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云: 哎呀,一提到刘强东,大家脑子里是不是立刻就蹦出那个“卷”字?但这“卷”啊,在京东当年草创时期,到底是怎么个“神操作”,才能让它一路披荆斩棘呢?
晓曼: 没错,你算是问到点子上了!他那个“卷”,简直就是刻在京东骨子里头的基因啊。你想想看,就拿2010年京东和当当那场图书价格战来说吧,那简直就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卷王之战”,把他的极致管理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若云: 哇,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那当时具体是怎么个“卷”法?能给我们展开说说吗?
晓曼: 嘿,那可真是“卷”到你无法想象!刘强东当时的要求是,凡是比竞争对手贵的书,立马给我降价,而且还得“永远便宜两毛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要求团队每天都得提交报告,细到每一个SKU,就是每一个单品,都得有详细的竞品分析。更绝的是,为了确保货源充足,他直接给出版商的个人账户打了五百万现金!你想想,这种不计成本、对细节抠到极致的狠劲儿,就是他京东早期野蛮生长的看家本领啊。
若云: 听你这么一说,这不光是对外“卷”对手,对内也是把团队“卷”得团团转啊!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掌控,还有那种完全不顾短期利润的魄力,它是怎么一步步渗透下去,最终把整个团队都“卷”起来,甚至把对手都“卷”趴下的呢?
晓曼: 嗯,这事儿啊,我觉得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个人那种高压式的驱动,把大家逼到极限;另一方面呢,他特别聪明,把这种“卷”的基因给制度化了。你想想看,他搞的那个“京鹰会”管培生制度,不就是想把这种特别能打、特别能扛硬仗的基因,像细胞分裂一样,一个一个地复制,然后传承下去吗?就是要保证整个京东,上上下下,都跟他刘强东一样,时刻准备着冲锋陷阵。
若云: 哎,你这个比喻特别好!那咱们就接着这个比喻说,如果把京东比作一艘航行在商海中的战舰,刘强东的这种“卷”劲儿,你觉得它更像是这艘战舰的核心引擎,还是它的导航系统呢?
晓曼: 哈哈,这问题问得妙!我觉得吧,它更像是一台马力十足的核心引擎,而且是那种动力过剩的超级引擎!它能让京东这艘“战舰”以最快的速度往前冲,所向披靡,撞开所有挡路的障碍。但是,它肯定不是导航系统。因为啊,这引擎光顾着追求速度和力量了,有时候可能就顾不上看更优的航线,甚至连前面有没有冰山,可能都来不及多想。
若云: 嗯,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这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卷”基因,确实成就了京东曾经的辉煌。不过话说回来,这艘曾经乘风破浪的大船,现在似乎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聊,京东眼下遭遇的这个“三重绞杀”困境,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晓曼: 是啊,想当年,京东那句“多快好省”可是响当当的招牌,那是它独一无二的护城河啊!可现在呢,感觉这护城河正在被一点点地侵蚀,甚至可以说,正在被全面蚕食。
若云: 听起来就让人有点心疼。那到底是怎么个“三重绞杀”法?能给我们具体解释一下吗?
晓曼: 嘿,这说法特别形象,简直就是一针见血!人家说,淘宝把京东的“多”给打没了,拼多多把“省”也给抢走了,而现在更要命的是,美团正在把京东最后的“看家本领”——“快”和“好”——也给一点点蚕食掉。听说现在京东的电商份额都滑到第四了,抖音电商那规模,简直是坐着火箭在追赶啊!
若云: 哇,这听着确实挺让人担忧的。那这个“快”和“好”被侵蚀,有没有什么特别典型的例子,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危机感?
晓曼: 说到这个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iPhone 16首发那天发生的事儿。你想啊,多少人习惯性地守着京东页面,一个劲儿地刷新,焦急地等着新手机呢。结果呢?美团的骑手都已经敲响了一些用户的家门,把新手机给送上门了!这简直是直接捅到了京东最核心的3C数码业务的“心脏”啊,彻底动摇了大家对京东“快”的那个根深蒂固的认知。
若云: 哎,之前网上不是有句总结特别精辟嘛:“淘宝打掉了‘多’,拼多多打掉了‘省’,现在连美团都把‘快’给抢走了,那京东在用户心里还剩下什么心智啊?”这种心智上的模糊不清,对京东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晓曼: 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正在失去那个“非你不可”的地位啊!你想想,作为消费者,我如果想买点便宜的小玩意儿,我可能直接就去拼多多了;要是我急着买瓶酱油或者一包纸巾,那美团闪购分分钟就送到家了。那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有多少理由,多少场景,会第一时间想到打开京东呢?这可真是个非常非常危险的信号。
若云: 嗯,外部的竞争环境确实是白热化了。但更让人担忧的是,我感觉京东真正的“内伤”,可能正在它的组织内部悄悄蔓延呢。接下来,咱们就来深挖一下,为什么刘强东要在这个时候收紧缰绳,以及这背后,京东到底面临着怎样的人才困境。
晓曼: 你说得太对了!外部的挑战再怎么严峻,如果自身根基不稳,那才是致命的。感觉京东的“地基”好像有点松动了,一场比外部竞争更让人揪心的危机,正在京东的组织内部悄悄扩散。
若云: 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紧。那具体来说,指的是哪些方面呢?
晓曼: 你看看,光是那长长一串的高管离职名单,就够让人触目惊心的了:蒉莺春、张利民、沈皓瑜、徐雷……这些当年在京东独当一面的“老将”们,一个个都选择离开了,这可留下了多大的权力真空和能力缺口啊!而且,他当年亲手打造的那个管培生体系,好像也没能及时培养出真正能挑大梁的接班人。
若云: 哎,面对这种几乎是人才“断崖式”的流失,刘强东他选择怎么做呢?
晓曼: 他的选择啊,就是把缰绳握得更紧,恨不得事事都要亲力亲为。你还记得他当年在央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吗?他说:“如果我不能控制京东,我宁愿把它卖掉。”这话背后啊,其实是他对职业经理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可问题是,他这种“卷得深,却未必卷得细”的模式,在京东现在急需精细化运营,还需要不断拓展新业务的时候,它的短板就暴露得特别明显了。
若云: 话说回来,他自己其实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曾经非常深刻地自我批判说:“过去五年是走下坡路的五年,没有创新、没有成长,更没有进步。”那你觉得,他这种深刻的自我批判,和他现在这种高压、不断收权的管理风格之间,是不是存在着某种内在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呢?
晓曼: 没错,这简直就是最核心的矛盾点啊!他嘴上说渴望创新和增长,可他那种事必躬亲、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可能恰恰正在扼杀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你想想看,当一个创始人成了公司唯一的“大脑”和“发动机”时,下面的员工不就很容易变成纯粹的“执行机器”了吗?他们哪还有空间去思考,去创新呢?
若云: 嗯,他这种对绝对掌控的执念,还有对职业经理人那种不信任感,确实让他成了京东的“超级PM”和“首席鞭策官”。那这种极致的“卷”,具体是怎么体现在他对高管的严苛要求,以及他对效率那种近乎偏执的追求上的呢?
晓曼: 哎呀,说到这个,有一个细节简直是太能说明问题了!就今年上半年,京东总监级以上的所有管理层,都被要求飞到迪拜去,在刘强东面前轮番汇报工作,一待就是整整一周啊!听说啊,当时有位级别特别高的负责人,在汇报的时候“手抖个不停”!而且每次会议,都必然会涉及到裁员的话题。你想想,那种高压氛围,简直能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
若云: 哇,这简直是“地狱模式”啊!那这种极致的压力,是不是也体现在他对效率那种近乎疯狂的追求上呢?比如,他回归之后不是强制“摒弃PPT”了吗?他是怎么通过这种方式来重塑京东内部的沟通文化的?
晓曼: 没错!他一回来,立马就在内部掀起了“PPT革命”,直接“废弃”了PPT,强制大家用在线文档汇报。他觉得PPT就是形式主义,浪费时间,而“卷”的核心,就应该是实打实地解决问题。他要求所有的汇报,都得给我直奔主题,用数据说话!这背后,就是他对效率那种近乎偏执,甚至有点走火入魔的追求。
若云: 听起来,刘强东真的是想用他一己之力,用他那种极致的“卷”,来驱动京东的每一个齿轮。但当一个创始人成了公司的“超级PM”,成了那个“首席鞭策官”的时候,这种模式,对于京东的长期发展来说,到底是福是祸呢?
晓曼: 短期来看,我觉得它确实能迅速把大家的心思拧成一股绳,执行效率也能蹭蹭往上涨,尤其是在那种危急存亡的关头,这招特别好使。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把整个组织的活力都给压制住了。公司会过度依赖创始人一个人的判断,一旦他老人家判断失误了,那风险可就不是简单地乘以二乘以三了,那简直是会被无限放大啊!
若云: 就在这种高压管理之下,我们看到刘强东又开始“火力全开”,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和强度,猛扑向外卖、酒旅这些全新的战场。他在这些领域的打法,究竟激进到什么程度?能给我们举些例子吗?
晓曼: 他的打法啊,简单粗暴到极致,就是不计成本地“烧钱”,要的就是规模和声量!你想想京东外卖,从上线到日订单突破百万,只用了短短14天!两个月后更是直接飙升到千万单!支撑这种“火箭速度”的,是那种近乎丧心病狂的补贴力度,据说连一杯咖啡都能补贴到3块5毛钱!这种“赔本赚吆喝”的策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用户的心智给牢牢抢占住。
若云: 天哪,这听起来简直是太疯狂了!我听说他对速度和规模的追求,已经到了偏执的地步了,是这样吗?
晓曼: 没错,简直是偏执到骨子里了!据说有一次开会,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哎,要不咱们把韵达收购了吧?”结果你猜怎么着?他老人家竟然真的认真考虑过要组建自己的货运机队!这种对客观规律的某种“视而不见”,以及对“速度”和“规模”那种极致的偏执,背后其实都预示着巨大的风险。虽然那些数据看起来挺漂亮的,但据说对美团核心区域的市场份额影响也就10%左右,全国平均下来还不到3%,这投入产出比,简直是低得可怜啊!
若云: 除了外卖和酒旅,那他还有没有规划其他什么新的业务版图呢?
晓曼: 他倒是抛出了一个特别宏大的蓝图,号称“每三年就要推出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甚至连稳定币这种前沿到不行的领域,他都把目光投过去了。但这些大动作,到底能不能真的为京东开辟出第二、第三增长曲线,现在来看,我觉得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若云: 哎,京东在外卖战场上这种狂飙突进的劲头,其实不是一时兴起。我听说它背后啊,深埋着一段关于“错过”与“强赎”的往事。这段往事具体指的是什么呢?能跟我们讲讲吗?
晓曼: 嘿,这事儿可得追溯到好久以前了。当年啊,饿了么的创始人张旭豪,曾经是三番五次地去游说刘强东,希望他能收购饿了么。可当时的刘强东呢,对这份看起来特别诱人的橄榄枝,反应那叫一个冷淡,甚至我感觉,还带着那么一丝丝的轻蔑。
若云: 哎,那他当时为什么会拒绝呢?
晓曼: 他觉得啊,外卖这玩意儿就是个“烧钱扩张”的生意,是个典型的负向现金流模式,根本不符合他当时对“健康商业模式”的判断。他那时候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实打实产生正向现金流的业务。
若云: 哎,命运这东西啊,它的转折点往往要等好几年之后才能看得真切。你看现在,京东高溢价私有化达达,这事儿你觉得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对他当年那个战略判断的一种“迟到但却异常强硬的修正”呢?
晓曼: 简直是太可以这么理解了!当年他瞧不上眼的“烧钱”模式,现在自己却要用更狠的方式,花更多的钱去玩命追赶。京东以高达42%的溢价把达达私有化,就是为了赶紧把即时零售这块关键的短板给补上!这可真是为当年那个战略“踏空”,付出了实实在在的、无比昂贵的代价啊!
若云: 哎,虽然现在看来刘强东是“钱也花了,事儿还没办成”,但感觉他就是下定了决心,哪怕不计一切代价,也要把这场仗打下去啊。
晓曼: 没错,这简直就是“卷王”的生存法则啊——他一旦认准了什么,就必须不计一切代价地去拿下!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竞争了,我觉得这更像是一场赌上了所有身家的生存豪赌!而刘强东手上唯一的筹码,就是他自己,以及他那种极致到极致的“卷”劲儿。
若云: 从当年的“错失”,到现在的“强赎”,再到他在市场上如此艰难地突围,刘强东的每一步,都深深地烙印着他“卷王”的印记啊。而这一切,其实都指向了一个更宏大、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如今这个危机四伏的商业世界里,一个领导者的这种极致的“卷”,它究竟是能帮助他破局的利器,还是最终奏响的一曲悲歌呢?
晓曼: 是啊,他这种赌上一切的豪赌,最终能不能真的换来一片新的大陆,让京东再次扬帆起航?又或者说,它只是加速了这艘旧船的沉没呢?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京东需要面对的问题,更是所有在当下这种剧烈变革的浪潮中,苦苦挣扎的企业家们,都必须认真思考的终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