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儿盖会议:红军东进破迷局,力克张国焘分裂
Mars_explorer_qlfepvya57h
6
7-9毛儿盖会议是1935年8月在红军面临战略方向抉择和张国焘分裂活动背景下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围绕红军主力应向陕甘地区东进还是向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发展展开激烈讨论,最终确立了以岷州洮河为中心向东发展的战略方针,旨在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并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危险。
会议背景与参与者
- 背景冲突: 沙窝会议后,张国焘在毛儿盖非法审查中央路线,并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敌人正威胁红军后方,中央改变夏洮战役计划,决定红军主力集中走右路。
- 张国焘态度: 张国焘表面同意中央行动计划,但强调攻取阿坝的重要性,未参加毛儿盖会议。
- 会议目的: 为进一步统一战略思想,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8月20日在四川毛儿盖举行会议,讨论红军主力发展方向。
- 主要与会者: 张闻天、毛泽东、博古、王稼祥、陈昌浩、凯丰、邓发、徐向前、李富春、聂荣臻、林彪、李先念等12人。朱德、张国焘、周恩来因故缺席。
毛泽东的战略报告与向东发展主张
- 核心议题: 毛泽东作报告,指出夏洮战役后红军有两个行动方向:向陕西或向青海、新疆、宁夏。
- 主张方向: 报告认为红军主力应向东向陕甘边界发展,不应向黄河以西。
- 具体步骤: 迅速攻破敌人迫我向黄河以西的封锁计划,第一步占洮河流域,第二步占天水一带,第三步在平凉一带击敌,向陕西发展。
- 根据地设想: 以洮河流域为基础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时后方移到甘肃东北与陕西交界的地区。
向东发展策略的理由
- 敌情考量: 向黄河以西易被敌人封锁,该地区多草地、沙漠、人口稀少,困难重重。
- 地形优势: 兰州至潼关一带地域广大,利于建立政权和后方。
- 经济条件: 西北地区经济条件较差,气候寒冷,补给困难。
- 民族条件: 黄河以西多回族、蒙族,汉族少,不利于红军本身扩大,只能扩大回民人民革命军。
会议决议与战略补充
- 与会者共识: 陈昌浩、王稼祥、凯丰、林彪、博古、徐向前等一致同意毛泽东报告,认为向东是转入新形势,向西是军事和政治上的退却。
- 毛泽东总结: 再次强调向东向西是关键,应采取积极的向东方针,左路军应向右路军靠拢,坚决坚持向东打,以岷州洮河为中心向东发展。
- 通过决议: 会议通过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作为对两河口会议决定的补充。
- 决议要点:
- 要求主力迅速占取以岷州为中心的洮河东岸地区,并以此向东进攻,取得陕甘广大地区作为根据地。
- 明确指出开辟甘陕地区不论目前与将来发展均有利,且完全能够实现。
- 强调夏洮战役是实现战略决定的关键,应力争控制洮河东岸,粉碎敌人封锁计划。
- 严厉批判“主力西渡黄河,深入青、宁、新僻地”是不适当、不利、错误的退却方针,并指出其政治来源是右倾机会主义。
会议意义与影响
- 历史地位: 毛儿盖会议是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的继续和发展。
- 明确方向: 确立了以岷州洮河为中心向东发展的行动方针,明确了红军主力发展方向。
- 反分裂作用: 对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危险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