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ok:马斯克AI的无过滤争议与伦理边界
Leo Feng
5
7-17orange: 最近,马斯克的xAI推出的Grok,动静不小。它打出的旗号特别响亮,说是要“最大限度地追求真相”,而且还能用一种又叛逆又幽默的方式来跟你聊天。
归藏: 是的,这个设定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一方面,它通过深度整合X平台,能实时获取海量信息,这让它在回答时事问题上显得特别“灵通”。但另一方面,它那个核心卖点——提供“无过滤答案”,恰恰是它最大的争议来源。
orange: 等一下,“无过滤答案”?这听起来不是挺好的吗?就像一个绝对客观、知无不言的智者。难道我们不就是想要一个不说谎、不藏着掖着的AI吗?
归藏: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这个“无过滤”的设计,让Grok在追求所谓真相的路上,反而成了虚假信息的放大器。比如,它曾经被抓到过传播关于时事的不实信息,甚至生成过一些带有反犹太主义色彩的内容。因为它所谓的“真相”,本质上只是对它训练数据里海量信息的复述和模仿,而这些数据本身就充满了偏见、错误和各种噪音。
orange: 我明白了。所以它的“无过滤”并不是真的通往了真相,而是把互联网上那些好的、坏的、真的、假的信息,不加分辨地又端给了我们。这听起来有点危险啊。
归藏: 非常危险。这就暴露了它作为狭义人工智能,也就是ANI的根本缺陷。你可以把现在的ANI想象成一个学识极其渊博、但完全没有常识的“超级鹦鹉”。你给它读一万本书,它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但你问它“屋子着火了怎么办”,它可能会从书里找一段关于火焰化学成分的描述来回答你,而不是告诉你赶紧跑。Grok就是这样,它缺乏真正的常识性判断和伦理推理能力。
orange: 这个比喻很形象。但反过来想,如果给AI加上太多的“护栏”和过滤,它会不会就变得畏首畏尾,失去了探索和挑战的勇气?就像一个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反而失去了创造力。这个边界到底该怎么把握呢?
归藏: 这正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核心难题。但Grok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拥有真正的伦理推理能力之前,完全放开“护栏”的代价可能超乎想象。而且,xAI似乎坚信,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更大规模的计算。他们给Grok-3投入了20万个GPU,现在还在计划建造一个叫“Colossus”的超级计算机。
orange: 哇,这是典型的“大力出奇迹”思路啊。就是用绝对的算力优势来碾压问题。这种“暴力扩展”真的能解决AI的常识和伦理缺陷吗?还是说,这只是在制造一个更强大的“超级鹦鹉”?
归藏: 目前来看,更像是后者。这种策略确实能显著提升模型在各种基准测试上的分数,让它在处理特定任务时变得更强。但这并没有弥合ANI和AGI,也就是通用人工智能之间的鸿沟。所以,Grok的“无过滤”策略,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展现ANI强大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也清晰地暴露了这类模型在辨别真伪、进行伦理判断上的固有局限。
orange: 聊完这个“真相”悖论,Grok还有一个更让我觉得有点毛骨悚然的操作,就是它开始做AI“伴侣”了。我看到了一个叫“Ani”的动漫角色,甚至还有所谓的“限制级”模式。
归藏: 对,这可以说是AI伦理领域的一个“禁区”被直接触碰了。传统的ANI,我们都把它当成工具,比如翻译软件、计算器。但Grok的这个伴侣功能,试图去模拟情感互动,甚至满足更复杂的情感需求。这完全是另一个维度的问题了。
orange: 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据说在它的“儿童模式”下,居然还能访问到一些性化的内容。这听起来已经不是伦理争议了,而是严重的失职。
归藏: 的确如此。这直接挑战了社会道德和儿童保护的底线。它暴露出的问题是,当开发者追求AI能力的极致自由和个性化时,他们是否充分考虑了潜在的滥用风险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谁来为AI生成的不当内容负责?这个问题变得异常尖锐。
orange: 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我很好奇。这种AI伴侣,它真的能“理解”情感,从而提供有效的“陪伴”吗?还是说,它只是一个极其精密的模仿秀演员,通过学习海量对话数据,学会了在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样的“情话”?
归藏: 你说对了一半。它确实是顶级的模仿秀演员,但它完全不“理解”自己说的内容。这种“陪伴”是基于模式匹配,而非共情。它可能会让用户产生一种虚假的亲密感和依赖,但这种关系是单向的、虚幻的。长远来看,这会不会反而加剧某些人的孤独感,甚至让他们脱离真实的社交关系,这是个非常值得担忧的社会问题。
orange: 所以,Grok的AI伴侣功能,本质上是把一个没有情感和伦理观念的ANI,包装成了一个善解人意的伙伴。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局限,更是对用户情感的一种潜在误导。
归藏: 是的。它迫使我们去思考一个根本问题:当ANI开始触及人类最核心的情感和社交领域时,我们到底应该给它划定怎样的伦理红线。
orange: 这就引出了一个终极问题:Grok这么厉害,算力堆得这么猛,它离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也就是AGI,还有多远?xAI自己可是信心满满,说Grok-4在很多测试里都超过了竞争对手。
归藏: 这就是宣传和现实的差距了。AGI,也就是通用人工智能,它的核心特征是具备跨领域的学习能力、常识推理、自我意识,甚至能形成自己的目标。而Grok呢,虽然在一些比如“人类最终考试”这样的基准测试上分数很高,但这就像一个偏科生,在某些科目上能考满分,但综合能力,尤其是常识和创造力方面,还差得很远。
orange: 哦?它还有明显的短板吗?
归藏: 当然。就有评测指出,Grok在编码和UI设计这些需要深度逻辑和创造力的任务上,表现并不突出。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像人类一样真正理解一个图像背后的物理空间和因果关系,它也没有自己的好奇心。你让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它不会主动去探索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都是AGI应该具备但它没有的能力。
orange: 但他们投入的算力是惊人的,什么Grok-3用20万个GPU,未来还要建更庞大的超级计算机。这种“暴力美学”,难道不能硬生生堆出一个AGI来吗?
归藏: 这就是目前AI发展最大的一个迷思。这种策略我们称之为“规模扩张”。打个比方,这就像我们想登月。你可以不停地造梯子,梯子越来越高,越来越稳,这很了不起,也许你能爬到平流层。但梯子造得再高,也到不了月球。你需要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火箭。
orange: 我明白了,火箭就是指算法或者范式上的根本性突破。
归藏: 完全正确。现在AI的发展,很多时候就是在拼命地把梯子造得更高,但我们可能需要的是火箭的设计图。所以,仅仅依赖规模的扩张,很可能会遇到一个“天花板”,规模的增加对智能提升的边际效应会递减。
orange: 所以这么聊下来,Grok的形象就立体多了。它一方面代表了现在狭义人工智能的顶尖水平,但它那个“无过滤”的设计,反而像个放大镜,把ANI没有常识、无法做伦理判断的底子给照得一清二楚。
归藏: 没错。而且它那个AI伴侣功能,更是把AI从一个纯粹的工具推向了情感互动的灰色地带,把伦理责任这个难题直接摆在了所有开发者面前,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orange: 最后,关于AGI的讨论也让我们看清了,尽管Grok在测试中表现亮眼,但光靠堆算力的“暴力扩展”可能是有天花板的。从更强的ANI到真正的AGI,中间可能还隔着一道需要理论突破才能跨越的巨大鸿沟。
归藏: 是的,Grok让我们看到了AI能力的上限,也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了它的局限。
orange: 当我们惊叹于Grok等AI模型处理信息的速度和广度时,我们是否也应该警惕,在追求极致“真相”和“客观性”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正在无意中放大数据的偏见,削弱人类特有的批判性思维和伦理判断能力?在人机关系日益紧密的未来,AI的“情感陪伴”究竟是提供慰藉,还是可能成为一种更隐蔽的操纵,让我们在虚拟的智能海洋中,迷失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