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龙社区:共话新风,探索多元共治新模式
Listener_638339
3
7-17原野: 说实话,咱们平时住在小区里,总会遇到点小摩擦,比如邻居装修声音太大了,或者楼下的电瓶车乱停。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该跟谁说,或者说了也没用。
晓曼: 嗯,这就是典型的社区治理难题。不过,最近上海的汇龙社区搞了个活动,叫“睦邻同心 共话汇龙新风”,好像找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解决办法。
原野: 哦?他们怎么做的?
晓曼: 核心环节是一个“开放麦”。他们把居民代表、沿街的商户,还有一些共建单位的人,总共二十多个人,都请到了一起。大家就坐下来,开诚布公地聊社区里遇到的各种不文明现象。
原野: 听起来有点像社区的“吐槽大会”啊。
晓曼: 哈哈,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但它不止是吐槽。这其实是在为他们要升级的睦邻文明行为手册2.0收集最真实的民意。等于说,社区的规矩怎么定,不再是几个人说了算,而是让大家一起来商量。
原野: 我明白了。那你觉得这种开放麦的形式,跟咱们以前参加的那种居委会开会,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晓曼: 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打破了那种一本正经的氛围和身份的隔阂。你想啊,在轻松的环境里,大家聊的都是身边事。居民抱怨装修噪音,物业马上就能回应电瓶车充电的安全问题,商户提出门口的停车秩序,居委书记还能当场介绍文明养宠的方案。这些问题都特别具体,所以收集上来的建议也就特别有针对性。
原野: 确实,这样一来,手册的更新就不是空话了,都是大家真正关心的事。那除了这种面对面的开放麦,他们还有别的办法收集意见吗?
晓曼: 当然有。他们在活动现场还搞了一个意见征集展板,我管它叫“提案墙”。
原野: 提案墙?听起来很有创意。
晓曼: 对,展板上分了七个维度,比如居民行为规范、安全出行、绿色生活什么的。路过的居民,不管是不是来参加活动的,都可以拿一张便利贴,把自己的想法写上去贴到墙上。就这么一天,他们收集了46条建议。
原野: 这个办法好。它把提意见这件事变得特别轻松,就像逛街顺手投个票一样。很多人可能没时间或者不好意思去参加正式会议,但这种方式他们就愿意参与了。
晓曼: 完全正确。这就是把意见征集融入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动线里,真正做到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参与的广度一下就打开了。
原野: 嗯,有点意思。那有了这种静态的收集,他们有没有再往深一步,去实地看看呢?
晓曼: 这就是他们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了。他们组织了几个调研小队,直接深入到沿街的商铺和居民楼里去走访。
原野: 哦?有什么新发现吗?
晓曼: 当然。这种实地走访能发现很多“地图上看不到”的问题。比如他们收集到了关于“宠物便便箱应该设在哪里更方便”的建议,还有人提出“希望装修的邻居能把工期公示出来”。这些都是非常具体、非常有操作性的建议,总共有17条。
原野: 我明白了。这些建议虽然听起来小,但都是真正能提升生活品质的细节。有了这些来自一线的反馈,修订出来的手册才不会是摆设。
晓曼: 是的。所以你看,从开放麦的集中讨论,到提案墙的广泛征集,再到分组走街的实地调研,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民意就摸得非常透彻了。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这个汇龙社区的共创活动确实设计得很全面。那收集完这么多意见之后呢?他们打算怎么继续下去?
晓曼: 他们接下来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征集-协商-反馈”的全流程闭环。这次活动收集到的所有建议都会被整理、讨论,然后把结果反馈给居民。而且他们还会开通更多的线上渠道,让大家随时随地都能提意见。说到底,他们探索的就是一种新的基层治理模式,一个真正能让空间可参与、过程全民主、成果能落地的模式。