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市疲软,中国政策定调:告别大刺激,力推新模式
Aha
4
7-16暮歌: 最近看楼市的数据,总感觉有点凉飕飕的。好像大家都在期待着政策能给市场打一针“强心剂”,但官方的态度又好像有点……不紧不慢。这到底是中国楼市的短期波动,还是说,一个大时代真的要过去了?
子墨: 你这个感觉非常敏锐。这确实是当前市场最核心的一个矛盾点。一方面是冰冷的数据,另一方面是官方一种耐人寻味的“容忍”。我们先看数据,摩根大通的报告里就提到了,6月份,全国70个城市的新建住宅和二手房价格,环比都在继续下跌,特别是二手房,成交量是一年多以来第一次出现收缩。
暮歌: 哦?二手房市场的反应通常更真实。
子墨: 对,二手房是市场的“晴雨表”。更关键的是一个累计跌幅,从2021年的高点算起,全国新建住宅价格平均已经跌了10.5%,二手房更是跌了18.3%。你想想,这对那些在高点上车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家庭资产实实在在地在缩水,这种痛感会直接影响整个市场的信心。
暮歌: 跌了快两成,这确实是触目惊心了。但更有意思的是,你刚才提到的官方态度。报告里说,国家统计局的领导公开表示,“住房市场见底的过程需要时间,期间的波动是正常的”。这话听着就特别有水平,但翻译过来,是不是就是说“大家再忍一忍,别急”?这种“容忍”的态度,背后到底是什么考量?
子墨: 哈哈,你这个翻译很到位。这种表态,在我看来,至少释放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信号。第一,高层对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有非常清醒的认识,知道这不是吃几副猛药就能马上好的病,需要时间去慢慢调理和消化。第二,这可能暗示着,政策的重心已经悄悄变了。过去是“救市”,是想尽办法把市场拉起来;现在更像是“风险出清”,是希望通过市场的自我调整,把过去积累的泡沫和风险给挤出去。
暮歌: 我明白了。所以这种“容忍”,其实是一种战略定力的体现。它不是不管,而是换了一种管法。
子墨: 可以这么理解。所以,未来政策出台的节奏和力度,大概率会比市场普遍预期的要温和、要谨慎得多。大家期待的那种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可能很难再看到了。
暮歌: 这就很有意思了。一方面是市场数据冰冷,另一方面是官方态度上的“新常态”。这种容忍,无疑给市场带来了新的解读空间,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对政策的期待,是不是已经和官方的真实想法,产生偏差了?
子墨: 这个偏差,可能就是理解当下房地产市场的关键。很多人,特别是资本市场,对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抱有非常高的期望,觉得政策风向会从现在的“止跌稳住”,转向“止跌回升”。甚至还有声音在讨论,会不会再来一轮像2015年那样的大规模棚户区改造。
暮歌: 对对对,棚改这个词,简直就是楼市的“大力丸”。很多人都记着2015年那一波,效果立竿见影。
子墨: 是的,市场的期待非常强烈,但摩根大通的报告,就像一盆冷水浇了下来。他们明确判断,官方的基调转向“止跌回升”的可能性很低。至于那个大规模棚改的旧梦,报告说得更直接:大概率是不会重演了。
暮歌: 为什么这么笃定?毕竟2015年棚改对去库存、拉动经济的效果是实打实的。这一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吗?
子墨: 最大的不同,就是家底不一样了。报告里有一个数字,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都吓了一跳:目前全国在建的新房库存,如果按照现在的销售速度,需要将近六年才能卖完。这还不算已经盖好但没卖出去的房子,那部分也够卖半年的。
暮歌: 六年?我的天,这就像一个饭馆,后厨里堆的食材够未来六年用的,那老板肯定不会再进新食材了啊。
子墨: 就是这个道理!2015年的时候库存压力也大,但远没有到今天这个量级。在这么庞大的库存面前,再搞大规模的拆迁建新房,那不是火上浇油吗?而且,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政府现在反复强调的是要“建立房地产开发新模式”,这是一个结构性改革的信号,而不是简单的需求刺激。
暮歌: 那这个听起来有点抽象的“新模式”,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棚改的旧梦做不了了,这个新模式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子墨: “新模式”的核心,我理解就是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过去是过度依赖卖地、卖新房来发展,未来要转向更可持续的道路。比如,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对那些老旧的城中村、危房进行改造,盘活现有的二手房存量。对老百姓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指望买房能像过去一样暴涨,这个预期可能要彻底放下了。未来的市场,应该会更稳定,波动更小。
暮歌: 这么说,市场和官方之间,确实存在一个巨大的预期差。政府想的是“止跌企稳”,是软着陆;而市场盼的是“止跌回升”,是V型反弹。这种错位,可能才是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博弈的焦点。
子墨: 没错。所以问题的核心又绕回来了,面对如此庞大的库存,这个“新模式”要怎么落地?刚才说的那个惊人数据,在建库存够卖六年,这绝对是压在整个行业头顶的一座大山。它不仅压制了开发商拿地盖新房的意愿,也让他们的资金链紧绷到了极限,更让持币观望的购房者不敢轻易出手。
暮歌: 既然是这么核心的症结,那官方提出的“房地产开发新模式”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听起来这个转型挑战巨大啊。
子墨: 这个“新”字,就新在它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玩法。不再追求“量”的高速增长,而是强调“质”的提升。比如通过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更新来盘活存量资产,而不是一味地去建新城、铺摊子。但挑战确实巨大,地方政府要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开发商要从“高周转、高杠杆”的赌徒模式,转变为精细化运营的“工匠模式”,这哪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完成的。
暮歌: 我看报告里还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建议,说摩根大通一直在呼吁,设立一个“大规模房地产稳定基金”。这个基金听起来,有点像给整个行业注入的一剂“强心针”。你能不能用一个更简单的比喻,帮我们理解它的作用?
子墨: 这个比喻好。你可以把整个房地产市场想象成一个消化不良的病人。他胃里(库存)堆积了太多没消化掉的食物(房子),导致整个身体(市场)都很难受。开发商呢,就是这个病人的消化系统,现在也因为资金问题变得非常虚弱,无力继续工作。这个“稳定基金”,就像是国家队主导的一剂“强效消化酶”或者“营养液”。
暮歌: 哦,直接输液了。
子墨: 对!它直接把资金注入到开发商这个消化系统里,帮他们把堆积的食物(库存)给消化掉,比如收购一些未完工的项目,把它建成保障房。这样一来,不仅开发商活过来了,市场的信心也回来了,整个身体机能才能慢慢恢复。报告就认为,这种从供给侧和资金链下手的方案,远比单纯刺激需求端要来得更根本、更有效。
暮歌: 我明白了。所以总结下来,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一切,无论是冰冷的数据、官方的容忍,还是市场的期待落差,其实都指向一个结论: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而不是一次简单的短期波动。
子墨: 完全正确。政策的重心已经非常清晰,就是告别过去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转而推动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像2015年那种棚改旧梦,确实很难重演了。核心的症结就是庞大的库存,而解决之道,可能真的需要像稳定基金这种更深层次的金融手段介入,配合整个发展模式的转型。
暮歌: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中国房地产市场正从“增量时代”大踏步迈向“存量时代”。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它背后是对过去几十年经济增长模式、地方财政结构,甚至是社会财富观念的一次深刻重塑。当旧的增长引擎逐渐熄火,新的模式仍在摸索之中,我们所看到的市场“疲软”和政策“容忍”,或许正是这种历史性转型期,无法避免的阵痛。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消化巨大存量风险的同时,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住房体系,这不仅关乎经济的韧性,更关乎亿万民众的安居乐业。这场转型,将对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路径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