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AI:AGI狂奔下的“立即行动”与内部文化
Leo Feng
5
7-15作者分享了他在OpenAI短暂但影响力深远的工作经历,旨在揭示这家快速成长、充满活力的公司内部文化和运作方式,以纠正外界的误解。他特别强调了OpenAI独特的“立即行动”文化、对AGI使命的坚定追求以及其在推动AI普及方面的努力,并以发布Codex的经历为例证。文章也反思了个人成长,并展望了AGI领域的未来竞争格局。
OpenAI 的独特文化与快速成长
- 极速扩张与适应挑战: 公司在一年内从1000多人增至3000多人,导致沟通、汇报结构、产品发布和人员管理等所有方面都在快速变化和适应,不同团队节奏差异大。
- Slack驱动与自下而上决策: 几乎所有内部沟通都通过Slack进行,且公司(尤其在研究领域)高度自下而上,好点子可来自任何地方,没有严格的预设路线图。
- 精英主义与“立即行动”偏好: 晋升主要基于提出和执行好点子的能力,公司有强烈的“立即行动”偏好,鼓励小团队未经许可启动项目,并迅速围绕有潜力的项目组建团队。
- 快速调整与高压审视: 公司能闪电般调整方向,优先做“正确的事”而非墨守成规;同时面临巨大的外部审视压力,内部信息(如收入、烧钱数据)高度保密。
技术栈与工程实践
- 单一代码库与Python主导: OpenAI使用一个巨大的monorepo,主要基于Python,服务大量使用FastAPI和Pydantic,但缺乏统一的代码风格指南。
- Azure依赖与自研倾向: 所有服务运行在Azure上,但仅信任AKS、CosmosDB和BlobStore,缺乏对标AWS核心服务的替代品,公司有强烈的自研倾向。
- Meta人才输送链与早期Meta相似性: 大量Meta/Instagram的基础设施人才加入OpenAI,其核心基础设施与早期Meta有相似之处(如内部重新实现TAO)。
- 聊天概念的根深蒂固与重复代码: ChatGPT的成功使得大量代码库围绕聊天消息和对话概念构建;“代码为王”的决策方式导致许多重复的内部库。
Codex 项目的发布与影响
- 极速冲刺与高效执行: Codex项目从构想到发布仅用了7周,团队(约8名工程师、4名研究员、2名设计师、2名市场人员和1名产品经理)高度资深,无需过多指导,仅需大量协调。
- 突破性产品形态: 最终确定为完全异步的编程AI智能体,用户可启动任务让AI在自己的环境中运行,目标是像同事一样互动,而非同步响应。
- 显著的行业影响: Codex已生成63万个PR,相当于发布后53天内每位工程师贡献7.8万个公开PR,展现了其在大型代码库中工作的卓越能力。
- 持续的发布精神: 尽管挑战重重(如部署困难),OpenAI仍保持着敢于发布、快速迭代的精神,这是作者职业生涯的亮点之一。
OpenAI 的使命与愿景
- 高风险与严肃性: 目标是构建AGI,产品服务数亿用户,涉及医疗、心理治疗等领域,且在全球舞台上竞争,因此公司氛围严肃,赌注很高。
- 普及AI的承诺: 最前沿的模型和API迅速向公众开放,而非仅限于企业客户,世界任何人都能免费使用ChatGPT,作者认为这是OpenAI DNA的核心。
- 对安全的高度重视: 公司投入大量资源应对实际风险(如仇恨言论、滥用、政治偏见、制造生物武器),而非仅关注理论风险,但大部分工作未公开发表。
- 多元化的内部视角: OpenAI被视为始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组织,一个研究实验室与一个病毒式消费应用的结合,内部对目标有不同看法(研究实验室或为善的非营利组织)。
作者的个人反思与展望
- 个人成长与宝贵经验: 尽管最初对加入大公司有所犹豫,作者认为这是他做过的最佳决定之一,学到了关于模型训练、与优秀人才合作及发布产品的宝贵经验。
- 大型消费品牌认知转变: 首次深入理解大型消费品牌运营模式,所有事物以“专业版订阅用户数”来衡量,流量巨大且即时。
- AGI竞赛格局分析: 作者认为通往AGI的道路是OpenAI、Anthropic和Google之间的三强争霸,各公司将基于自身DNA采取不同路径。
- 对创业者的建议: 如果初创公司停滞不前,应深入反思或考虑加入大型AI实验室,因为现在是构建和洞察未来的绝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