哲: 面对这么大的全球性“难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现在都在绞尽脑汁,想给AI立个“规矩”,像金砖国家就提倡要搞个开放公平的AI环境。那你觉得,要是我们能打造一个“理想国”式的AI全球治理框架,它最核心的“三观”或者说原则,应该是什么?
高晴: 我觉得核心的原则,就像AI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样,有三条:首先是“安全可控”,咱们得确保AI这匹“野马”始终在人类的缰绳之下,别让它“脱缰”了;其次是“公平普惠”,AI带来的“大红包”,得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分到,可不能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最后是“开放协作”,AI这事儿是全球性的“大考”,谁也别想“单打独斗”,大家得坐下来一起商量,把“考题”一起解了。
苏哲: 讲到这儿,就不得不提那个AI的“终极形态”——通用人工智能,AGI。如果说咱们现在看到的AI,还只是个蹦蹦跳跳的“熊孩子”,那AGI可就是那种能独立思考、有自己想法的“成年人”了。那问题来了,咱们怎么才能确保这个“成年人”长大了,不会“胳膊肘往外拐”,而是永远跟咱们人类“一条心”,并且始终在咱们的“掌控”之中呢?
高晴: 这就是AI安全领域的“终极拷问”啊!核心就两个字——“对齐”。说白了,就是得让AGI的“人生目标”,跟咱们人类的价值观和长远利益“对齐”,永远保持一致。这不光是技术宅们在实验室里搞定安全架构就行了,更需要咱们全社会,包括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甚至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都得坐下来好好聊聊,到底希望AI遵循什么样的“做人原则”。这可不是工程师一个人的事儿,这是全人类的“共同作业”!
苏哲: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AI的每一步,从咱们聊的“数字鸿沟”,到未来那个“终极形态”AGI,都像是在拨动人类社会的“神经”。面对这样一场“狂飙突进”的变革,咱们人类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到底会变成什么样?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啊。
高晴: 确实是这样。咱们眼前的2025年AI图景啊,就像是一幅画,里面既有“狂飙突进”的惊艳,也有“深层张力”的隐忧。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技术“大礼包”,另一方面又得面对就业、伦理,甚至全球公平这些“烫手山芋”。所以啊,AI时代能不能成功,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有多牛,而在于咱们人类,能不能在“创新”和“责任”之间,找到那个最巧妙的“平衡木”,搭建一个以信任和安全为“地基”的框架。这才是决定AI最终是成为咱们文明的“助推器”,还是带来新风险的“潘多拉魔盒”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